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無疑是時下最熱門的趨勢焦點,不過有阿里雲之父稱號的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認為,人工智慧這個名稱是有問題的,可能造成誤導,恐怕會限縮大家對未來的想像。其中他特別點名:「語音辨識(speech recognition)就不要再做了。」
是機器智能,不是人工智能
乍看之下王堅的言論與世界產業大勢相違背,但他會這麼說也絕對不是想譁眾取寵,而是有其一套邏輯和道理。首先,他認為機器的智慧是人創造、訓練出來的,但那和人是不一樣的智能,就好像人可以訓練出警犬,但警犬的智能和嗅覺卻不是人類所賦予,而是天生下來就與人不同。
又或者,有些人認為人工智慧就是人類感官能力的延伸,因此有機器視覺、聽覺等等,但王堅問:「如果覺得狗是你的延伸你會不好意思是吧?牠也是搖搖尾巴你才知道牠聞到東西,不是牠的大腦連到你的大腦你才知道。」他說:「大家一定要像尊重狗鼻子一樣尊重機器智能,這是我堅定的觀點。」
但相比於糾結於字面上的對錯,王堅之所以堅持要稱機器智能(Machine Intelligence)而不是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關鍵在於,他認為人工智慧這個稱呼會影響人對未來機會的判斷能力,就好像「物聯網」這個名字讓許多企業將重心放在感測器上一樣。
「像台灣那麼多企業,他本身沒有時間和機會研究人工智能的背後含意,那大家都以為只能做語音識別,以為只有那是人工智能,那這就很危險。」王堅表示,如果事情真的是這樣,那最早開始做語音識別的是美國,其他人是不是就沒機會了?在他看來,這可能會讓人錯失那些機器做得到,但人做不到的機會。
「如果覺得太空以外沒有東西,那宇宙就不是你的、火星也不是你的;如果你覺得太空以外還有東西,那火星就是你的。」王堅真正在意的是大眾對這件事的認知,他認為一旦混淆了核心概念,代價可能就是失去一整個時代。
語音辨識不是最好的機會
那他又為什麼會建議台灣創業者不要去做時下最熱門的語音辨識?「我說做語音辨識一定是愈做愈沮喪,因為做不到100%,因為人也不是百分之百。」王堅這句話有點玩笑味,但其實是相當認真的。
舉例來說,去年阿里雲啟動杭州城市大腦的計畫,在一年內幫杭州市的行車速提高了15%。王堅相信在很多人眼中這只是微不足道的改變,但他說:「如果今天語音辨識提高15%,他都沒地方去提高了。」在語音辨識領域裡,努力的方向是降低辨識的錯誤率,依今天語音辨識的發展程度來看,那可能就是只能在那1%、2%裡面想辦法提升。
他強調,這麼說不代表語音辨識就不重要,實際上這件事還是應該要有人去做,但如果是從機會的角度來看,就應該要找出「對你最重要的機會」。王堅說:「就是為什麼我說這是一個被開墾了多少的土地,和沒開墾的土地的差別。」對台灣來說,如果把精力都花費在如何提高1%裡頭的15%,可能就會失去更大的機會。這才是他真正希望引發大家思考的問題核心。
跳出人工智慧的框架,探索自己的機會
而更大的機會在哪,王堅直言他沒辦法給答案,表示必須要靠個人獨立思考,「誰探索出來,誰得到機會。」這裡其實也要再回到先前他強調的「人工智慧」和「機器智能」的不同。「大家要從人工智能跳出來,看看機器能做什麼,這是關鍵。」他舉例,就像阿里雲為杭州打造城市大腦,才終於知道杭州的道路上每天有多少輛車,車都往哪裡去,這是過去就算派一百萬人去數數也算不出來的。
另外他也想提醒的是:「其實全世界都沒有完全看清楚這件事(指機器智能﹚,包括美國。」王堅這麼說是想告訴台灣創業者,對機器智能來說,現在就像燈泡才剛被發明的那個年代,其實還有很多應用沒有被發掘,還不到需要去跟隨別人的時候。「今天沒東西可以跟隨。」他說,「這是台灣年輕人非常重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