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智慧醫療戰國時代!「天樞健康」慢性病管理系統深入基層,從「診所」開始把關
迎接智慧醫療戰國時代!「天樞健康」慢性病管理系統深入基層,從「診所」開始把關

以發展「慢性病管理與臨床流程優化解決方案」為志向的天樞健康,2018年被商周評為台灣未來最值得關注的醫療科技新創公司之一、2019年獲得國發基金天使投資方案的青睞,其幕後推手,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跨界人才-吳博儒。

吳博儒頂著台大醫學院、美國紐約大學畢業的光環,卻意外走進資訊產業闖蕩,多年前,一封來自學妹的 email 以及工研院的邀請,讓他從美國返回台灣,並悄悄地展開往後的創業之路。

Bo&MHT
天樞健康創辦人吳博儒。
圖/ 天樞健康提供

提出醫療科技解決方案:以台灣為立基點、放眼美國市場

大約是在2006、2007年,工研院希望深耕「智慧醫療」領域,並持續進行 eHealth 與 Tele-Healthcare 等計畫,但卻發現科技專長領域人員難以與醫療專長領域人員進行溝通,以致於相關產品常常無法符合醫療服務端預期需求,「因此他們希望找尋跨領域人才,盡快解決團隊內部的溝通與協調。」吳博儒侃侃地說起過往。

待在工研院的那些年,吳博儒看見美國對於數位醫療解決方案的需求興起,這促使他思考:國內的醫療服務有哪些優勢能與美國相輔相成

2015年,他帶著工研院的計畫隻身前往 Stanford,並花了半年的時間觀察當地市場。吳博儒分析美國醫療產業的痛點,當地要求大型醫療機構必須全面電子化,包含裡頭的資料、行為和流程,但卻缺乏一個好用的工具負責管理這些電子病歷。「我們發現其中一個很好的市場機會點。」創辦人解釋,台灣在數位醫療的軟硬整合其實走得比美國還要快,這是我們的優勢所在;不過礙於市場規模太小、法規限制等原因,台灣在數位醫療領域無法走得那麼順暢。綜合以上考量,若先在台灣研發相關服務與進行驗證,再把服務導進美國的市場,將不失為一個創業項目。

因此,2016 年吳博儒回歸工研院、並向院長提報半年以來的觀察。不僅如此,這一次他想要自己創業,目標是提出符合美國市場需求的數位醫療解決方案;而之所以一開始就將公司設立在美國,便是希望盡可能接近目標市場、方便與當地的醫療體系聯繫,也有助於日後在當地發展;而台灣市場則發揮人才、技術研發優勢,專門負責前期的市場驗證,「我們是由台、清、交工程背景的技術團隊組成。四分之一的成員都具有醫療背景,當中還有留美的專業醫護人員。」

天樞健康.PNG
天樞健康團隊合影。創辦人吳博儒(前排中)。
圖/ 天樞健康

鎖定「慢性病」:提高早期發現與治療的可能性

吳博儒表示,團隊選擇專注在「慢性病」相關方案,理由是慢性病一般具有較長的潛伏期和病程,患者在早期階段難以察覺異樣;因此等到患者得知慢性病的存在,往往已經到了後期,不但難以治癒,還要承擔後續龐大的醫療照護開銷,這也是為何美國市場每年都要投資「兆元」的醫療資源在成人慢性病治療上。

「我們看見了其中的商機,透過結合軟、硬體開發,落實『早期篩檢』與『自我照護』。」團隊現階段以開發App的方式,分別針對患者端、醫護端(醫生、個案管理師、治療師等)、醫院管理端(成本控管等)設計因應服務支援,「經由分析病患行為數據,幫助醫療團隊為患者擬定個人化的治療方針,提升疾病管理成效與增強個案管理作業效能,一方面提高病患的就診體驗與品質,另一方面降低醫療人員的工作負擔與風險。」

天樞健康資訊科技一開始決定先從「急性中風」著手,因為其風險最高、設計方案最複雜、平均花費金額最高,但以現實情況來說,願意使用、相信的醫院不多,所以在第二年,只好退而求其次,改做慢性肺阻塞(COPD),他們在台灣與一般診所配合,引入肺阻塞疾病的簡易篩檢器材,希望從基層醫療開始把關、杜絕誤診的憾事發生,「肺阻塞疾病的特點為誤診率極高,早期發現可以及早控制、改善;一旦發展到後期就容易轉為急性症狀,一發不可收拾。且(肺阻塞)從早期發現到晚期發現的過程,每位病患須花費的成本會差很多。」吳博儒提到。

除了希望改善醫院困境與病患體驗,吳博儒也認為,這項服務將吸引醫療保險公司的目光,「站在保險公司的立場來想,可以減少投保人的住院風險與負擔。」不過,美國現在對於國外引進的產品審核標準越趨嚴格,團隊必須先確保「慢性病管理與臨床流程優化解決方案」之營運模式可行,才有機會攻進美國市場。

「目前先在台灣進行一系列的概念驗證。到今年為止,我們的收益都來自SaaS模式,收取資訊使用費及軟體授權費。」創辦人補充,App模式只是暫時方案,團隊一直都以提供完整平台服務為終極目標。

疫情打亂計畫?但另一方面催生智慧醫療發展

天樞健康資訊科技在去(2019)年六月獲得國發基金天使投資方案50萬美金,今年原本要啟動A輪募資600萬美金,同時找尋美國的合作對象與投資者,但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所有計畫。即便如此,創辦人仍樂觀看待,且認為早在疫情發生前,美國就已經準備進入智慧醫療的戰國時代,COVID-19反而能催生智慧醫療發展。

吳博儒期待:「希望未來能成為數位醫療完整解決方案供應商(Digital health total solutions provider),提供開發、驗證到初期在地部署的一條龍服務。」

天樞健康團隊
天樞健康的下一步目標是尋找美國的合作夥伴,進行在地化部署與驗證。
圖/ 天樞健康

創業快問快答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公司 IP 如何保護?如何避免服務上線後被抄襲?

A:跟醫療的各項解決方案基於各種法規限制與臨床人員專業養成背景的習性,它的市場進入障礙原本就高,相對的先行優勢也更明顯。除此因為醫療服務之資訊取得門檻極高,先行進入市場後可取得服務相關特有資訊後的再優化,可以避免後進抄襲者的挑戰。

Q:長遠來看,公司想成為一家何種類型的公司?下一步的目標是什麼?你們如何完成?

我們希望未來能成為數位醫療完整解決方案供應商(Digital health total solutions provider)。針對數位醫療的解決方案能夠從探知市場需求後,提供從開發,驗證到初期在地部署的完整服務的公司。

下一步目標是將目前在台灣已進行初期驗證完成之解決方案尋找美國的合作夥伴進行在地化部署與驗證。

目前正在與美國某些醫療機構正在洽商中。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目前需要尋找有美國數位醫療經驗的投資夥伴,可以加速我們進入美國市場的腳步。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天樞健康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16/4/30
產品名稱:慢性疾病數位醫療解決方案 & 臨床流程管理決策支援輔助
上線時間:2019/7/1
團隊人數:19名
官方網站Facebook新創資料庫

關鍵字: #Meet創業之星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浪潮加速全球電源管理變革,台達攜手夥伴提供最佳解方與客製化服務
AI浪潮加速全球電源管理變革,台達攜手夥伴提供最佳解方與客製化服務

研究機構IDC指出,全球人工智慧基礎設施(AI Infrastructure)市場自2019年以來皆呈現兩位數成長,預估市場規模將於2028年超過2,000億美元,驅動市場快速成長的關鍵是AI伺服器相關投資。看好AI帶來的市場機會,台達早在許多年前就開始布局,因應晶片、企業、雲端服務供應商等不同類型企業客戶提供最佳電源方案。

為什麼台達能搶先布局市場?

台達電源及系統事業群副總經理鄭謝雄面帶微笑地解釋:「我們不僅從技術創新、產品組合完整性,以及產品品質等面向切入,更與客戶進行緊密合作,從市場痛點出發,攜手打造符合需求的最佳方案。」

台達電
台達電源及系統事業群副總經理 鄭謝雄
圖/ 數位時代

AI基礎設施崛起,電源管理朝向高供電密度、供電穩定度與電源機櫃靠攏

AI的日新月異不僅重塑了運算架構,也加速電源管理變革。首先,有別於傳統伺服器的單一顆電源供應器(PSU)功耗較低,AI伺服器PSU功耗大幅上升至最高12kW,這也讓單一AI伺服器機櫃所需電力來到120kW甚至更高,傳統電源管理系統已經不敷使用,必須在相同體積下輸出更高瓦數,逐步提升供電密度。

其次,AI伺服器與機櫃帶來的挑戰不僅僅是供電密度這個議題,如何確保供電穩定也至關緊要,理由在於,傳統CPU的EDPp峰值僅較平均值高出30%,GPU的EDPp峰值則高達65%。由於AI運算會造成劇烈電力波動,連帶影響電網負載能力,因此電源系統必須搭配高功率電容模組(Power Capacitor Shelf),透過內建的超級電容及放電或儲電,穩定電網運作。透過該模組以及備援電力單元(Battery Backup Unit;BBU)穩定電力供應,才能避免AI系統平台損害。

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鄭謝雄認為:「隨著AI模型規模持續增長、GPU跟加速器的功耗密度節節攀升,以及7/24小時全天候不間斷需求,AI伺服器與機櫃的總功耗將只增不減,傳統分散式電力架構不敷使用,集中式架構與模組化設計成為主流趨勢,將帶動市場對電源機櫃(Side Power Rack)的需求。」

從全方位解決方案到專業服務團隊,台達致力滿足客戶的多元電源管理與散熱需求

電源機櫃的概念,是將電源系統從AI伺服器機櫃裡獨立出來,作為專門供電用的機櫃。台達作為全球電源管理與散熱解決方案的領導品牌,早在許多年前即開始關注高效能運算(HPC)與AI伺服器等議題,鄭謝雄指出,電源機櫃的概念,是因應算力需求高漲帶動電力不斷往上走,因此才需要將電源系統跟負責算力的AI伺服器分開,單獨將機架式電源、BBU、高功率電容模組、交換器等放置在一起,解決伺服器機櫃空間有限的問題,這也是台達在COMPUTEX 2025展示的800V HVDC電力架構的一個重點,也能優化電網到AI機櫃的電壓轉換效率。

台達電
台達新一代800V高壓直流電源方案
圖/ 數位時代

台達合作夥伴非常多元,從晶片商、企業客戶到雲端服務供應商等,因此除了觀察市場趨勢,也會因應不同客戶需求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對此,鄭謝雄強調:「每一個客戶的電源管理與散熱需求都不相同,台達除了透過模組化的方式提供包含電網到晶片的全方位解決方案,更透過一站式專業顧問與客製化服務滿足客戶需求。」

舉例來說,同樣是5.5kW的電源方案,台達會在客戶系統開發過程中深度合作,定義出符合客戶需求的規格,因此需要一個懂電力電子技術、系統設計與產業知識的專業團隊提供最佳後援,這也是台達長年深耕電源技術能帶來的優勢。

另外,台達除了提供單一產品,也依照客戶不同需求合作,提供一站式電源及散熱解決方案,如此次在COMPUTEX展出的AI貨櫃型資料中心解決方案,就整合了AI伺服器、1.6T交換機、電力、電池備援系統、液冷系統等,讓客戶在安裝上能節省成本、提升效率,只要幾個星期就能完成資料中心建置,滿足AI運算、邊緣運算跟電信機房等多元場景需求。

持續深入技術創新與自動化生產,敏捷回應瞬變市場需求

為提供客戶最佳產品服務,同時,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提升競爭力,台達每年投入總營收的8%到9%進行研發。以電源管理與散熱這個領域來說,台達為了因應科技突破與客戶需求不斷迭代更新,在研發部份就投入了大量資源,同時也持續改善自動化生產製造流程,確保客戶需要的關鍵產品能準時、穩定量產交貨。

鄭謝雄進一步解釋:「考量全球在地生產趨勢,以及少子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等議題,我們在產品研發設計階段,就同時思考如何提高自動化生產能力,目標是每一代產品的自動化比例都要比前一代高,確保在技術創新之際,有可靠的生產後盾可以提升營運韌性與市場競爭力。」

在AI新世代來臨之際,台達不僅持續關注AI應用、語言模型、加速運算與基礎設施變革,同時也針對電源管理與散熱方案扮演關鍵角色。透過長期研發投資、模組化創新產品設計與自動化生產製造等方式,台達提供了客戶節能、高效、穩定的電源管理與散熱解決方案,滿足客戶從電源到晶片、從伺服器到基礎設施的多元需求,與客戶攜手實現綠色AI的願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