痛苦轉型中的H&M推出新品牌/Nyden,而且只和這群人合作
痛苦轉型中的H&M推出新品牌/Nyden,而且只和這群人合作

和年初發表的「優質服飾+集市」品牌Arket相比,新品牌/Nyden更針對千禧一代,而且還任命集團實驗室負責人Oscar Olsson擔任新品牌的創意總監,旨在打造「屬於未來」的時尚品牌。

在未來,任何品牌或是供應者,都需要認清一個事實:你不再擁有決定的權力。決定權將轉而落在我們所謂的「Blog(部落)」手裡。

Oscar Olsson在接受採訪時說道。這也是為什麼,/Nyden並不會聘請固定的設計師,而是由Olsson進行把關,邀請不同領域的意見領袖(KOL)和品牌進行合作。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目前,品牌已經落實最開始的兩位合作對象,他們分別是擁有Drake、 Miley Cyrus等明星客戶的紋身大師Dr.Woo和瑞士女演員Noomi Rapace,兩位都是在社交媒體上影響力不小的人物。

他們將到/Nyden位於洛杉磯的設計中心進行產品設計。設計中心將根據H&M提供的數據預先選擇材料,再由兩位合作KOL進行進一步設計,從設計到量產,整個生產週期為3-4週。銷售渠道和定價都將根據成品定位和風格再制定。

/Nyden在Instagram上發布的預熱。
圖/ 愛范兒

雖然產品週期也算快,但Olsson多次強調這不是快時尚。他表示,這個品牌不會受限於任何潮流、季節和時裝週時間表,並遵循自有節奏,和「部落」消費者建立深厚的情感連接。

/Nyden在Instagram上發布的預熱。
圖/ 愛范兒

Olsson將這些屬於未來的年輕一代消費者稱為「Netocrat」,並認為「Netocrat比過去所有人都更在意良好的信用、原創性和個性化。他們對自己和他人的開拓發展非常敏感。」

/Nyden的第一個系列將於2018年初推出,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訪問nyden.com並留下信箱,以獲得品牌的最新消息。

痛苦轉型中的H&M

本月中旬發布的第四季銷售報告指出,H&M在過去三個月中,由於實體店銷量的嚴重下降,導致集團整體銷量下滑4%,股票更是一度下跌16%,創下自2001年來最大跌幅。

為了更快地應對客戶快速變化的行為,公司正在加速轉型,包括繼續整合實體店和數位商店,並加強對H&M品牌門店組合的優化——關閉更多的門店,減少開店數量。

H&M集團的CEO Karl-Johan Persson在公告中如此說道。在財報公告當天,H&M也宣布了和阿里巴巴的戰略合作,集團旗下的H&M和H&M Home將於2018 年入天貓,這是H&M在開通自有線上商店後開拓的第一個第三方線上通路。

雖然在2016年底,H&M大中華區總經理Magnus Olsson曾在採訪中表示,品牌覺得「獨立籌建的網店更好」,但看來集團後來還是改變了主意。

據悉,集團旗下的Cheap Monday、COS、& Other Stories、Weekday和Arket都將陸續和天貓達成合作協議。

與天貓的合作會極大地幫助H&M在中國市場發展。

RBC Europe分析師Richard Chamberlain表示,他認為這個合作或能挽救下一季的銷售業績。

此外,早在2016財年結束時,集團就已宣布,將於2017年推出1-2兩個新品牌,而今年推出的/Nyden和Arket就是決策的結果。算上這兩個新品牌,H&M旗下已經擁有9個品牌,各有不同定位,目標在於擴大受眾。

為了建造網上通路和對新品牌的建設,H&M投入了不少資源。

彭博社統計,集團的現金結存已經從2014年的167億瑞典克郎(約合台幣598億元),減少到2017年11月的25億瑞典克郎(約合台幣89億元) 。

H&M的轉型策略是否有效,還有待觀察。集團將於2018年1月31日公佈其於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11月30日的2017完整財年報告。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浪潮加速全球電源管理變革,台達攜手夥伴提供最佳解方與客製化服務
AI浪潮加速全球電源管理變革,台達攜手夥伴提供最佳解方與客製化服務

研究機構IDC指出,全球人工智慧基礎設施(AI Infrastructure)市場自2019年以來皆呈現兩位數成長,預估市場規模將於2028年超過2,000億美元,驅動市場快速成長的關鍵是AI伺服器相關投資。看好AI帶來的市場機會,台達早在許多年前就開始布局,因應晶片、企業、雲端服務供應商等不同類型企業客戶提供最佳電源方案。

為什麼台達能搶先布局市場?

台達電源及系統事業群副總經理鄭謝雄面帶微笑地解釋:「我們不僅從技術創新、產品組合完整性,以及產品品質等面向切入,更與客戶進行緊密合作,從市場痛點出發,攜手打造符合需求的最佳方案。」

台達電
台達電源及系統事業群副總經理 鄭謝雄
圖/ 數位時代

AI基礎設施崛起,電源管理朝向高供電密度、供電穩定度與電源機櫃靠攏

AI的日新月異不僅重塑了運算架構,也加速電源管理變革。首先,有別於傳統伺服器的單一顆電源供應器(PSU)功耗較低,AI伺服器PSU功耗大幅上升至最高12kW,這也讓單一AI伺服器機櫃所需電力來到120kW甚至更高,傳統電源管理系統已經不敷使用,必須在相同體積下輸出更高瓦數,逐步提升供電密度。

其次,AI伺服器與機櫃帶來的挑戰不僅僅是供電密度這個議題,如何確保供電穩定也至關緊要,理由在於,傳統CPU的EDPp峰值僅較平均值高出30%,GPU的EDPp峰值則高達65%。由於AI運算會造成劇烈電力波動,連帶影響電網負載能力,因此電源系統必須搭配高功率電容模組(Power Capacitor Shelf),透過內建的超級電容及放電或儲電,穩定電網運作。透過該模組以及備援電力單元(Battery Backup Unit;BBU)穩定電力供應,才能避免AI系統平台損害。

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鄭謝雄認為:「隨著AI模型規模持續增長、GPU跟加速器的功耗密度節節攀升,以及7/24小時全天候不間斷需求,AI伺服器與機櫃的總功耗將只增不減,傳統分散式電力架構不敷使用,集中式架構與模組化設計成為主流趨勢,將帶動市場對電源機櫃(Side Power Rack)的需求。」

從全方位解決方案到專業服務團隊,台達致力滿足客戶的多元電源管理與散熱需求

電源機櫃的概念,是將電源系統從AI伺服器機櫃裡獨立出來,作為專門供電用的機櫃。台達作為全球電源管理與散熱解決方案的領導品牌,早在許多年前即開始關注高效能運算(HPC)與AI伺服器等議題,鄭謝雄指出,電源機櫃的概念,是因應算力需求高漲帶動電力不斷往上走,因此才需要將電源系統跟負責算力的AI伺服器分開,單獨將機架式電源、BBU、高功率電容模組、交換器等放置在一起,解決伺服器機櫃空間有限的問題,這也是台達在COMPUTEX 2025展示的800V HVDC電力架構的一個重點,也能優化電網到AI機櫃的電壓轉換效率。

台達電
台達新一代800V高壓直流電源方案
圖/ 數位時代

台達合作夥伴非常多元,從晶片商、企業客戶到雲端服務供應商等,因此除了觀察市場趨勢,也會因應不同客戶需求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對此,鄭謝雄強調:「每一個客戶的電源管理與散熱需求都不相同,台達除了透過模組化的方式提供包含電網到晶片的全方位解決方案,更透過一站式專業顧問與客製化服務滿足客戶需求。」

舉例來說,同樣是5.5kW的電源方案,台達會在客戶系統開發過程中深度合作,定義出符合客戶需求的規格,因此需要一個懂電力電子技術、系統設計與產業知識的專業團隊提供最佳後援,這也是台達長年深耕電源技術能帶來的優勢。

另外,台達除了提供單一產品,也依照客戶不同需求合作,提供一站式電源及散熱解決方案,如此次在COMPUTEX展出的AI貨櫃型資料中心解決方案,就整合了AI伺服器、1.6T交換機、電力、電池備援系統、液冷系統等,讓客戶在安裝上能節省成本、提升效率,只要幾個星期就能完成資料中心建置,滿足AI運算、邊緣運算跟電信機房等多元場景需求。

持續深入技術創新與自動化生產,敏捷回應瞬變市場需求

為提供客戶最佳產品服務,同時,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提升競爭力,台達每年投入總營收的8%到9%進行研發。以電源管理與散熱這個領域來說,台達為了因應科技突破與客戶需求不斷迭代更新,在研發部份就投入了大量資源,同時也持續改善自動化生產製造流程,確保客戶需要的關鍵產品能準時、穩定量產交貨。

鄭謝雄進一步解釋:「考量全球在地生產趨勢,以及少子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等議題,我們在產品研發設計階段,就同時思考如何提高自動化生產能力,目標是每一代產品的自動化比例都要比前一代高,確保在技術創新之際,有可靠的生產後盾可以提升營運韌性與市場競爭力。」

在AI新世代來臨之際,台達不僅持續關注AI應用、語言模型、加速運算與基礎設施變革,同時也針對電源管理與散熱方案扮演關鍵角色。透過長期研發投資、模組化創新產品設計與自動化生產製造等方式,台達提供了客戶節能、高效、穩定的電源管理與散熱解決方案,滿足客戶從電源到晶片、從伺服器到基礎設施的多元需求,與客戶攜手實現綠色AI的願景。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