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End to End偽命題
物聯網的End to End偽命題
2018.04.03 | 物聯網

物聯網在2018年科技趨勢報告中蟬聯最重要趨勢之一,對於我們這些相關的從業人員來說欣喜若見(筆者也感覺似乎是透過集體意志力洗腦市場的成果)。

眾多文章都曾提到所謂的2020年到來的500億個物聯網裝置從何而來?日本軟體銀行的老大孫正義先生更是提到在2030年會有超過1 Trillion的物聯網裝置連上網。

我們從來沒有想過有這麼多裝置要連上網

現代人擁有至少兩個聯網裝置(電腦+手機),家裡多台智慧電視(智慧電視與傳統電視若價差不到一千元你會買哪台?)家裡要上網也得有個Wifi AP、穿戴式裝置、智慧音箱、IP Cam,未來你再也買不到不聯網的燈泡、窗簾、洗衣機與冰箱等。
還沒算上民生公共物聯網中由政府負擔的聯網裝置,因此五百億的意義,其實是平均每人身上有6.xx個聯網裝置。

物聯網趨勢擋不住,挑戰不在於如何萬物聯網,而在於萬物聯網後隨之而來的挑戰,例如,我們從來沒有想過有這麼多裝置要連上網,就像當年根本沒想過有會有這麼多汽車同時在高速公路上。歷史上錯誤一直都在,而且可能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所犯下的,如Bill Gates依然會講出現代人可能不知道什麼叫640K的意思的老笑話。

現在聰明科學家已經知道設計新一代的標準時,必須把一開始的框架就弄得夠大,例如IP就得有個天文數字般的概念,用也用不完。但問題也出在Internet遺留下的包袱,我們已經開始面對萬物聯網效應,因此就是解決速度比不上問題發生速度的概念。

那這些問題怎麼都沒聽物聯網業者講?硬體業者常因為包袱過重沒能意識到。只有Google、Amazon、 Microsoft、華為與BAT等企業等這類業者會意識到。

若全世界的人展開對話都得先問過某老大哥,這時問題來了!

物聯網End to End的偽命題1.jpeg
圖/ 朱宜振

上圖是個很簡單的雲端或物聯網架構。在物聯網的介紹中常看到業者提到「端到端」這個術語。白話一點的說法:我和你間的對話要怎麼展開?

以兩人溝通對話做案例,讓人覺得怪怪的,要展開對話不就是講話就可以了?在物聯網世界觀內者傳統Internet的世界觀並非如此,展開對話前得先透過雲端確認彼此是誰,講什麼語言?(英文還是中文還是克林貢語?),由雲端確認後才開始。這也不是什麼問題,現在的Internet架構或雲端架構就長這樣。

在數量級沒有很大的時候,此架構可以說完美又效率良好,但若全世界的人展開對話都得先問過某老大哥,那會產生什麼現象?這時問題來了!這等於每天持續不斷發生的超巨大DDoS攻擊,而且還是自己(指物聯網平台業者)所一手創造。沒發生只是產品數量級還沒到。

為何Google、 Amazon與 Microsoft等這些老大哥不講話?很簡單!若這件事情會發生,也只有這些老大哥可能擋住攻擊,所以請乖乖繳稅給這他們,由他們來承擔一切。因此照著目前雲端架構設計未來產品和平台,恐怕就是繼續為雲端大咖抬轎(本以為藉著物聯網轉型,結果還是一樣,只是由繳稅給Intel+Microsoft變成繳稅給Google & Amazon)。

那一個完整的端到端是否有別的可能?筆者認為可靠的網路,可以區塊鏈加上物聯網達成(另外一段就得在裝置本身,從作業系統到硬體搭配)。這也是孫正義先生買下ARM,最有價值的部份。(有趣的是,參加研討會時,發現大多數業者都會好好聽ARM介紹先進技術,但沒有什麼回應)。

一堆機器手臂動來動去就叫智慧工廠?

端到端的偽命題還包含什麼呢?在工業4.0討論中,常以關燈工廠或智慧工廠討論,搭配最紅的AI議題,但問題來了,「沒有人是真的沒有人嗎?」

在這關燈工廠情境中,會更要求端到端有效管理,看不到人是否就真的沒有人?是否資料就被正確保全和記錄?

事實並非如此!若沒有正確的端到端系統設計,只是拿掉看的到的人,還有看不到的一堆人在設備裡東搞西搞,於是AI的數據恐怕是假的,在區塊鏈寫入時就歪了。於是偽命題正在各種場合成形。

我們要談物聯網,該更務實地從萬物聯網後的各種效益,不管是技術上,產業經濟上,還是對人類經濟行為的影響探討,

而非自我感覺良好地看到一堆機器手臂動來動去就叫智慧工廠,無人機飛來飛去就叫AI,能電子支付就叫區塊鏈,有漂亮的Dashboard就是雲端大數據。

物聯網業者更該小心,所謂五百億裝置或10兆裝置的巨量數字下,除了硬體價格的持續下降,卻又增加各種管理上挑戰,帶來不只是機會也是巨大風險,轉得好就會在新時代有絕佳戰略位置,轉得不好,恐怕一次物聯網攻擊下的產品回收就會斷送你的公司,不可不慎!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物聯網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