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UTEX 2017熱鬧地結束了,必須先稱讚這一次的台北市電腦公會,確實讓COMPUTEX變得開始不同。
第二屆的InnoVEX也看得出來十分用心,加上整個國家確實投入心力希望帶動創新的能量,所以可以看到相關的重點部會官員都在InnoVEX駐足,不過這其實也代表著整個國家對於創新的焦慮感。
帶來的既是期待也是包袱,期待是國家開始重視創新,進而希望透過建立創新引擎來創造國家未來的可能成長;包袱則是,政府的組織設計以及架構包袱帶來的KPI文化,持續造成消費新創團隊和消耗計畫執行團隊能量的檯面下風暴。
由於今年正在做些區塊鏈與不同產業的應用項目,便又重新牽起以前產業的網絡,順道拜訪許多以前業界的老朋友及前輩,也或許是因為這樣的關係,有很多老朋友透過Facebook知道我投入在新創領域,這對他們來說是個有趣的經驗,有意思的也在這,幾個朋友們都會好奇這些年輕創業家的歷練和能力問題:
他們都20多或30出頭,又要會做產品又要會做生意?而且還得國際化?
他們這樣產品或服務怎麼會做得好?
透過這些對話更加讓我體會到過去就有所感覺的台灣產業與新創的落差。
由於不是只有單一朋友/前輩在問,所以這恐怕是普遍的問題。於是我就開始對幾個朋友解釋,現在做生意的方式確實不一樣了,做生意的本質是不變的,但方法確實一直在改變,過去的年代確實是需要一只皮箱走天下,到處參加秀展來不斷地增加做生意的機會,其目標就是透過增加銷售線索(Sales leads),經過不斷的收斂來結案以及創造回頭客的效果。
而現在的新創,若是一開始就要做國際化,確實會有經驗上的問題,因為整個世界正在改變。
創新是每個國家的焦慮,人才是每個國家的重點。對於能創造巨大影響力的新創,更是各國想要得到的。
若單從年紀看,那矽谷一堆新創,包含Facebook,Google早就不合格了,所以表示年紀或許不是最為重點,新創迷人之處在於其核心論述和核心競爭力若能夠有效的彰顯,其他的不足會由團隊和投資人共同攜手來協助,新創則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透過其股權的釋出共享來與整個工作團隊共享榮耀。
光這一點,就是台灣傳統公司或文化很難做到的,常常自己賺錢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會共享甚至還把股權釋出?台灣並非沒有釋出,相比之下卻又太晚釋出,創辦團隊已經花了許多時間與氣力走過。。
對於這一代的新創,不是只有團隊的事情,國家也十分重視,於是可以看到如La French Tech的國際社群對接到法國,法國電信透過OrangeFab將觸手伸到全球,讓新創能夠利用他們自身的市場或者通路來增加價值。新加坡也用盡全力,希望透過國際新創來帶動其看似美好穩定成長、但其實僵化的創新環境。
年輕創業者只要具備好的核心能力,剩下的不足會有很多方法可以補,而年輕創業家也可以因此快速成長。
在會場我也碰到老前輩都有過上市櫃總經理經驗,出來創業打造自己的舞台時一樣得學習國際股權架構的設計和學習如何打群架、利用各種資源。
生意的本質沒改變,但生意的方法卻比傳統多元太多,對於企業來說,這反而是能夠學習如何透過這樣的方式,共創共好共同成長。
Why Not?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