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十年的下滑後,全球唱片業迎來了連續兩年的成長,去年付費用戶突破了1億,但盜版音樂的情況依然不容樂觀。
全球市場:Spotify貢獻一半付費用戶
國際唱片協會(IFPI)發布了最新一期的《全球音樂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音樂市場成長了5.9%,是過去10年來的最高漲幅,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串流媒體的推動,去年這部分收入飆升60.4%,成為了數位音樂的主要收入來源,而後者則貢獻了唱片業一半的收入。
相反地,實體音樂收入下降了7.6%,是上一年下滑幅度的近兩倍,不過仍佔據了全球音樂市場34%的份額。
用戶越來越高的付費意願,是線上音樂得以獲得高速成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IFPI估計,截至2016年底,全球的付費訂閱賬戶數量達到了9,700萬個,考慮到有不少家庭成員使用了共享賬戶,實際的付費用戶數量預計在1.12億左右。
Spotify依然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正版串流音樂服務平台,該公司在3月份宣布其付費用戶數量達到了5,000萬,如果按照IFPT的數據,Spotify一家就佔據了全球近一半的付費用戶。
作為後起之秀,Apple Music的發展速度也非常驚人。去年年底,蘋果宣佈在上線17個月內,Apple Music已經在全球獲取了超過2,000萬付費用戶,要知道Spotify當初可是花了7年時間才達到這一成績。
中國市場:騰訊佔據第一把交椅,但用戶付費轉換率仍然過低
由於各種原因,Spotify並未進入中國市場,騰訊音樂搶占了最多的中國用戶。
騰訊在2016年與中國音樂集團合併了音樂業務,報告顯示騰訊旗下的QQ音樂、酷狗、酷我的付費用戶數都呈「飛速上升」之勢,三家平台的付費會員總和已超過1,500萬,佔據了超過七成的市場份額,QQ音樂去年首次公開宣布實現了盈利。
一直以來,中國都是盜版音樂的重災區,雖然隨著國家版權局的整頓,各平台已經走了正版化道路,但大部分用戶仍未養成付費習慣。
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副總裁吳偉林表示,使用他們音樂服務的用戶實際上已經超過6億,而1,500萬的訂閱用戶意味著付費轉換率不到3%,遠低於其他國家高達20%-30%的轉換率。當然,這也代表了中國付費音樂市場仍有很大的成長潛力。
在培養用戶付費習慣方面,騰訊借鑒了Spotify的方式,即對收費和免費用戶「差別對待」,透過提供低質量的免費串流媒體服務,給予用戶一定的過度期,這也是中國大部分音樂平台常用的做法。
雖然中國的錄製音樂收入仍無法躋身世界前十,但排名已從2015年的14上升至2016年的12。去年中國的錄製音樂收入成長 20.3%,串流媒體則實現了30.6%的成長。
從付費平台和唱片公司身上「割肉」的YouTube
儘管音樂消費屢創新高,但網路平台與藝人以及唱片公司之間的利益衝突卻在不斷加劇。
報導中提到YouTube這類UUC(用戶上傳內容)平台透過用戶自行上傳的音樂作品提供大量串流媒體服務,又聲稱無需對在其網站上傳播音樂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從而規避了版權問題。
YouTube這一做法的法律依據來自於美國的《千禧年數位版權法》,它使網路託管公司以及社交網類的服務提供商幾乎可以免受其用戶侵犯知識產權的牽連。
這一於1998年頒布的法案如今遭到了眾多藝人、創作者的抗議,泰勒絲、萊昂國王和凱蒂·佩芮等藝人和各大唱片公司一直在呼籲國會對這套過時的法案進行改革。畢竟無論是對於音樂製作方及發行方,還是Spotify、Apple Music這樣的數位服務商來說,YouTube上大量未經授權的音樂作品顯然衝擊到了他們的利益。比如去年串流媒體平台2億的用戶貢獻39億美元的收入,而各類UCC平台上的9億用戶,只有5.53億美元的貢獻。
以Spotify和YouTube為例,去年前者支付給唱片公司的報酬相當於每位用戶20美元,而YouTube這一數位還不到1美元。
用戶從上傳音樂中獲取的價值,與回饋給音樂製作者和投資者的收入之間嚴重不對等,這種現像被稱為「價值差距」,報告認為這種價值差距是對音樂產業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威脅。
音樂的數位化程度日益加深,越來越多的用戶願意掏錢聽歌了,但版權問題依然是一場長期的鬥爭。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