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測:iPad Pro能取代MacBook嗎?
實測:iPad Pro能取代MacBook嗎?

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為前不久我在逛知乎時看到的一個提問

iPad Pro 10.5″可以代替MacBook成為大學生的日常工具嗎?

其實這個問題我已經不是第一次在網上看到,在現實生活中,我也曾經在同事間的閒聊中聽到過類似的疑問。

恰逢工作緣故,我最近在使用iPad Pro 10.5″MacBook Pro(13.3″)輪流辦公。那麼藉著這次機會,我決定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段時間下來的使用心得。

為了體驗兩款裝置的不同,這篇文章分別在iPad Pro和MacBook Pro上撰寫。而在本文中,我將要跟大家以一名編輯的角度從兩款裝置的便攜性、特色功能、實用效率等方面和大家進行分享。

  • iPad Pro 10.5″所用系統:iOS 11.2.2
  • MacBook Pro所用系統:macOS High Sierra 10.13.2

「平板」很方便,不過MacBook也不差

實際上,「平板電腦」這個概念並非是由蘋果首先提出來的,它最早出現在1989年,只不過蘋果在21年後的2010年推出iPad,將「平板電腦」這個詞加以發揚光大而已。而原本在市場上用於形容該類產品的名詞Tablet PC也在iPad發布後被改名為「Pad」。

經過多年的發展,iPad從厚重的初代iPad 1到「最薄」的iPad Air 2;從最小的iPad mini再到今天的iPad Pro 10.5″/12.9″,它的外觀和重量都發生了多次變化。

相比於機身重量足有1.37kg的MacBook Pro(13英寸,下文簡稱MacBook Pro 13″)而言,iPad Pro 10.5″透過不到0.5kg的機身重量近乎完美詮釋了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的區別。

不過在比重這一部分中,用MacBook Pro 13″跟iPad Pro 10.5″對比顯然是不公平的,要比輕便還是用目前最輕的MacBook 12″做對比才合適。

MacBook Pro 13″:30.4 x 21.2 x 1.5cm丨1.37kg

MacBook 12″:28.0 x 19.6 x 0.35~1.3cm丨 0.92kg

iPad Pro 10.5″:25.0 x 17.4 x 0.6cm 丨0.46kg~0.47kg

iPad Pro 12.9″:30.5 x 22.0 x 0.69cm丨0.67kg~0.69kg

當然,0.46kg只是iPad Pro 10.5″的單機重量,iPad Pro的最大賣點是對Smart Keyboard和Apple Pencil的支援。所以若是加上Smart Keyboard(約0.22kg)和Apple Pencil(約20g),那麼整機的重量將會達到0.7kg,這個還是未算上保護殼的重量。

其實這麼看來,「全裝備」上陣的iPad Pro 10.5″其實也並沒有比MacBook 12″輕太多(前者0.7kg,後者0.92kg;iPad Pro 12.9英寸「全裝備」為0.91kg)。不過要論方便, iPad Pro畢竟是一台平板裝置,它能讓人更加輕鬆地從挎包、手提包裡掏出來,甚至拿在手上也很方便。

如果我打算出門上課記筆記、刷刷網頁、處理文字稿件、看個影片的話,iPad Pro + Apple Pencil / Smart Keyboard完全足矣。在繪製示意圖時,iPad Pro配合Apple Pencil也要比電腦方便不少。

但是,當我需要用到專業軟體或更複雜的操作時,我必須要用到MacBook作為生產工具。因為性能和作業系統的限制讓iPad Pro能實現的事情仍然有限,輕辦公對於iPad來講是完全沒問題,可一旦要用到專業程式,不足點就出現了。

具體我在下文中再作分享。

雲端互聯很爽,但電腦效率更勝一籌

能讓我放心單獨帶一個裝置出門工作的原因,是因為在工作上有雲端以及可以透過帳號同步內容的軟體支援。

文檔工具Bear是我常用的一個擬稿程式之一,這款軟體的最大優點是可以在多個蘋果裝置平台中同步稿件內容,以及支援Markdown語法。

這款軟體可以讓我在MacBook Pro、iPad Pro、iPhone甚至iPod Touch中的iOS和macOS平台中同步內容,裝置在聯網狀態下幾乎能做到約10秒自動同步一次,這樣就可以讓我隨手拿起一台裝置就開始撰稿。

譬如我現在寫的這句話,就是用iPhone在上班的路上完成的。當我撰寫這句話時,上一句話已經被同步到了我的iPad Pro和MacBook Pro上了,當我到了公司就能直接打開電腦繼續打字。

不過略感可惜的是,Bear是一款典型「為蘋果開發」的軟體,因為它並不支援iOS和macOS以外的作業系統。換言之,如果我的手機是Android、筆電Windows,只有平板電腦是iOS,那麼這個軟體的優勢將會被大大削弱。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當然,雲端的作用肯定也不止於用來同步文檔,相簿、通訊錄、簡訊甚至接電話我都可以在任何一款裝置中完成,這也無形中幫我形成了一條裝置鏈。比方說:

  • 在不同的iOS、macOS裝置間進行「複製貼上」操作。
  • 而在同一iCloud帳號、WiFi網絡環境下,當我收到來電時,我可以在 MacBook、iPad、iPhone(1)、iPhone(2)甚至在Apple Watch上接聽電話。可以試想一下來電時一桌蘋果裝置響鈴的「震撼」場景。
  • 在所有iOS裝置上的「文件」功能裡,我能訪問與macOS銜接的雲端「桌面」、「文件夾」等。即使在家,我也能透過iPhone訪問在公司的筆電雲端內容。

習慣使用iCloud進行裝置互聯後,裝置間的內容傳輸幾乎能透過雲端來完成。而macOS裝置的「桌面」和iOS裝置的「文件」儼然成為了被共享在雲端的移動工作台,而iPad的實用性也被大大提升。

這種裝置間無縫同步的感覺,確實讓人感覺很方便。

但值得一說的是,如果你想將iCloud作為主力雲端硬碟,那麼自帶的5GB 顯然是不夠的,你至少需要付6元/月的擴容費用將雲盤擴展到50GB,甚至21元/月的200GB。目前 iCloud在裝置間的傳輸效率還算不錯,在網路良好的環境下,基本上都能做到短時間內的同步和下載。

說到裝置間的「互聯」關係,AirDrop(隔空傳送)這個系統傳輸工具相信大家都並不陌生。它的出現確實能讓蘋果裝置間的文件傳輸效率高了不少,尤其是表現在「標配」MacBook辦公的公司內。

當我的同事梁老師需要把剛拍好的大尺寸照片傳給我時,我們在電腦裡打開AirDrop就能完成傳輸;而當我需要將iPhone裡的稿件發給他時,我同樣也可以直接將文檔「隔空」傳過去。小圖片能做到秒傳,大批量文件的打包傳輸效率也不差。

不過,如果是要我在MacBook和iPad當中二選一,在綜合辦公方面我是更偏向於使用MacBook而不是iPad。原因如下:

儘管在iOS 11中,蘋果加入了「文件」這一雲端管理器去解決iOS的「無桌面」問題,但良好體驗的前提是需要先付出一定的雲端擴充費用。

此外,從其他程式中的接收文件、查找文件、打開文件幾個必須的步驟中看,iPad效率依然會比MacBook略低。

舉個我每天都會遇到的例子,當北京辦公室的同事在微信上發了一個PPT給我,我可以在MacBook的微信對話框中下載文件並保存到我的電腦「桌面」上。整個過程下來大約10秒鐘。

而在iPad裡,雖然我也能將文件拖拽保存到「文件」管理系統中並打開進行編輯,但在三個App(微信、Office、文件管理器)之間的來回切換明顯要比MacBook花上更多的操作步驟和時間。

雖然蘋果在iPad版的iOS 11上加入了更好用的分螢幕功能,但在應付超過兩個應用的多窗口切換時,效率始終會比我在電腦上的多窗處理要更低一些。應付兩個以內的程式使用還不錯,一旦超過兩個以上,你的手指就需要的螢幕前跳「指尖芭蕾」了。

另外,iOS在專業軟體數量、體驗兩方面都仍然遜色於macOS。

修整圖片是我另一個日常工作需求,雖然Adobe提供了iOS版的PhotoShop Express、Lightroom CC等專業應用程式,但無論在使用體驗或者功能都都不及於macOS版本的使用體驗(PhotoShop Express功能略簡單,Lightroom CC在導入RAW格式照片則會比較麻煩)。

顯然,目前iOS在專業軟體方面仍然有著功能上的不足,部分專業程式在iOS平台上不是被大量簡化就是運行體驗不暢,這也無形中成為了iOS平台在「專業」裝置方面發展的羈絆。

所以,在專業辦公層面上、在一個經常面對顯示屏的用戶層面上,MacBook 以及其他筆記本電腦依然是更可靠的生產工具。

iPad Pro 是有進步的,但它離完美還有一段長路

曾幾何時,在iPad還沒有「Air」和「Pro」的時候,許多人並不是把它當作一個生產工具,而是一個娛樂終端,更有甚者將它稱之為「放大版iPod Touch」。iPhone多年居高不下的售價、iPod Touch的硬體配置跟不上,使得iPad這款一萬出頭就能買到的大螢幕iOS裝置在當時受到了莫大歡迎。

然而隨著接受iPhone售價的消費者越來越多,當初衝著「娛樂」去選擇iPad的消費者已逐漸失去了更新的興趣,轉而去選擇更方便攜帶的大螢幕手機。

加之專業遊戲機在近年發展逐漸發達,處於遊戲大作流失的iOS平台也讓iPad的娛樂性大大減少。而觸控螢幕體驗也開始讓消費者產生審美、體驗上的疲勞——「我要這麼大一塊觸控螢幕幹嘛?」。

顯然,iPad Pro的定位猶如當初iPad Air主打輕薄的產品屬性,它所誕生的意義就是迎合專業用戶的使用需求。

何為「專業用戶的需求」?目前蘋果給出的答案是——透過外設來增加iPad的生產力。

相比於藍牙鍵盤,觸點連接的Smart Keyboard要比平板電腦用的藍牙鍵盤便攜和可靠得多,起碼不會因為不知何時沒電而讓你陷入尷尬;而Apple Pencil則是讓繪畫、筆記用戶使用更加自如。在這些外設硬體的加持下,iPad Pro確實從一個的「電子書」、「娛樂終端」的性質變成一個更俱生產力的裝置了。

iPad Pro的確不再是個大號iPhone了。

《10.5英寸iPad Pro 16小時辦公實驗》一文中,愛范兒主編向大家分享了iPad Pro 10.5″的使用體驗。可以看到,iPad Pro在鍵盤與手寫筆的配合下能夠滿足一個媒體從業者的日常工作。即便是只有iPad本身,我們也能透過iOS 11去體驗普通筆記本電腦所不能及的功能(AR擴增實境技術等),這是iPad Pro比歷屆iPad都要進步的地方。

至於iPad Pro的性能,對於我這個用戶而言已經不是我首要擔心的了。相反,我更加擔心的是有沒有東西去「榨乾」iPad Pro的性能。

需知,目前為iPad量身定制的iOS軟體程式實在很少,如果我只將它當做一個文檔器、一個畫板、一個照片調色工具、一個網頁瀏覽器,這顯然並不需要最新的iPad都能良好勝任(GeekBench 4 Metal跑分成績28598,為iPhone 7兩倍)。儘管目前蘋果正努力在這方面追趕,但現階段缺少專業軟體程式的支援,使得iPad Pro的生產力目前仍主要停留在「輕辦公」的階段。

簡而言之,本屆iPad Pro在「生產力」方面是一款有進步的產品,但是它距離成為一款獨立的辦公裝置仍有很長一段路需要蘋果繼續摸索前進。

總結

無可否認,iPad能讓你更輕鬆地完成在電腦前的大部分操作。在上課時,你能用它來記筆記、繪圖;在工作時能讓它成為你的輕辦公工具;在下班後,它能讓你更加輕鬆地攜帶在手,同時也能充當一個相當不錯的娛樂平台。

相比於以往經常被用作影片播放器、遊戲機的iPad,在雲端和周邊硬體裝置的支援下,它確實更有擔當生產工具潛力了。

但是在體驗和實用性上,它的確未能完全代替筆電,至少在現在不能。因為它仍需要軟體和硬體的支援,前者需要更廣泛的應用數量,後者需要更高的增設成本。

說到iPad的作用和實用性,這讓我不禁想起曾經在某論壇上見過的一句話,「既然筆記本電腦能完成的事,我為什麼還要花一兩萬去買一台iPad,這不就多餘了嗎?」

這麼說吧,對於「買不買」這個問題,其實iPad作為一款平板電腦,它目前能做到的依然只是對電腦的一個支援裝置,它的主要作用是「擴展」和「輔助」。

也就是當你需要用來瀏覽網頁、文檔創作、處理郵件、影音播放、會議中展示PPT這些中度偏輕的使用等,一台10英寸左右的「板子」就能讓你在差旅中、在床上、在回家的公交車上完成,從而無需再帶著累贅的電腦出門,這也是平板電腦這一產物誕生的意義。

說白了,iPad這產品,你買的就是方便。

嚴格上講,這個裝置增不增設,其實在本質上都並不會對你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多大影響,辦公效率也不會翻倍成長。就像坐飛機有人習慣選經濟艙,有人喜歡選頭等艙一樣,本質上飛機和航班都是同一班,它不會因為你買了高價票而更快更準點,但是不同的機艙會給你不同的體驗。

對於我而言,iPad的方便尤其是體現在應付工作上的突發事件時(改稿等),在包裡掏出一台iPad 就能解決,速度和效率都比拿電腦要快和高很多。

那麼之所以在前面說 iPad Pro是一個理想的「支援」裝置,而並非是一個生產主力,歸根到底其實都表現在硬體成本和軟體應用層上。因為這機器第一是不便宜,第二是能幫你做到的事情仍然有限。

作為一個文字碼農,iPad Pro能做到很不錯的碼字體驗,但它也就只能給我碼字而已。儘管iOS 11在多窗口任務上能帶來不錯的體驗,但在應付需要查閱大量網頁時,無論是Safari或Chrome在窗口切換上都沒有我在電腦的多窗瀏覽來得方便。而隨著諸如此類的需求逐漸增加,良好的體驗則會逐漸減弱。

對於在工作中大部分時間都需要進行複雜操作的用戶來講,iPad Pro的 iOS 並不見得比 MacBook Pro 的 macOS 要有優勢。

另外,購入成本也是iPad Pro的一道坎。

以最基本的iPad Pro 10.5″ 64GB版為例,該機官網定價為20,900元;而如果你需要更好的打字或書寫體驗,你則需要再另購一個4,990元的Smart Keyboard或3,490元的Apple Pencil。整套裝置配套下來至少需要花24,390元到25,890元,這個花費幾乎可以入手一台入門的MacBook Air了。

蘋果接下來該關心的應該是裝置的專屬軟體問題

「平板電腦」所追求的便攜是當年筆記本電腦所做不到的,正因如此,iPad 在當時才會有存在的必要和價值,核心在於「平板」二字​​。

但隨著近年來市場逐漸飽和以及超極致筆電的出現,原本主打便攜的平板電腦漸漸失去了原本的價值,所以便開始有12.9英寸、可以用手寫筆、以及可以外接鍵盤的iPad Pro出現。

從蘋果目前的發展看,iPad Pro將會被賦予更多使用價值,比方說在 AR(擴增實境)領域方面、在設計領域方面的長足發展等。可見的是,在平板電腦上的創新,蘋果已經做得比任何一個消費級平板電腦裝置還要多。蘋果也在漸漸地將 iPad向一台「電腦」的定義靠攏。

但,蘋果還會在創新的道路上堅持多久,這誰都說不準。我們肯定是希望蘋果能繼續深究下去,讓iPad的生產力更大化。

如果說iPad Pro未來能代替筆記本電腦,那倒不至於。不過就目前來看,平板電腦市場現在就只有蘋果一家成績最風騷,那麼12.9英寸iPad Pro的對手,應該就只剩下蘋果自己的MacBook Air或者MacBook了。

所以像「蘋果為何不在iPad Pro上運行macOS的問題」,其實除了硬體有較明顯的差距外,iOS和macOS兩款系統和裝置之間的差價都是維持這兩類裝置差異化的地方。在平板電腦上運行macOS,這對於蘋果目前的產品矩陣而言不算是有利。

所以,現今需要等待蘋果去解決的,除了解決iPad在用戶心中用途不明的尷尬外,還要去思考這款運行iOS裝置應該怎樣才能「活得精彩」。蘋果用iPad Pro和iPad實現了產品差異化的第一步,但這對於廣大用戶而言仍然是不足夠的。從硬體陣容看,iPad Pro是一個很不錯的高性能平台,但它也需要更多的實力軟體支援才能發揮出最大價值,否則性能再強大,它也只是一台售價不菲的「花瓶裝置」而已。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關鍵字: #iPa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