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解封旅客潮是假象?3大國航為何緩慢復甦?一文看懂航空業2大癥結
【圖解】解封旅客潮是假象?3大國航為何緩慢復甦?一文看懂航空業2大癥結

今年2月中旬,航空新銳星宇公告了1月營收,比往年同期成長13倍的佳績,與市場傳言「開始盈利」等利多消息,讓星宇股價在隨後1周內狂飆77%,2月從新台幣18.9元增加到50.5元,超車華航與長榮,登上了航空股王的寶座。

而自去年10月國境開放,在國內機場起降的國際航班總飛行架次暴增,根據民航局最新2022年12月的數據,到去年底時,國際航線總飛行架次為9,142次,是去年9月底的近3倍。

長榮與華航也因航線逐漸復航,營收隨著運量有顯著成長,外界如乘客、投資人沉浸在爆發的旅遊需求中,股市一片歡欣。

然而,在航空業者眼裡,旅遊需求並未「爆發」,「充其量是緩慢復甦。」不論是地勤業者、航空業者或旅行業人士,自去年10月國門開放後,對於國內旅遊需求的增長,都有這樣的觀察。

去年12月,國內機場包括桃園、松山、台中及高雄機場的平均飛機起降架次,僅占了2019年同期的不到6成,出入境、過境的總旅客人次也約占4成而已。業者指出,「緩慢復甦」主要是2個原因導致,第一是航線其實尚未完全到位;其次是仍有部分旅客對疫情有疑慮

長榮航空
在航空業者眼裡,旅遊需求並未「爆發」,充其量是緩慢復甦。
圖/ 長榮航空

癥結1〉增班卡關!國際地勤還沒全到位

去年底,國門開放激起的第一波旅日熱潮,讓飛往日本的機票很快銷售一空,然而這些機票並未全部如預期將旅客帶到日本。部分滿心期待的乘客很快收到取消航班通知,因為目的地的地勤人力尚未備足,無法承接大量的旅客。

曾從事國際航空公司、旅遊產業行銷的航空業者指出,現在的日本就如同1年前剛解封的歐美國家,由於疫情時大幅縮編人力,在旅遊需求復甦之際,一時無法召回足夠的人力。

不僅二、三線機場因地勤人力不足,導致航線無法復航;主要國際機場如東京成田、東京羽田等,也因人力不足必須縮減班次。

依民航局公告,在2019年12月時,共有15家航空公司經營來回日本的航線,同月出入境台灣機場的總飛行架次更高達為6,422次。但在2022年12月時,投入日本航線的航空公司僅剩8家,不僅航空公司數幾乎砍半,總飛行架次更減少為2,786架,只剩2019年時的4成左右。

朝陽科技大學飛行與民航人員技術系主任盧衍良指出,因為機場人員包括海關、移民局、檢疫、地勤等職務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訓練,都會影響航空公司航線恢復的期程。

旅遊業者表示,台灣遊客熱愛日本旅行,旅客在飛機上也許會覺得「班班爆滿」,但事實上, 航空業者開出來的班次其實遠低於疫情前的水準。

相較之下,台灣地勤業者指出,台灣4大地勤公司並沒有在疫情時大舉解僱,因此即使旅遊需求在短時間快速上升,仍能有餘裕地完成服務。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隨著航空公司在疫情前租下、購買的飛機陸續交付,若復航進度緩慢,則有可能面臨機隊閒置的問題。

癥結2〉觀望客多!炒熱國航行銷策略戰

但整體而言,這些問題都將隨著時間改善,地勤公司會逐步補齊人力,航線會漸漸恢復。旅客出國意願也會隨著各國鬆綁防疫政策而回溫。那麼這段時間,航空公司可以做什麼? 那就是透過行銷,將準乘客的出國意願維持在最高點。

最近的案例莫過於星宇航空日前推出的、僅長30秒的短片,大字樣寫著「Sorry we're late.(抱歉我們遲到了!)」輕鬆的音樂、優美的洛杉磯街景,以明快的節奏,公告了4月底「台北—洛杉磯」航線即將開航。

而拍攝短片,只不過是星宇行銷寶典中的一頁。不論是聯名餐飲品牌推出商務艙餐點,董事長張國煒親自將新客機從法國開回台灣,或是攜手日本高級酒店連鎖集團星野推出套裝行程,星宇的行銷招式百出,且每每都引起市場討論。

張國煒
星宇航空在行銷方面卯足全力,要讓旅客的出國意願維持在最高點。圖為董事長張國煒。
圖/ 星宇航空

一家在疫情中誕生的航空公司,卻讓多數沒有搭乘過星宇的飛機的乘客,都熟知這家公司的發展方向。經營臉書粉絲專頁「機票達人布萊N」、長年關注航空公司行銷與機票策略的Brian指出, 星宇出奇的行銷策略不只幫自己累積知名度,更改寫了國內航空公司的行銷規則,帶動2大航空公司跟進。

長榮航空總經理孫嘉明就曾對媒體表示,後疫情時期,航空公司必須以更靈活的行銷策略應對激烈競爭。不論是長榮航空將手搖飲料、小農產品搬上飛機,或是華航與酷航推出寶可夢彩繪機,2大國籍航空巨頭都因為星宇的出現,調整了過往的行銷策略。

用行銷策略勾起乘客出國的意願,期望在航線逐步復航時,仍能維持航班的載客率。

利多〉轉機效益旺!重啟疫前航網拚載客

此外,打造轉機的航線網絡,亦是維持疫情後航班載客率的關鍵。從航空公司疫情後復甦航線的優先順序,也可看出航空公司的事業目標差異。

展開航空公司歷年的航線資料,在疫情最嚴重的2年中,保留、持續營運、波動性最小的航線就能反映航空公司的事業目標。盧衍良觀察, 華航營運大洋洲經台北轉接歐洲航線多年,而長榮則主攻北美洲各點經台北轉接到東南亞航線。

以國籍航空中、有最多飛往北美航線、班次的長榮航空為例,即使是在疫情最嚴峻的2021年,長榮飛往北美的航線幾乎砍半,同時期飛往北美的飛行架次仍占同時期總架次的3成,隨後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也很快地恢復到8條航線的水準。

而為長榮將台灣打造為「北美-東南亞」轉機航點而立下戰功的張國煒,在創立星宇之後,也將主力放在轉機航線的布局上,一面串連更多的東南亞航點, 一面瞄準疫情時也能有8成載客率的北美航線背後的商務、求學、探親等剛性的需求,除了4月布局洛杉磯,也將在年底插旗舊金山。

轉機效率、機隊組成、航線供需、商務休閒行為差異等複合的因素都會動態地影響航空市場,以及 對消費者來說最直接的票價。業者觀察,今年夏天應會是下一個審視航空產業的時機。 不論是旅遊熱潮退去、航線人力供應復甦、旅客實際搭機體驗修正預期,航空產業將從疫情後的異常重新校正供需,新的機票價格、品牌定位也會在那時明朗。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