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劍橋以大學為中心,帶動區域發展
英國劍橋以大學為中心,帶動區域發展
2015.01.20 | 創業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這是文人徐志摩筆下的英國劍橋,但這裡不只有浪漫的文學情感或嚴謹的學術氣氛,以劍橋市為圓心的半徑25英里內的劍橋科技城(Cambridge Technopole),目前有許多的高科技公司設立其中,不但是東英格蘭區域經濟成長及產業發展的火車頭,也是英國成長最快、最創新的一個區域,並成為全世界少數成功的科技聚落。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劍橋對於創新並不陌生,早在1543年,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就以可移動式的印刷技術,成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出版公司,揭開技術商業化的歷史。到了1985年,公司數量成長至360家,劍橋所擁有的高科技公司及產業發展,正式受到關注而被稱為劍橋現象。2000年,劍橋科技城已經擁有1,300家以科技為基礎的企業。至今,在這個區域內共有1,500餘家科技公司,雇用員工共5萬3千多人,為英國的經濟貢獻120億英鎊(約6,012億元台幣)的產值,總市值則高達500億英鎊(約2兆5,050億元台幣)。此區域的失業率只有2.1%,遠低於英國的平均數字7.8%。

媲美矽谷

劍橋科技城的表現可以從幾方面來看:一、劍橋大學的人與技術在這20年間參與了超過300個新創事業,許多成功地引領該產業的躍升,劍橋大學也因此比其他的英國學校獲得更多的創投資金投資;二、有許多發明及發現源自於劍橋大學的實驗室,劍橋大學也擁有最多的諾貝爾獎得主;三、在過去15年間,共有12家企業市值超過10億英鎊,包括Abcam、ARM、Autonomy、CAT、AVEVA、Chiroscience、CSR、Domino、Ionica、Marshall、Solexa、Virata。其中,ARM因為在行動裝置市場的成長,市值已超過200億英鎊;四、國際大廠紛紛於劍橋區域內設置研發中心,包括Toshiba、Rolls-Royce、微軟、聯合利華、飛利浦、英國石油等,英國最大藥廠AstraZeneca亦將其全球研發中心總部搬遷至劍橋生醫園區之中。

因為歸屬劍橋的環境之中,劍橋科技城創新的生態系統具有相當的在地文化特色,社群具有多元的背景,多數人都願意相互幫忙,企業人士也願意分享經驗與傳承。雖然在這樣菁英薈萃聚集之地,難有一個組織能夠協調彼此,因此新計畫、新專案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造成資源的稀釋或產生多頭馬車,但這種建設性的混亂,反而造就當地成為極度友善的創業環境。

劍橋科技城擁有超過10個科學園區及育成加速器,其中隸屬於劍橋大學的IdeaSpace是一個致力於提升創新的單位,要進駐的新創企業必須具有在3到5年內影響100萬人口的新事業,才能通過審核進駐,是目前整個區域最蓬勃的創新社群。

校友力量大

當然也不能少了天使及創投社群。因為劍橋的校友廣布,圍繞在劍橋周遭的創投基金及天使俱樂部也不在少數,如專注在資訊通訊方面的Amadeus Capital Partners、生醫方面的Avlar BioVentures。比較特別的是,以劍橋大學發明及創新相關為標的的Cambridge Enterprise Seed Funds、Cambridge Innovation Capital、專注於早期新創企業的Invoke Capital、IQ Capital,以及TTP Venture Managers、Cambridge Angels天使網絡等等。

在教育資源方面,以劍橋大學對於創業的相關活動及課程支援最為豐富,除了在商學院設有「創業學習中心」舉辦各類開放式講座外,也有協助技術商品化的i-teams計畫,讓學生接觸到實際的發明,並找出商業化的最佳途徑。此外,劍橋大學的教育無庸可置疑地在這當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學生時期的學院生活及歷史傳統的划船社團,在在培養了創業所需要的心理素質及團隊精神。

由劍橋的經驗來看,科技聚落產生是由產業所主導,而非政府所形成。源源不絕的創新構思來自於校園,需要的是培養正確的態度及概念,資源才會被有效地利用。劍橋科技城的呈現,底下有許許多多的系統、制度、文化所共同形成的創新生態體系,這些機制才是我們該去學習及了解的。(郭庭魁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專業領域為科技與創新管理,並曾於美國史丹佛大學STVP課程進修,近年來也參與及輔導新創事業的發展。)

人口: 12.39萬
主要產業:資訊科技、教育、生物科技
代表企業: ARM、Solexa、Virata

劍橋知名創業活動

1.One Nucleus Annual Conference成立於1997年,目前擁有超過470個會員組織,歐洲最大的生命科學及健康照護聚會,致力於開發改善人類生活品質的研發。

2.Silicon Valley comes to Cambridge:成立於2000年初,在每年的11月舉辦一系列的產業活動,促使英國及歐洲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與美國矽谷交流,相互提升質量。

3.Technology Ventures Conference:是劍橋大學科技企業俱樂部的年度旗艦活動,在每年的6月舉辦,是全世界最大由學生領導的創業會議,每年有超過400位的創業家、投資人、科技界、學術界及學生等參與,至今已經舉辦過11屆。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48期)
其他精彩內容》》
訂閱數位時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