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質才女張鈞甯化身EOS M廣告女主角 清新展現攝影樂趣
氣質才女張鈞甯化身EOS M廣告女主角 清新展現攝影樂趣

全球光學領導品牌Canon今日(30)正式宣佈旗下第一台無反光鏡(mirrorless)數位單眼相機–EOS M迷你單眼相機正式在台灣上市。氣質才女張鈞甯亮麗現身為產品代言,以清新俏麗的裝扮,呈現EOS M輕巧具質感的設計,現場並首播EOS M電視廣告,由張鈞甯化身為廣告女主角清新代言,充分呈現EOS M可輕巧、可專業的特色。此外,Canon並宣佈推出上市首購禮,即日起至11月30日止凡購買EOS M任一套組,即贈送迷你隨行包乙個(可可色/桃紅色-隨機出貨)。

Canon全新推出的迷你數位單眼相機EOS M,輕巧的機身搭載1,800萬像素APS-C尺寸CMOS感光元件及DIGIC 5影像處理器,細膩的畫質呈現讓消費者可輕易捕捉迷人的世界。EOS M配備多點觸控式螢幕,輕觸式快門及選單操作,帶來全新的拍攝體驗。配合EOS M的誕生,Canon同步推出搭配的鏡頭EF-M 18-55mm f/3.5-5.6 IS STM鏡頭、及EF-M 22mm f/2 STM餅乾鏡。此外,搭配鏡頭轉接環EF-EOS M之後,消費者可連接全線EF及EF-S鏡頭,無論是剛進入EOS領域的使用者、或已擁有其他EOS數位單眼相機及鏡頭的玩家,皆可靈活選配鏡頭來拍攝。EOS M共有黑、白、紅、銀四色可選擇,帶來全新時尚輕巧新體驗。

Canon消費影像產品事業處資深總經理 蘇惠璋表示:「Canon全新推出的迷你數位單眼相機EOS M,機身輕巧但功能及畫質表現卻令人驚艷,並可連接Canon全系列EF及EF-S鏡頭,擴充性強大,適合剛入門單眼相機的消費者及原有EOS鏡頭的專業用戶。EOS M承襲了EOS數位單眼相機的高畫質影像拍攝能力,相信EOS M的誕生將為Canon建立一個新的里程碑。」

EOS M 建議售價:

單鏡組(EF-M 18-55mm f/3.5-5.6 IS STM) NT$22,900元(含稅) (黑/白/紅/銀)

單鏡組(EF-M 22mm f/2 STM)+鏡頭轉接環EF-EOS M NT$24,900元(含稅) (黑/白)

雙鏡組(EF-M 18-55mm f/3.5-5.6 IS STM+ EF-M 22mm f/2 STM)+90EX閃燈 NT$29,900元(含稅) (黑/白)

 

輕巧機身搭配優秀EOS系統技術 高畫質細緻影像魅力綻放

EOS M承襲EOS數位單眼相機的高畫質影像拍攝能力,將EOS系統的眾多優秀技術融入在小巧機身之中。EOS M在體積及重量上大幅減少,相較入門級的數位單眼相機,厚度及高度分別減少約60%及30%,輕巧機身僅約108.6 x 66.5 x 32.3毫米大小,重量更減輕一半至約262克,令相機更加輕便、容易攜帶。EOS M配備1,800萬像素APS-C尺寸Canon CMOS影像感測器,採用無縫隙微透鏡技術強化集光能力,並結合DIGIC 5數位影像處理器提供高速14-bit影像處理,重現豐富色彩及細緻影像,更帶來ISO 100至12800的寬闊標準感光度範圍,最高可擴展至ISO 25600,以增強拍攝靈活性。憑藉DIGIC 5的強大影像處理能力,EOS M提供每秒最多約4.3張連續拍攝速度,快速捕捉精彩畫面。EOS M採用的混合式CMOS自動對焦系統(Hybrid CMOS AF System),加入相位檢測自動對焦感應器作輔助,並配合反差檢測對焦,加快即時顯示模式時的自動對焦速度,並帶來優秀的連續自動對焦(Continuous AF)表現。

多功能輕觸操控 輕鬆捕捉迷人世界

EOS M配備多點觸控式3吋104萬點Clear View II LCD螢幕,操作簡單直接,可於螢幕上點選選單功能或調校設定,更支援輕觸式快門操作,只需輕觸螢幕即可對焦及拍攝,帶來全新的簡易拍攝操作體驗;於檢視影像時,亦可以多點觸控方式縮放影像,或向左右橫撥來檢視前後影像。EOS M提供多種靈活易用的對焦操控,除了可以輕觸螢幕選擇對焦點外,亦支援FlexiZone多點自動對焦,能自動選擇31個對焦點或由使用者於9個對焦區中自行選擇對焦位置,更提供人臉偵測及追蹤對焦,於即時顯示模式時只需輕觸螢幕選擇對焦主體,相機便會自動追蹤主體動態,確保主體時刻清晰對焦,輕易獲得高畫質影像。

多項拍攝模式及影像優化功能 影像表現大幅提升

EOS M更提供一系列拍攝模式及完備影像優化功能,應付不同拍攝場合,讓使用者輕鬆塑造最佳影像。透過「A+」智慧自動場景拍攝模式,能偵測多達29種不同場景並切換至最合適設定,全面最佳化相片效果,於即時顯示模式或EOS Movie拍攝時,螢幕上會顯示所偵測到的場景,讓使用者更易掌握拍攝情況。EOS M備有「手持夜景」模式,利用較快的快門速度連續拍攝4張相片,並自動合成一張較明亮的相片。較快的快門速度大幅減低手震機會,即使沒有腳架,仍能輕鬆拍攝動人夜景;而「HDR背光控制」拍攝模式會連續拍攝3張不同曝光的相片,並合成一幅高動態範圍的影像,特別適合應付明暗反差大的場景,如逆光的風景,也能拍攝出明暗細節分明的影像。EOS M內建7種創意濾鏡,包括油畫藝術效果、水彩畫效果等,可於拍攝時即時應用或在檢視相片時加入效果,帶來更多創意選擇。為進一步方便使用者輕易掌握拍攝操控,EOS M的「Feature Guide功能指南」會利用顯淺的文字清楚說明各項拍攝模式及功能設定,即使是入門級使用者亦能輕鬆掌握相機的各項功能。

高畫質EOS Movie拍攝功能 拍攝專業短片效果

EOS M提供Full HD(1920 x 1080)EOS Movie短片拍攝,支援自動及手動曝光拍攝,讓拍攝更具彈性,更加入短片伺服自動對焦(Movie Servo AF)功能,於短片拍攝時能為人臉或主體作追蹤對焦,配合Canon最新內建STM步進馬達(Stepping Motor)的鏡頭[1],達到流暢、自然、寧靜的連續自動對焦效果,讓入門使用者都能拍出清晰流暢的優質短片。此外,EOS M內建立體聲麥克風,同時支援外接式收音麥克風,為短片帶來更豐富音效,加上64級手動音量控制,配合風聲過濾器及能防止因音量突然加大而出現破音情況的衰減器,大幅加強音效表現。EOS M的短片拍攝更突破4GB容量限制[2],帶來更多創作可能性。

機身設計時尚輕巧 結構穩固加強耐用性

時尚的鋁金屬外殼設計,共提供黑、白、銀及紅4種顏色選擇。鏡頭接環相關結構採用鎂合金製作,機內部分組件亦採用不銹鋼為材料,輕巧之餘亦令結構更穩固,加強耐用性,令相機擁有出色可靠的表現。透過內建的EOS I.C.S.綜合除塵系統,更能有效減少微塵影響,確保拍攝畫質。

完善鏡頭相容性 包括全新專用EF-M鏡頭系列及全線EF/EF-S鏡頭

配合EOS M的誕生,Canon特別推出兩款專用EF-M鏡頭,鋁製鏡身配上金屬色塗層,完美配合EOS M機身設計。EF-M 18-55mm f/3.5-5.6 IS STM標準變焦鏡頭覆蓋相等於35mm相機格式約28.8mm至88mm常用焦距,配備2片高精度玻璃鑄模(GMo)鏡片及1片PMo非球面鏡片,大大修正各種鏡頭像差,為整個焦距範圍提供高畫質影像,並配備提供約4級快門防震的光學影像穩定器及支援動態防震模式(Dynamic IS),確保行走中的短片拍攝更穩定流暢。另一款輕巧易攜的EF-M 22mm f/2 STM廣角餅乾鏡,鏡身僅長23.7毫米及重量僅重約105克,方便日常使用,提供特大明亮f/2光圈及相等於35mm相機格式約35mm廣角焦距,加入1片高精度玻璃鑄模(GMo)非球面鏡片,令整個畫面由中心到邊緣皆擁有高畫質影像。兩款全新鏡頭均採用STM步進馬達(Stepping Motor),為EOS M帶來高速、流暢寧靜的連續自動對焦表現及支援全時手動對焦,並採用7片圓型光圈葉營造柔和自然散景。配合全新微型步進式光圈控制,更有效減少短片拍攝時的光圈操作聲音,為短片帶來更佳音效。

另外,只需配合鏡頭轉接器EF-EOS M,EOS M即可連接全線EF及EF-S鏡頭,並完全支援自動對焦及影像穩定器功能,讓使用者因應不同環境,靈活選配鏡頭拍攝,更配備可拆式三腳架底座,加強於腳架上使用望遠拍攝鏡頭時的穩定性。

全新推出Speedlite 90EX超小型外建閃光燈

EOS M支援全線Speedlite系列外接閃光燈及其他EOS配件,讓相機的擴充性全面提升,更適合應用於不同拍攝場合。Canon同時推出全新Speedlite 90EX超小型外接閃光燈,僅重約50克(不包含電池),並以2枚AAA電池操作,提高拍攝機動性,隨時隨地提供專業靈活的閃光效果。Speedlite 90EX的閃光指數為GN9(公尺; ISO 100; 24mm),閃光輸出範圍覆蓋24mm鏡頭焦距,並支援E-TTL II自動閃光。Speedlite 90EX亦提供光脈衝傳送無線閃光主控功能,最多可操控3組從屬閃光燈作無線閃光拍攝,靈活創造更多精彩的拍攝效果;而且支援相容相機的選單控制閃光燈設定,令操作更簡易方便。

關於台灣佳能資訊

台灣佳能資訊股份有限公司(Canon Marketing (Taiwan) Co., Ltd)成立於2001年4月,為全球光學影像知名品牌Canon集團在台灣的分公司,在台灣負責產品的市場推廣、行銷活動,並提供台灣消費者、經銷、代理體系完善的原廠服務。目前台灣旗下產品包括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噴墨印表機、商用多功能複合機…等,提供客戶品質優良的產品及服務,並以專業的技術,致力於提供完整辦公室系統應用及解決方案,協助客戶提高市場競爭力。Canon以"共生"(“kyosei”- living and working together for the common good)為企業宗旨,「謀求全人類不分種族、宗教及文化,共享幸福美滿生活的社會,為共同、利益、生活努力。不僅對客戶、地區社會、國家、地球以及大自然皆建立良好關係,以促進世界繁榮和實現人類幸福為目標。」秉持此信念與企業精神,Canon將致力於21新世紀中,在台灣成為優良企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科技創新守護海洋!犀牛盾以循環創新思維破解塑膠危機、賦能永續未來
科技創新守護海洋!犀牛盾以循環創新思維破解塑膠危機、賦能永續未來

全球每年約生產4億噸塑膠垃圾,只有不到10%有被回收,其中約有1100萬至1400萬噸最終流入海洋。在十分有限的回收量中,約 8 成來自相對單純、流程完整的寶特瓶回收;反觀,同樣是高頻消費品的手機配件,回收率卻不到 1%。這個現象,對長期從事材料研究的犀牛盾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王靖夫來說,是他反思事業選擇的開端,也是突破的轉捩點。

「手機殼產業其實是塑膠產業的縮影!」他在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的專題演講上直言。手機殼本質上類似一種快時尚商品,每年有超過十億個手機殼被製造,但產業並未建立材料規範,多數產品混用多種複合塑膠、填料與添加物,既難拆解、也沒有回收機制。結果是,一個重量相當於超過二十個塑膠袋的手機殼,在生命周期終點只能被視為垃圾。

王靖夫指出,連結構複雜的資訊科技產品,回收率都能達 45%,但手機殼明明是最簡單、最應該回收的產品,為什麼無法有效回收?這個命題讓他意識到,與其只做手機殼,不如正面處理塑膠問題本身,從材料設計、製程到後端回收再生,開創循環之道。

犀牛盾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王靖夫於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分享犀牛盾如何回應塑膠挑戰、開創循環模式。
犀牛盾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王靖夫於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分享犀牛盾如何回應塑膠挑戰、開創循環模式。
圖/ Amazon Web Services 提供

以材料工程打造手機殼的循環力

若塑膠要進入循環體系,前提是「材料必須足夠單純」。王靖夫很快意識到,問題不在回收端,關鍵在最開始的設計端。多數手機殼由多款不同塑膠、橡膠件甚至金屬等複合材料組成,無法被經濟化拆解,也難以透過現有流程再製。為此,犀牛盾在2017年起重新整理產品線,希望借鑑寶特瓶成功循環的經驗,擬定出手機殼應有的設計框架。

新框架以「單 1 材料、0 廢棄、100% 循環設計」為核心,犀牛盾從材料工程出發,建立一套循環路徑,包括:回收再生、溯源管控、材料配方、結構設計、循環製程、減速包裝與逆物流鏈等,使產品從生產到回收的每一階段,皆與核心精神環環相扣。

王靖夫表示,努力也終於有了成果。今年,第一批以回收手機殼再製的新產品已正式投入生產,犀牛盾 CircularNext 回收再生手機殼以舊殼打碎、造粒後再製成型;且經內部測試顯示,材料還可反覆再生六次以上仍維持耐用強度,產品生命週期大大突破「一次性」。

另外,今年犀牛盾也推出的新一代的氣墊結構手機殼 AirX,同樣遵守單一材料規範,透過結構設計打造兼具韌性、耐用、便於回收的產品。由此可見,產品要做到高機能與循環利用,並不一定矛盾。

犀牛盾從材料學出發,實現全線手機殼產品皆採「單 1 材料」與模組化設計,大幅提升回收循環再生效率。
犀牛盾從材料學出發,實現全線手機殼產品皆採「單 1 材料」與模組化設計,大幅提升回收循環再生效率。
圖/ 犀牛盾

海上掃地機器人將出海試營運

在實現可循環材料的技術後,王靖夫很快意識到另一項挑戰其實更在上游——若塑膠源源不斷流入環境,再強的循環體系也只是疲於追趕。因此,三年前,犀牛盾再提出一個更艱鉅的任務:「能不能做到塑膠負排放?」也就是讓公司不僅不再製造新的塑膠,還能把已散落在環境中的塑膠撿回來、重新變成可用原料。

這個想法也促成犀牛盾啟動「淨海計畫」。身為材料學博士,王靖夫將塑膠問題拆為三類:已經流落環境、難以回收的「考古塑膠(Legacy Plastic)」;仍在使用、若無管理便會成為下一批廢棄物的「現在塑膠(Modern Plastic)」;以及未來希望能在自然環境中真正分解的「未來塑膠(Future Plastic)」。若要走向負排放,就必須對三個路徑同時提出技術與管理解方。

其中最棘手的是考古塑膠,尤其是海洋垃圾。傳統淨灘方式高度仰賴人力,成本極高,且難以形成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因此無法提供可持續的海廢來源作為製造原料。為突破這項瓶頸,犀牛盾決定自己「下海」撿垃圾,發展PoC(概念驗證)項目,打造以 AI 作為核心的淨海系統。

王靖夫形容,就像是一台「海上的掃地機器人」。結合巡海無人機進行影像辨識、太陽能驅動的母船作為能源與運算平台,再由輕量子船前往定位點進行海廢收集:目的就是提升撿拾效率,同時也累積資料,為未來的規模化建立雛形。

從海洋到河川,探索更多可能

淨海計畫的下一步,不只是把「海上的掃地機器人」做出來,王靖夫說:「目標是在全球各地複製擴張規模化、讓撿起的回收塑膠真正的再生利用。」也就是說,海上平台終究要從單點示範,走向可標準化、在不同海域與國家部署的技術模組,持續穩定地把海廢帶回經濟體。

犀牛盾CircularBlue™海洋廢棄物過濾平台初號機將出海試營運,盼解決沿岸海洋廢棄物問題。
犀牛盾CircularBlue™海洋廢棄物過濾平台初號機將出海試營運,盼解決沿岸海洋廢棄物問題。
圖/ 犀牛盾

他進一步指出,「其實這套系統不限於海洋,也可以在河川上。畢竟很多海洋垃圾是從河流來的。」未來若能推進到河川與港灣,將塑膠在進海之前就攔截下來,不僅有助於減少海洋污染,回收後的材料也更乾淨、更適合再生,步步朝向終極願景——隨著時間推進,海中垃圾愈來愈少,被撿起、回收後再生的塑膠會越來越多。

「我們已經證明兩件事的可行性:一端是產品的循環設計,一端是 AI 賦能海廢清理的可能性。」王靖夫笑說,塑膠管理命題不只為自己和公司找到新的長期目標,也讓他順利度過中年危機。「選擇改變,留給下一代更好的未來。」他相信,即便是一家做手機殼的公司,也能創造超乎想像的正向改變。

AWS 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集結產業先行者分享創新經驗。
AWS 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集結產業先行者分享創新經驗。
圖/ Amazon Web Services 提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