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凱] 在城市的角落,為塗鴉開一扇門
[鄭志凱] 在城市的角落,為塗鴉開一扇門
2016.05.31 |

幾個月前我到新加坡出差,訪問著名的創業聚落Block 71。這是一個原本即將被拆除的舊廠區,被官民聯手搶救了下來,改造成新創公司的基地。不料推出後大受歡迎,從剛開始的一棟BLOCK 71,延綿到隔壁兩棟 Block 73和Block79。由71樓走到79樓時,經過一個穿堂,牆上居然畫了一幅塗鴉畫。我告訴同行的當地友人,這是我在新加坡看到的第一幅塗鴉,他回說:塗鴉在新加坡現在已經合法。

「塗鴉已經合法」,這話可真是吊詭。

塗鴉出於人不能抑制的表達慾望,從遠古到現代,有話要說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來自人的社會性(魯濱遜如果在荒島上終老一生,也不寄望被後人發現,大概不會到處塗鴉)。從法國兩萬年前洞穴原始人在壁畫上畫的野馬、野牛,西遊記裡老孫在如來掌心寫下的:「齊天大聖,到此一遊」,到現代的廁所文學,或是在廢墟或城市某一偏僻角落的滿牆塗鴉,都因為人們有話要說。這種表達慾望不能被壓抑,越壓抑,越要找地方發洩。

美國矽谷
圖說:2012年,美國矽谷,匿名塗鴉客。作者提供。

從城市的角落生長

現代城市裡的塗鴉能夠逐漸得到更多的尊重,必須感謝一個簡單的科技發明:噴漆(spray paint),因為這個工具獨特的表達效果,讓塗鴉可以進入美術的殿堂。噴漆筒集顏料和畫筆於一身,省卻了操作兩種工具的麻煩,調整噴漆筒和牆壁的距離遠近,便可以控制顏色的濃度和深淺,造成特殊的3D效果。加上塗鴉作品尺幅巨大,遠遠超過精緻美術的尺寸,只有噴漆才能滿足大面積、高速度的要求。

為什麼需要高速度?因為要躲警察。70年代,紐約塗鴉氾濫,市政府不但禁止塗鴉,甚至管制噴漆筒的銷售。當時地鐵車廂內外塗鴉滿佈,市政府花大錢重漆之後,反而正中塗鴉者下懷,白淨的車廂提供了最理想的畫布。又因為治安惡劣,盜竊頻仍,警察局長發明了「破窗理論」,主張如果社區到處是不加修補的破窗戶,滿街的塗鴉,歹徒會誤以為警察執法無力,認為有機可乘。因此紐約市政府編列了大筆預算,大肆修補破窗,全市清洗塗鴉。從此塗鴉客和執法單位開始了貓捉老鼠的遊戲。

塗鴉不是紐約的特殊問題,而是所有現代大都會的普遍現象。主管當局多半視塗鴉為城市的皮膚癌,不加以處理,一定會蔓延,直到不可收拾。而充滿塗鴉的巷弄角落,也確實隱藏著貧窮、幫派、犯罪、毒品各種負面素質。因此越保守、講究秩序、追求穩定的城市,越不能接受塗鴉。

但是另一方面,所有的藝術都有它的價值,除了美感之外,藝術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一向扮演了啟發、宣傳、擴大的功用。而塗鴉不但已經發展成為一種藝術,更具備某些其他藝術無法提供的重要功能。

柏林
圖說:2011年,柏林,塗鴉客BLU作品。作者提供。

向主流嗆聲的美感挑戰

歷史上屢次證明,敏感的藝術家往往是社會潮流的先知。最正統的塗鴉,一定具備相當程度的反體制、反規則、反社會的精神。創作者在一個不被允許的場所,不為人知的時間,提心吊膽,藉著創作一幅塗鴉發表了自己的一個觀點、一種思想。這個觀點不為了附和,而是嗆聲,選擇站在主流社會的對面,提供一個讓觀賞者反省的角度。這種思想也許不合潮流,但開風氣之先,可能匯入未來的新主流。因此塗鴉雖然是次文化,卻常成為豐富主流文化的有機養分。

塗鴉也是一種公共裝置藝術(Installment Art),它能提供的空間美感和社會功能,精緻美術無法望其項背。一幅精緻美術的畫作,被典藏在美術館裡,展示在明亮的燈光下,兀自獨立,自成一個世界,跟觀賞者進行一對一的對話。而所有的塗鴉無論畫在暗巷、廢墟、鐵皮屋、貨櫃火車、地下街、天橋下,都必然依附於它所存在的公共空間,周圍的建築、景觀、天空線,都在幫襯,成為作品的一部份。而人來人往,既在看畫,也被人看。如果把塗鴉從環境抽離,就好像一條魚出水,做成了魚標本,失去了生命。

塗鴉也碰觸了一個嚴肅而難以回答的問題,究竟誰擁有公共的空間?誰該左右你我的視線?在人潮洶湧的街頭豎立起一個醜陋的鐘樓,寧靜公園的一角突然出現一座幼稚的雕塑,省錢的屋主裸露出房屋側面的內牆,或是巨型廣告牌林立形成都市叢林,這些有礙市民視覺美感的行為,都是誰在作主?事前有沒有得到我們的同意?那麼塗鴉畫家佔據一個角落,塗鴉一幅作品,爭取對空間的一點發言權,有何不可?

台北
圖說:2015年,台北市信義路,台灣塗鴉客ANO及BOUNCE作品。作者提供。

街頭、反骨、創新

在現代城市裡,塗鴉已經開始跟街頭美術(street art)合流,成為城市創意活力的指標,甚至跟創新創業搭鉤。因為塗鴉畫家的不平則鳴,跟創業者想要改變世界的動機十分類似,不受傳統侷限、不按牌理出牌的反骨心態又同出一轍,再加上現代創業者多是工程科學背景的「主幹」(STEM,代表Science,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只有加上藝術, STEM加上 A(Art),才能成為「蒸汽」(STEAM)。

2005年,臉書搬進灣區新辦公室時,年輕的創辦人祖克伯決定留下一片塗鴉牆,並聘請了一位塗鴉畫家David Choe創造了一副壁畫,酬勞6萬美金。這位韓裔塗鴉畫家曾經數次出入監獄,一貧如洗,6萬美金不是一筆小數字,但他賭性堅強,居然選擇拿這家成立才一年的小公司股票。7年後,小公司上市,David Choe的股票價值2億美金,報酬率超過3,000倍,這大概是人類歷史上酬勞最為豐厚的畫作。

這種天方夜譚般的故事當然不可能複製,但卻是一個具體的實例,說明了矽谷的新創公司,例如臉書,如何擁抱塗鴉這種反主流文化,不但藉以美化辦公空間,並且激發同仁的創新動機。如果看到網路上祖克伯和David Choe共創一幅塗鴉的影片,便很能感受到這種氣氛。

草根的生命力

塗鴉藝術發源於美國,光大於歐洲,對台灣而言算是舶來品。台灣的塗鴉藝術大約還在被社會大眾視為離經叛道的階段,但經過長住台灣的西方塗鴉客,從美國回台定居的台裔年輕人,再加上土生土長的塗鴉畫家彼此間的觀摩和較勁,近年來塗鴉水準逐漸提高。從90年代呂學淵初嚐塗鴉,成為台灣塗鴉文化的始祖,到CHEK、SAME,NOE,REACH,BOUNCE,ANO,Bbrother等塗鴉客鍥而不捨的創作, 也逐漸累積了一些能量。台大建築及城鄉研究所畢恆達教授還寫了一本專書:《塗鴉 鬼飛踢》(Graffiti的音譯),對於塗鴉的起源和現況做了一個拼圖式的介紹。難得的是還有一位熱愛塗鴉藝術的年輕人朱怡瑾成立了一個「悠畫廊」,在台灣這塊塗鴉藝術貧瘠的土地上墾荒。

既然生來就帶著反體制的血統,塗鴉藝術永遠不會成為主流。有的塗鴉客出了名,畫作在畫廊中被愛好者或美術博物館以高價收藏,像是Keith Haring,Jean Basquiate (注意他們都用了全名)。但更多的塗鴉客選擇終身匿名,保持站在主流對面的純粹身份,例如英國的Banksy,義大利的BLU(採用單名是塗鴉客的慣例)。

印尼
圖說:2014年,印尼日惹默拉皮火山附近鄉村農舍,不知名塗鴉客。作者提供。

用一顆柔軟的心,給予更寬廣的欣賞

培養優質的塗鴉文化需要三個元素:夠水準的塗鴉作品,有格調的塗鴉客,和能夠包容塗鴉的社會。這三個因素自然是互為因果,然而最難培養的可能還是第三者。

要能包容塗鴉,一個社會需要具備最起碼的美感,才不致於一方面濫用合法程序,將滿佈各街道的壓電箱上畫上粗糙的風景畫,一方面卻對嘔心瀝血的塗鴉作品無法給予適當的尊重。

要能包容塗鴉,一個社會需要認識創新不能只靠科技驅動,一顆柔軟敏感的心才是創意的源頭。

要能包容塗鴉,一個社會需要更加開放、多元,接受在合法與非法之間永遠存在一個灰色地帶。這個灰色空間提供了緩衝的作用,讓社會有時間處理不知如何處理的新現象。

有了一個這樣能夠欣賞包容塗鴉的社會,塗鴉客才有呼吸的空間,有機會追求更多的選項,創作高水準的塗鴉作品。也許有人寧願像Banksy 或BLU一樣繼續隱姓埋名,持續地下塗鴉的創作:也許有人選擇冒出地面,善用在塗鴉世界裡練就的一身功夫,創作可以收藏在室內空間的作品。

塗鴉文化對台灣的社會大眾是一個未知的世界,甚至是禁忌的圖騰。但如果能夠在城市裡給塗鴉藝術留出更多的物理空間,社會大眾也能對塗鴉騰出更寬廣的心理空間,也許我們的城市會更美麗,我們的社會心靈會更多采多姿。

@@BOOKID:126785@@

原始來源:獨立評論@天下,《數位時代》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投資不再靠感覺,大戶豐App用數據打造紀律投資術
投資不再靠感覺,大戶豐App用數據打造紀律投資術

在物價節節高漲的年代,想要確保退休後的生活品質,不能只靠儲蓄和保險,必須做好投資理財規劃。然而,投資最難的挑戰,其實不是掌握市場波動,而是如何抵抗人性的誘惑,看漲時急著追高,遇跌又容易慌張停損,原本的投資紀律往往在情緒波動中被徹底打亂。

為了協助民眾克服這道難題,金管會推動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aiwan 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TISA),透過制度設計降低理財投資門檻,引導民眾進行長期且規律的定期定額投資。而永豐金證券的大戶豐 App則讓這條路走得更輕鬆,藉由簡單易用的操作介面與功能設計,及定期定額的手續費優惠,營造一個友善的投資環境,幫助投資人輕鬆養成穩定理財的習慣,也讓「紀律投資」能夠真正成為日常理財的一部分。

資產配置多樣化,打造理想的退休理財組合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認為,退休理財規劃不能只追求資產成長,更應重視資產的穩健性與持續現金流,因此資金不能只放在單一商品上,最好同時配置在多個不同商品,像ETF搭配主動式基金,就是相對理想的退休理財組合。

ETF雖然具有低成本與有效追蹤大盤的優勢,但容易受到市場波動影響。而退休理財就像一場數十年的長跑,很難預料這段旅程中可能發生哪些大環境變化,此時主動式基金的價值便顯現出來,藉由專業基金經理人的專業與操盤經驗,不僅可以主動發掘被市場低估或具有高成長潛力的投資標的,當面臨重大環境變動時,也能快速調整投資策略、有效降低衝擊,並與ETF的被動追蹤策略形成良好互補,讓投資旅程更加穩健。

然而,對多數投資人而言,即便了解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在實際操作上仍常遇到難題。根據劉柏甫的觀察,目前民眾在基金投資上普遍有3大痛點:首先是市場基金琳瑯滿目,投資人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挑選。其次是難以精準掌握進出場時間。三為容易忽略手續費、管理費等潛在投資成本對長期投資報酬率的影響。

針對這些痛點,永豐金證券透過大戶豐App的創新功能與貼心設計,協助投資人逐步化解困境。「大戶豐不只是交易工具,更是陪伴投資人累積財富的虛擬夥伴,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一步步達成理財目標,」劉柏甫強調。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
圖/ 數位時代

6大分類,輕鬆找到心儀的基金

主導App開發的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資深經理黃亮喻進一步說明,大戶豐App如何幫助投資人篩選基金商品及掌握進出場時機。

在選擇基金商品時,投資人除了參考由TISA基金委員會嚴選的TISA級別基金,也可以透過大戶豐App提供的6大分類機制,再搭配個人投資偏好,快速 縮小範圍,找到喜歡的投資標的。例如,看重基金長期表現的投資人,可以選擇「連年正績效」分類,鎖定近2至3年持續表現良好的基金,若是對市場波動較為敏感,則可選擇「穩定超耐震」分類,篩出資產規模超過5百萬美元且過去3年波動度低於8%的基金。

智慧加減碼創新設計,量身計算每檔基金的加減碼區間

當投資人找到心儀的基金後,下一個要面對的難題就是,該在何時進出場?如何避免買到最高點?大戶豐 App 內建的智慧加減碼功能,可以輔助投資人做出更精準的決策,讓交易不再憑感覺。

「智慧加減碼雖然不是新機制,但大戶豐App的設計邏輯卻與市場普遍做法不同,」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強調。

很多數位平台的智慧加減碼功能,都是直接套用特定比例,例如下跌 5% 就建議加碼、上漲就建議減碼,這樣的操作邏輯雖然簡單直覺,卻忽略基金本身的差異性。事實上,市場上的基金種類相當多,標的可能涵蓋美國、新興市場,或是股票、債券,不同產業的操盤邏輯也都不一樣,如果以單一標準來套用所有基金,勢必會出現偏差,間接影響長期投資績效。

為了讓客戶能夠真正累積個人資產,大戶豐 App跳脫既有框架,根據每支基金的歷史表現與波動幅度,量身計算加減碼區間,當基金淨值進入「加碼區」或「減碼區」時,就立即推播通知,提醒投資人第一時間檢視是否需要調整部位。

「智慧加減碼功能自 2025 年 7 月上線以來,已吸引超過 1.5 萬人使用、累積超過6萬次的使用頻次,甚至還有客戶運用此功能找尋強勢基金,成功提升投資紀律。」劉柏甫分享,不只優化投資效果,更有助於建立長期投資紀律,原因在於,智慧加減碼是經過數據分析而得出的客觀建議,能夠幫助投資人克服「追高殺低」的人性弱點,以更理性、更科學的方式判斷是否需要調整交易策略,讓投資人能夠在市場波動中能夠穩健操作、從容應對。

「大戶豐App的核心目標,是讓客戶能夠真正累積個人資產,」劉柏甫指出,這不僅體現在智慧加減碼功能的創新設計上,更展現在實質的費用優惠中,透過定期定額的手續費優惠,降低潛在投資成本對長期投資報酬率的影響,鼓勵更多民眾及早加入退休理財的行列。

從投資小白到高資產客戶,滿足每一位客戶的投資需求

此外,永豐金證券亦關注高資產客戶的財富管理需求,規劃相應的數位金融服務。例如:開放在App線上申購境外結構型商品,讓專業投資人不必倚賴傳統專人服務,可以直接在線上完成交易,提高交易的彈性與便利性。「永豐金深信,數位財富管理平台不應僅服務投資新手,而是要讓每一位客戶,無論資產規模大小,都能享受到便利且專業的數位化服務。」劉柏甫強調。

永豐金證券團隊致力將專業投資化繁為簡 ,透過大戶豐App的數據智慧與創新功能,助您輕鬆養成理財紀律,
永豐金證券團隊致力將專業投資化繁為簡 ,透過大戶豐App的數據智慧與創新功能,助您輕鬆養成理財紀律,穩健累積資產 。
圖/ 數位時代

展望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強化大戶豐App的服務深度與廣度,納入更多金融產品,為客戶帶來一站式的數位投資體驗。同時,也將引入更多AI智慧功能,透過人機協作,提供更貼近個人需求的理財服務,朝著成為客戶身邊最值得信賴的「數位理財顧問助手」目標邁進。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