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台灣,如何眺望藍海?
紅海台灣,如何眺望藍海?
2005.10.01 | 科技

*閱讀報告 黃河明(悅智全球顧問董事長)

我看這本書的感觸就是,它讓我們重新思考「顧客導向」、「行銷導向」的問題,也就是說,在太多人做同樣產品和服務的時候,企業應該要更深入地去瞭解,顧客是不是還有別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或者是說,同樣滿足一種需求,還有沒有別的方式?這本書好幾次所舉的例子就是「太陽馬戲團」,這個馬戲團並沒有動物,但是去看馬戲團的「需求」卻被滿足了,甚至,連傳統馬戲團的生意都因為太陽馬戲團的創新,而生意變差。

挖掘需求,超越殺價競爭

行銷上常常要提醒的是,顧客要買的,其實並不是商品或服務本身,顧客真正需要的是商品與服務所帶來的「效益」。所以企業經營應該常想著兩件事:一邊是客戶的需求是什麼?另一邊是我能提供的效益是什麼?沒有動物的馬戲團,沒有馬的馬車(就是汽車)都是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一個是娛樂的需求,一個是交通運輸的需求,但是卻以不同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帶給消費者更大的效益。
企業應該多去看更多的機會,而不是只是把產品做得更好或更便宜,我覺得這本書如果要用一觀念來涵蓋全部的意思,那就是「企業應該勇於發現別的機會,來滿足人類各種需求,以避免過份競爭。」
我們發現台灣製造能力不錯,也帶來了台灣的經濟奇蹟,但是台灣企業卻在最黃金的時期,並沒有培養行銷人才,很少企業認真研究一般消費者在生活上到底有哪些需求?這些需求是不是都滿足了?如果不滿意,還有什麼方式?我現在看到科技界,研發做得比以前好,但出發點都是技術角度,速度比人家快,設計新穎,顏色繽紛,產品功能很強,但是基本上,總是隨著別人的步伐在走,身陷殺價競爭的紅海之中。

擺脫既有遊戲規則才高明

若要脫離紅海,除了新技術研發外,還要懂得將新技術和新市場連接起來。這個新市場,是因為企業對消費者的瞭解而發展出來的。我以音樂欣賞這件事情來說,音樂欣賞這個需求,發生過兩次重大突破,一次是新力的隨身聽,現在就是蘋果的iPod。「人在移動時想聽音樂」的需求並沒有改變,但是現在的技術、設備、媒介產生了變化!那是不是到了iPod就結束了?我覺得不是,所以除了要做更好的iPod之外,有些公司應該可以思考音樂是不是還有別的形式?
這本書提供了很多新的案例,強化了作者的論述,有什麼新創見倒不見得,只是再度提醒大家「改變遊戲規則,是個高明的策略」!在紮實的研究外,也為有心執行藍海策略的公司,提供了確實的方法。這是一本非常容易懂的書,且相當實用的書,沒有太艱深的理論,一般有經營過企業的人,很容易產生共鳴。
其實書中的方法,也不會讓人太訝異,就是要大家認真的去「做」,創意就會出來,也希望能提醒台灣的廠商,特別是規模比較大的廠商,在研發和製造之外,要有更多的人力,嘗試不同的方向,而不是僅止於現有的工作上。我建議一些科技公司可以參考美商3M的制度,3M為了鼓勵研究人員有更多的創新,讓員工可享有一五%的自主工作時間,自由自在發想,去做一個自己覺得有特點的計畫。

評估能力才往藍海前進

我想可能礙於篇幅有限,這本書並沒有交代:在作藍海策略時,不能離公司的核心太遠。其實很多公司都在努力創新,但卻都失敗,這本書並沒有探討失敗的案例。我認為,這些失敗原因可能是因為離自己的能力太遠,在還沒到達藍海之前,就滅頂了。比方說在網路發達那段時期,許多創新的公司也看到了需求,但是以公司的資源,並不足以開創新的遊戲規則。提醒讀者,公司在做藍海策略時,「評估自己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閱讀報告 嚴守明(北極星知識工作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希望園區生命教育協會籌備主委)

父親節那天,在台北車站誠品書店巧遇(藍海策略)一書,一開始我是因為那片深邃的藍色海洋封面而吸引,看了序和目錄後,馬上產生了共鳴,就把書買回家了。花了兩個禮拜,慢慢地把它看完,看完的當下,我決定列為希望園區讀書會分享的書。這本書的份量其實挺重的,它的觀念很簡單,但是後面幾個章節,談論到的工具,像價值分析的策略草圖、策略秩序要正確,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來導讀,所以我規劃了兩個禮拜在新竹科學園區讀書會介紹這本書。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倒不是(藍海策略)的觀點,而是最後幾個章節所強調的執行力。因為和(藍海策略)觀點類似的書很多,如時報出版社的(創造力)、大塊出的(亂序),都有類似的觀點,創造力都存在於「混沌邊緣」(on the edge of chaos),創意就在秩序和混沌的邊緣產生。(藍海策略)提醒我們在既有的產業模式裡,盡可能找到邊界,然後把邊界擴大。運用很好的工具和方法,想辦法先找出非顧客群(書上提及共有三種)的共通需求,然後,盡可能快速的執行,將這些共同需求迅速極大化。要能倘佯藍海,其實最大的重點在於執行力。

執行力才能讓創意變生意

在我看來,創意的產生並不是太難,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有很多創意。問題是如何將創意落實,落實之後才有可能檢驗是否有價值?投資報酬率是否能達成?執行力是相當重要的,也就是說台灣產業很需要有能力把「創意變生意」。
今年四月,我離開了世界先進半導體公司,離開了十六年來我所熟悉的科技產業,自己創業,我的公司是一家以推動知識流動為主的公司。做知識工作就是一種創意,如何將知識創造出來,然後流通?讀完(藍海策略),給我最大的一個想法就是,因應台灣社會的發展,我最希望能將(藍海策略)運用在創意生活產業和美學的經濟上。

舉迪士尼米老鼠來說,從華德.迪士尼在落魄潦倒時,看到一隻小老鼠,畫下牠(創意核心),然後創造成米老鼠、米妮、唐老鴨等一連串的角色,到連結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來快速複製(合理的低成本)、製造市場可接受的動畫、占領市場……這些都是可說是藍海策略的執行。之後,華德迪士尼更將這動畫人物(角色)註冊,以特許(franchise)的方式擴張到其他產品(如,玻璃杯、T恤),這都是創意產業可以不斷推向藍海的一種執行。
回到台灣今天的處境,先來看台灣的教育,以「學習」兩字來看,我們總是「學」很多,「習」很少。「學」以背誦、記憶為主,「習」是思考、是創新。思考力培養的黃金期在十八到二十四歲,但是感覺上,台灣的大學教育並不是很成功,這些年來我們培養出許多「高素質知識藍領階層」,有相當的專業訓練,但基本上我們的高素質知識藍領,專門執行別人的創意(代工),從沒有自己原生的創意。

台灣需要更多的知識白領

台灣目前在台面上的大公司都是代工製造,很多核心技術都是買來的,辛苦製造出來的科技產品,還要被別人抽權利金。要達到藍海策略的境界,基本上,我們要把自己變成知識白領,想辦法發揮自己的學習力、執行力、創新力,整合連結資源和專業人脈,創造真正有價值的事情。因此,我歸納了一個公式,這個公式原理來自國中的向量概念,提供給大家參考。 最後我想提醒,(藍海策略)這本書是兩位作者的知識,對我們而言,目前只是「資訊」,唯有結合我們的志業,做有意義的連結,才能變成屬於我們真正的「知識」。
知道藍海策略這件事,並不等於真正瞭解,只有親自「實踐」,才能「體悟」知識的價值。我期待本書在不久的將來會有續集,能將第七章和第八章的執行方法講得更清楚明白些。

*閱讀報告 朱博湧(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教授、宏碁標竿學院院長)

習慣於競爭的台灣企業,其傳統經營的思考方式,都是以降低成本、大量生產等策略,搶攻市場,其客觀的結果,就是身陷競逐低毛利的漩渦。例如目前扮演台灣電子業主流的筆記型電腦生產商,就很少看到企業流露創新的競爭力,大部分的企業,都僅能用這種傳統的思考邏輯,面對或參與競爭。 這種思考競爭力的方式,真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因為只要可以賺錢的產業,都很容易吸引別人的加入,現在科技發展得很快,模仿變的很容易,產業的競爭者也可以迅速增加,因此若只會以傳統降低成本的思考方式面對,最後只會淪於無利可圖。這也是為什麼在現階段台灣,創新對企業將會越來越重要。

創造新價值才能拉住客戶

以創新為主題的(藍海策略)一書中,就提到創新真正的意義在「新價值的創造」,提供台灣企業另一種增加競爭力的思考方式,也是鎖住顧客的重要手法。而創新定義最重要的就是:對客戶創造價值,也就是把新的概念、新的發明,變成真正有價值的活動。 這意思也就是說,要尋找還有沒那麼多競爭者的市場,但是也要必須要發現市場的需求,才能創造價值,不然,即使你與其他人不一樣,但是對顧客沒有價值,那麼你做的這件事情,其實是多的負擔。

創新要有系統,更要持續

以打品牌為例,打品牌不是不好,但是若打品牌時無法對顧客產生有價值的產品的時候,那麼品牌也是空的,所以有價值的品牌本身一定來自創造,正是你與別人大不同,客戶才會想到你,以你為第一選擇。 台灣產業從OEM走到ODM,就是藉由創新來創造新的營收,過去OEM要靠壓低成本、品質比人家好來賺錢,現在ODM就是要靠設計來創造價值,就必須知道你的客戶的需求。說明白點,就是企業必須由生產者的經濟觀點,轉移成消費者的經濟觀點。 其實台灣科技產業已經有一些執行「藍海策略」的企業,例如神達,在競爭激烈的手機市場,將創新的衛星導航與定位服務帶入手機;或是聯發科,就將很多晶片連在一起,由效能和成本上去創新,以及想到研發防範病毒入侵電腦的趨勢科技。 只是在全球化的競爭下,台灣企業創新的速度不夠快,又缺乏有系統的創新、持續性的創新,只要有新競爭者加入,原先的藍海策略,最後都還是會變成流血競爭的紅海策略,這就是IC設計產業裡出現的「一代拳王」現象——可能前一秒還是股王,下一秒就被拉了下來。 因此(藍海策略)一書,提供了台灣企業一個創新的方法與方向,除了要創造有價值的創新,還要有系統的持續創新。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