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推車起家,養出一批「邪教式鐵粉」!Dutch Bros如何在黑金潮流中殺出重圍?
從推車起家,養出一批「邪教式鐵粉」!Dutch Bros如何在黑金潮流中殺出重圍?

在星巴克掌握高達22%美國咖啡市佔的情況下,Dutch Bros這間從推車起家的咖啡品牌,如何靠著特殊的公司文化崛起,承攬一批死忠的顧客群、度過疫情危機,並成功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呢?

美國連鎖咖啡店市場競爭激烈,其中知名度最高的莫過於星巴克(Starbucks)、Peet’s Coffee & Tea,或是近幾年轉型的Dinkin’(前身為Dunkin’ Donuts)等,然而近幾年來,有一個新名字卻在這片紅海市場中逐漸變得響亮,那就是「Dutch Bros」。

Dutch Bros
圖/ Facebook/Dutch Bros

1992 年,家中經營酪農場的Boersma兄弟Dane與Travis,在大學期間看到了星巴克與自營咖啡店如何在學生消費群裡崛起,決定在咖啡店尚未興盛的俄勒岡城市Grand Pass,經營販售濃縮咖啡的推車,並為了紀念祖母的荷蘭血統,將店名取名為Dutch Bros。

Dutch Bros的規模逐漸從推車擴大至店面經營,而透過連鎖加盟與自營展店的方式,Dutch Bros在2016年也成長為擁有264間連鎖店面的私有咖啡品牌。

2018年,Dutch Bros的年營收約為1.86億美元,不過在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底的這12個月間,卻創下年營收4億美元的好成績。疫情期間,他們的實體店面愈開愈多間,至今已遍及美國西岸11州,擁有480間實體店。

隨著公司快速成長,Dutch Bros上週更成功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IPO上市,以每股23美元開出收在39美元,首日以股價漲幅達70%的好成績畫下句點,公司市值隨之上升到38億美元,成為俄勒岡州內公司市值第七高的企業(當州是運動品牌Nike的總部據點)。

Dutch Bros
圖/ Facebook/Dutch Bros

究竟,這家已成立30年之久的咖啡品牌,近幾年是如何崛起、獲得新世代消費者的喜愛呢?他們在疫情席捲之下,逆風向成長的原因又是什麼?

星巴克獨大,其他咖啡品牌攻利基才望崛起

綜觀美國咖啡與飲品市場,自2015年開始,每年以1.8%的成長率成長,消費者的偏好更是逐漸轉移到較高品質的手工食品,以及快速與方便的咖啡選項。

但2020年由於疫情的到來,整個產業在銷售量下降了9%,直到近期隨著疫情狀況舒緩、消費者逐漸回到實體消費市場,美國咖啡與飲品市場預計重新回到鎂光燈下,年成長率可望來到2.4%。

而美國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星巴克市佔高達22%,壓縮了其他連鎖品牌或獨立店家的成長空間,這個現象導致星巴克成為美國整體連鎖咖啡市場趨勢的創造者,而每個州內特有的獨立知名品牌,要擴大到多個州別,仍得靠他人不及的特殊定位,才有可能加入市場的競爭行列,而Dutch Bros正是靠著他人難以匹敵的「粉絲力」成為市場中最突出的品牌之一。

忠心顧客如宗教、幫派一樣的團結力

2016年,有媒體將Dutch Bros稱做「The Coffee Cult」,亦即「咖啡邪教」,以描述其如「信徒」一般的忠實顧客。除此之外,一般被稱做「baristas」的咖啡師,在Dutch Bros被叫做「bro-istas」,而旗下員工與加盟店家則被稱為「Dutch Mafia」(Dutch幫派)。這些稱號出現的原因,得歸功於Dutch Bros自成立以來堅持不變的公司文化,催生出一批如此忠心的品牌支持者。

舉例來說,Dutch Bros相信,他們能夠教會所有人煮咖啡,因此,在招募員工時,煮咖啡的技能是其次,是否外向、樂觀、注重顧客服務,才是錄取的關鍵。正是這樣的堅持,使Dutch Bros的咖啡師們都會記得顧客的咖啡喜好、問候對方的家人與小孩,當某個顧客當日看起來較憂鬱時,咖啡師還會贈送免費的咖啡,來為他加油打氣。

Dutch Bros
圖/ Facebook/Dutch Bros

從經營管理角度來看,Dutch Bros除了觀察各家分店的顧客層以外,更把員工的團隊合作、正面互動與讚賞員工的工作辛勞,看得一樣重要。這樣的管理方式,也在員工流動率上展露無遺——一般咖啡點心產業的員工流動率平均為100%,但是Dutch Bros卻維持40%左右的數據,相當不易。

堅持文化與品質,即使加盟店也一樣

自2008年開始,Dutch Bros就堅持只有曾在Dutch Bros工作過至少3年以上的員工,才能向他們申請加盟店面,即使在快速擴張時期,他們仍然堅持這個原則。

除此之外,新店面的地點、店面契約、整修等,都得經由總部處理,以確保加盟店的品質一致,加盟主則是透過向總部支付租金的方式,作為實體店面租用事宜。

之所以有這樣的規範,就要說到Dutch Bros於1999年授權的第一間加盟店。由於過去沒有相關規定,該加盟店其實是給外部夥伴經營,隨著時間過去,該店的咖啡與服務的品質逐漸變調,Dutch Bros總部卻沒有直接干涉權利,為了阻止分店持續破壞總部堅持的文化與服務品質,Dutch Bros支付了100萬美元買回這間加盟店。

即使當時許多市場專家都認為Dutch Bros支付金額遠遠高於市價,他們也仍然願意為了自己的堅持而負擔這筆溢價,也正因如此,Dutch Bros才能打下成功的基礎,並培養出死忠的消費者。

得來速成為成功關鍵

Dutch Bros在疫情期間的成功,除了多年來培養的忠心顧客群外,還有一項他們從一開始就奠定下的關鍵要素——得來速取餐。

Dutch Bros
圖/ Facebook/Dutch Bros

Dutch Bros從美國西岸起家,當地較沒有像東岸那擁擠的都市模樣,大部分的人都以汽車為主要的交通工具,無論大熱天或是寒冷的冬天,當地的人們都偏好坐在車內移動、坐在車內買食物吃。

這也使Dutch Bros從以前開始,就瞄準都市外、廣大佔地的店面落成,通常會提供一到兩道的得來速車道,有些更是提供戶外用餐區域。

受到疫情影響,許多人無法照常造訪實體餐廳,「得來速」便成了當時許多美國人的日常。在這樣的情境環境下,以及特殊的利基市場定位,為Dutch Bros在疫情期間寫下了成功的一章,業績也絲毫沒受到疫情衝擊。從他們歷年的財報來看,Dutch Bros已挺過2008年大蕭條與現在的新冠疫情,年營收已連續第14年正字。

投資員工,就是確保公司的未來

在2020年中,Dutch Bros落成了53間新店面,其中42間是自營展店、11間是加盟店面。2021年,他們計劃更大規模的擴張,預計落成85間新店,其中71間將為自營、14間為加盟。能擁有如此強大的自營展店資源,得歸功自2018年10月入股的私募股權公司TSG Consumer Partners。

IPO上市之前,Dutch Bros更宣布推出內部教育福利計畫,免費讓旗下員工進修取得學位或證照,來實現他們的職涯夢想,與Dutch Bros合作計畫的夥伴Bright Horizons EdAssist Solutions更會提供職涯教練服務,來幫助他們規劃教育方案。

「我們的員工幫助這間公司成為今天的樣貌。他們是我們品牌的門面、絕佳點子的創造者,也是高品質顧客服務的產生者,我們相信,我們的成功與未來成長都取決於他們,因此,我們認為,投資他們的技能與開發才能,是我們的責任。」Dutch Bros Coffee執行長Joth Ricci於聲明中說道。

Dutch Bros的成功,彷彿就是一個正能量企業文化創造商業成功的最佳案例,這樣的文化與正面服務雖然花了不少時間才嘗到商業成功的果實,但長時間打造的文化與堅持,或許才是讓他們走得更遠的成功秘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未來商務

【延伸閱讀】
1.百事慫恿消費者和可口可樂分手!面對新型態減糖市場,誰能奪取年輕人的心?
2.搶攻鮮食市場!全家主打「微現做」,用胖霜淇淋、現烤點心打下好成績

最新9月號雜誌《2021年台灣網紅生態全解析》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責任編輯:吳佩臻

關鍵字: #咖啡產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