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鴻海打對台,營收兩年翻一倍(一)
與鴻海打對台,營收兩年翻一倍(一)
2013.01.14 |

上櫃第一天就擠下鴻家軍,成為連接器族群股后的湧德電子,未來計畫憑著優良的技術與製程,進一步拓展雲端商機下的網通與消費性電子市場。

「我認為產業沒有好壞之分,重點是你要怎麼去做。」說這番話的是湧德電子董事長陳伯榕,2005年時,他就是抱著這樣的信念毅然離開了老東家宣德科技,與志同道合的舊同事及朋友另組湧德電子。

談起創業的源起,陳伯榕語氣中透著些無奈。2004年6月,當時從事連接器製造業務的宣德進行了一次董監事改組,新經營團隊認為連接器是傳統的夕陽產業,不應再投入太多資源,而計畫要改變公司原本的業務方向,但陳伯榕卻認為連接器市場仍有可為,不願放棄。「其實一開始並沒有想離開,但後來實在因為大家的想法不同,只好自己跳出來做,」為了脫離傳統產業的印記,並與其他連接器廠做出區隔,陳伯榕決定讓整合型訊號連接器成為湧德主攻的產品。

「整合型訊號連接器是我們還在宣德時就開發出來的,當時覺得這個產品看起來應該有蠻大的機會,事後驗證我們的想法真的可行,」陳伯榕說,傳統的乙太網路連接器已是20年技術,傳統連接器廠只做連接器,完全是機構件,「但我們就想辦法把後段的電子電路都整合進去,這樣除了可以縮小所占的空間,雜訊的抑制效果也更好,功能會更強大。」

向汽車產業借鏡
經過只有20名員工的草創期,短短數年內,湧德已經成為擁有約7000名員工的公司,近兩、三年的獲利更是跳躍性成長。陳伯榕認為,其中的關鍵在於「產品挑對了之後,執行的方法也要有不同。」他指出,連接器之所以讓人覺得是傳統產業,主要因為需要很多人力。傳統的製程是以人工為主的流水線製程,每個作業員都是坐著完成日復一日的單一動作,如此不單效率不好,人員的流動率也高,而且只要一增加訂單,設備跟人工也必須增加,成本成為一大負擔。

因此,湧德在2008年開始採用自動化設備,很多重要動作改由機器進行。為此湧德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去開發設備,產品的品質穩定度從此提高很多,效率更是原本的一倍以上。湧德並且配合機器,將以往傳統的流水線製程改成豐田式U型製程,讓原本一條約需120個人的生產線,變成最小的一條只要5個人就足夠,而且還可以拆成大U或小U,進行彈性調整。「製程改變之後,我們的業務不斷成長,但人數反而下降,」湧德總經理陳旻徹說,這個概念是從汽車業而來的,雖然導入需要很長時間,但效果很顯著

陳伯榕說前兩年全球連接器大缺貨時,其他廠商交貨期約需36周,但湧德卻是8周就可交貨,「那是讓我們打響知名度的一年,也唯有在缺貨的時候才能看出誰有產能、有彈性,才能證明運作的方式是對的。」

資料來源《數位時代No.222》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