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ody Allen 哲學家導演
Woody Allen 哲學家導演
2008.04.01 | 人物

談起伍迪艾倫(Woody Allen),可不能像往常我們談起其他電影導演那樣,帶著敬意跟些許事不關己的漠然侃侃而談。我們的語氣甚至可能會由「史蒂芬史匹柏(Steve Spielberg)為了拍電影,能夠在杳無人跡的荒涼沙漠住上十天半個月,這般敬業的精神讓人欽佩……」,變成「伍迪艾倫這囉唆的怪咖……」,因為對於是否具備敬業、專業這類的形容詞,伍迪艾倫根本不在乎!

這位很有個人風格的大導演,就曾說:「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為了拍片,在印度紮營睡了四個月!要我離家跑這麼遠的地方去,簡直門都沒有!我可沒把自己整個人都奉獻給拍片,因為拍片不是一個目標,只是一個手段,我可以因此認識很多美女、過更好的生活。」如此猖狂又實在的話,從別人口中說出,大概會換來媒體或是影迷的一陣修理,不過因為他是伍迪艾倫,一個天生就鬼靈精怪、不按牌理出牌的傢伙,對於他不時發出的驚人之語,我們大概也只能一笑置之,因為這傢伙是真有這兩下子,不但讓美國同胞又愛又恨,更讓一向以傲慢著稱的法國人為之瘋狂。

這樣的個性當然不是一天、兩天就有的,伍迪艾倫小時候就是一個頭腦聰明又古靈精怪的小鬼。不愛受世俗限制的他,除了擅長各式球類運動,更寧願利用考試念書的時間,把自己關在房間,獨自練習魔術以及單簧管。也因此童年時期的伍迪艾倫,並不像他在自己電影中塑造出的那種害羞自閉性格,相反的,是一個相當活躍的人物。

正因為個性使然,伍迪艾倫愛好接受各樣新事物。除了哲學、心理學都有涉獵外,對於爵士樂特別偏愛的他,更是個單簧管演奏家,與朋友合組一支爵士樂隊不定時表演。而喜愛歐洲電影的他,也深受到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Ernst Ingmar Bergman)及義大利電影大師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影響,這些嗜好都成為他創作電影時的靈感之一,也影響著他的拍片風格。

在法國比美國受歡迎
關於伍迪艾倫,有一件相當弔詭的事情,那就是他與紐約的關係、與歐洲的關係,以及與好萊塢的關係。從小生長在紐約的伍迪艾倫,呼吸著紐約空氣、吸收著紐約學校的養分,更在紐約雜誌上發表短篇故事,在小型劇場、酒吧中表演喜劇,積累能量,直至羽翼豐滿……。在紐約這個兼容並蓄的大城市裡,伍迪艾倫接觸了多方的文化與思想,而這些都成為他最雄厚的資產。

照理說這樣的導演應該是很「道地」的美國導演,廣受美國觀眾的愛戴,但事實卻不然。伍迪艾倫自己都曾經自嘲道:「不知道為什麼,我在法國比在美國受歡迎多了,八成是那字幕翻得好吧?」而作為一個紐約電影人的代表,對於自己與好萊塢之間的關係,他更是下了這樣的註解:「我與好萊塢的關係並非『愛與恨』,而是『愛與輕視』,我從來不必遭受好萊塢那些片廠制度的羞辱。好在我有足夠的運氣足以支撐我在紐約獨立地拍片。」的確,長期以來伍迪艾倫都有Orion Pictures這間規模不算大的公司撐腰,讓他在完全不被干涉的情況下,自由地創作與發展。如此隨心所欲創作之下的作品,竟也豢養了一群有著特定喜好的歐美影迷,支撐著伍迪艾倫的「拍片獨立」。

從一九六六年拍攝第一部片《野貓嬉春》(What's Up, Tiger Lily?)開始,伍迪艾倫早期的電影多是一些帶有打鬧、肢體動作的「瘋狂喜劇」,內容天馬行空又有著豐富、幽默的對白,再加上融入他本身的生活體驗,生動又無厘頭的風格,很快便吸引了一些固定影迷,「喜劇導演」的形象逐漸穩固。

《安妮霍爾》成為代表作
如此傻氣又純粹的喜劇風格一直維持十年左右,一九七七年《安妮霍爾》(Annie Hall),伍迪艾倫將喜劇推向另一境界。片中的幽默更加老練世故,並不再單純搞笑,轉而加入一些對於人生的炎涼體悟,那種無意間流露出的戲謔及感性風格,讓人不禁驚嘆他的蛻變。此片最後開出了三千八百多萬美元的票房,並且讓他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導演在內的四項大獎。不過,超有個性的伍迪艾倫卻在事後接受訪問時酷酷地說,得到這個獎對他來說「一點意義也沒有」。

八○年代開始,伍迪艾倫的作品漸漸成為《安妮霍爾》的「進化版」,以稍微陰暗的風格與哲學思維為基調,並注入悲喜劇的元素。那段時間的眾多作品中,《情懷九月天》(September)與《星塵往事》(Stardust Memories)更被說是深受柏格曼和費里尼影響的作品,雖然那種幽暗的風格不受大部分影迷喜愛,也仍然可以算是伍迪艾倫風格形成的一部分。

九○年代初期,伍迪艾倫又重回到輕喜劇的懷抱。一九九三年,拍出了頗受奧斯卡青睞的《百老匯上空子彈》(Bullets Over Broadway)。縱使之後他平均一年便有一部作品,接下來的幾部片子卻無法引起觀眾與影評的興趣,大家似乎對於總是囉哩叭唆的伍迪艾倫感到有點厭煩,除了少部分的死忠影迷外,九○年代後半的伍迪艾倫並沒有引起多大迴響。

遇見史嘉蕾喬韓森
直到二○○五年的《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伍迪艾倫遇到了他的「新謬思」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也迎來了拍片事業的全新氣象。生平以來第一次,伍迪艾倫不再拍攝家鄉紐約,轉而飛往陰鬱深沉的英國,展開了「倫敦三部曲」的序幕。《愛情決勝點》成熟地展現了他多年來累積的功力,雖然鏡頭語言未變,敘事方式相較於以往顯得平實許多,情感卻更加內斂、飽滿。此片在全美開出了兩千三百多萬美元的票房,更紅遍歐洲各大影展。連伍迪艾倫本人都表示,《愛情決勝點》是他幾十年電影生涯中最喜歡的作品。隔年,英國電影雜誌《帝國》(Empire)將伍迪艾倫評選為史上最棒的電影導演第十名,過去十年的不如意,終於在這部片之後得到平反的機會。

伍迪艾倫是一個電影導演、編劇家、爵士樂手,也是一個有著千奇百怪獨特思想的哲學家。在他的電影中,妙語如珠的對白、對於世俗生活的洞悉、感性的哲學思想等,皆成為他的標誌。年過七十的他,在《愛情決勝點》之後,開始有部分犀利的美國影評質疑,伍迪艾倫是否已經「老狗玩不出新把戲了?」不過,替他抱不平的也是大有人在,美國某電影網站便說:「如果一個畫家一生中可以畫數十幅自畫像,那麼伍迪艾倫也可以將同樣的電影,拍成各式版本!」不過,無論評價好壞,想必他應該也不會在意的,畢竟冷眼觀看著這個世界,不時又對它發出戲謔,這才是大家所熟悉的伍迪艾倫。

伍迪艾倫作品年表
● 1977/安妮霍爾(Annie Hall)艾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與當時女友黛安基頓(Diane Keaton)合力演出,將喜劇推向一個全新的階段。 ● 1985/開羅紫玫瑰(The Purple Rose of Cairo)法國凱薩獎最佳外語片獎,平凡家庭主婦與電影男主角的相戀,一部針對電影工業的辛辣質問。 ● 1986/漢娜姐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輕鬆有趣的喜劇,伍迪艾倫最棒的作品之一。

● 1993/百老匯上空子彈(Bullets Over Broadway)獲得奧斯卡7項提名,頗受好評的犯罪喜劇。 ● 2004/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由愛引發殺機的愛情犯罪片,伍迪艾倫本人的最愛。 ● 2007/命運決勝點(Cassandra's Dream)「倫敦三部曲」最終章,集結伊旺麥奎格、柯林法洛兩大男星同台飆戲。

在紐約這個大城市裡,
伍迪艾倫接觸多方的文化與思想,
這些都成為他雄厚的資產。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