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帶著Gemini 3,Google也宣布代理開發平台Google Antigravity(免費公測版)問世。
簡單來說,核心仍是AI驅動的IDE(整合開發環境),但強調代理能力。目標是讓代理(Agent)可以自主規劃,並執行複雜的開發任務。IDE白話文就是工程師寫程式的地方,過去有非常多AI新創整合了語言模型推出IDE。
根據Google的說法,Google Antigravity有以下的特色:
特色一:不只給你答案
AI不再只是那個默默寫完程式的「黑盒子」,而會向員工一樣提交任務清單、計畫、測試截圖,用證據跟使用者報告它到底做了什麼。
只要能夠驗證AI的工作邏輯與測試結果,就能提升開發者對於AI的信任,同時交代更困難的任務給AI。
特色二:是操作台,也是策略室
需要自己寫程式的時候,Google Antigravity是一個好用的IDE;但如果要處理大專案或是大任務,它會切換成「管理者介面」。後者就不是寫程式了,而是讓開發者像是指揮官一樣,同時監控多個AI代理,平行處理各種不同的工作。
最好的狀況,就是人類真的可以不用寫程式,而是變成調度者;程式開發(在單人的狀況下)也不再是線性,而是多線並行。
特色三:AI不完美,但改起來比較簡單了
AI寫錯,人類要驗證起來非常累,甚至會有人因此覺得:我自己寫還比較快。而Google Antigravity強調的是,當AI做到80%卡住,不再需要重新prompt或是從第一行程式碼開始看,而是可以圈選或是部分批改,AI就會讀懂你的意思並修正。
特色四:AI有改進能力
未來AI將會擁有自己的記憶庫,在專案或是任務結束後,會把解決問題的最佳步驟、最好用的程式碼片段存起來,下次遇到類似問題,它會變得更聰明、更熟練。
讓AI擁有專案記憶,是通往資深工程師的關鍵。通用的AI模型很強,但只有會「記取教訓」並累積專屬知識的AI,才能真正理解開發者公司獨特的程式碼風格與業務邏輯。
如果做得好,這也許就是Cursor想要變成的樣子
Cursor是矽谷,甚至全球寫程式領域的AI明日之星。日前剛完成D輪募資,估值已經近300億美元,Google也是其投資者之一。
不過,Google Antigravity如果發展得當──目前尚在免費公測,功能也不一定如Google所述那麼完美──會有點像是Cursor想要成為的樣子。
如果說Cursor是將「人機協作」(Co-pilot)推向極致的現在進行式,那麼Google Antigravity是要做到「全代理開發」。
兩者的核心差異在於「駕駛權」。Cursor的成功建立在讓開發者變的更強,就像是擁有外骨骼的超級士兵,但依然要盯著每一個決策;而Google Antigravity試圖構建的是一個「指揮中心」,不只是協助寫程式的AI,還能自主規劃、執行測試、並提交驗證成果的夥伴。
在比較長遠的未來,人機協作終究要走向全代理開發。Cursor用估值跟營收(ARR)證明了市場需求,而現在Google來了,未來誰才是軟體開發領域的金、銀鏟子,還有待時間驗證。
責任編輯:李先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