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服務營收逼近百億美元,兩大業務功不可沒
蘋果服務營收逼近百億美元,兩大業務功不可沒
2018.08.01 | 蘋果

蘋果(Apple)於台灣時間8月1日凌晨公布2018年第3季財報,總營收為533億美元。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其中「服務收入」創下歷史新高,達95.5億美元、年成長率為31%。

「我們對服務營收非常滿意」,蘋果執行長庫克(Time Cook)表示。蘋果的「服務」內容包羅萬象,包括App Store、Apple Music、Apple Pay、Apple Care、iCloud,這些服務都創下新紀錄,總體付費使用服務的用戶已超過3億人。

這讓庫克在去年立下2020年,蘋果服務部門單季營收要超過140億美元的目標,又更近了一步。但究竟為什麼這一季成為蘋果服務營收最好的時刻?

Apple Music用戶數達5千萬人,一度在美國超越Spotify

首先,走入第10年的App Store自然不在話下。自App Store推出後,蘋果一共向開發者提供1000億美元的收入;付費App的數量也不斷增加,單單在今天,就增加3萬個付費App。

但另一個最值得的關注焦點,非推出3年的Apple Music莫屬。

Apple Music iOS 10
Apple Music在2018年第3季,收入增加了50%。

在音樂串流訂閱服務上,前方有Spotify、後方還有大大小小地區性串流音樂公司,想成為龍頭老大並不容易。但庫克今天在電話會議中明確表示,Apple Music「免費試用」和「付費」用戶,人數已達5000萬人,第3季營收成長了50%,這或許跟Apple Music在美國,付費用戶開始追上Spotify有關。

Digital Music News在7月初時就指出,Apple Music和Spotify的訂閱戶數都已經超過2000萬,雖然沒有透露具體數字,但Apple Music已經超過Spotify「一點點」,成為「美國最大的音樂串流服務公司」。庫克在今天也證實了這一點,他表示不只美國,Apple Music在加拿大、日本付費用戶總數都已經超過Spotify。

chartoftheday_8399_spotify_apple_music_paid_subscr
從statista的統計數據可以發現,Spotify和Apple Music在付費用戶人數上,差距越來越大。
圖/ statista

即便如此,Apple Music在全球成長動能上,跟Spotify的距離還是越來越大。Spotify在全球總用戶達1.6億、付費用戶則為8300萬;而Apple Music付費用數則約4000萬,原因可能在,Spotify一直以來在價格上做出讓步,提供大量促銷方案招攬付費用戶,而Apple Music似乎不願打太多價格戰。

「音樂的關鍵,不在於提供音樂公司間的競爭,真正的挑戰是發展市場,」庫克表示,Apple Music會更專注在現有的市場。

串流大平台是下一步?蘋果找3大佬加持原創節目

但如何讓現有市場再成長?蘋果下一步似乎開始攻向影視內容,並整合音樂、閱讀等服務,成為一個「娛樂串流大平台」。

根據The Information上月報導,Apple正在開發一款新的訂閱服務,和Amazon Prime頗為類似,準備將旗下的「原創電視節目」、「音樂服務」和「雜誌文章」整合到一起。雖然這件事在電話會議中並未被提及,但庫克指出,傳統有線電視的用戶減少,讓自家在Apple TV上的提供內容服務,呈現2位數成長。

「內容領域劇烈的改變將加速,」他說。在去年就有傳聞,Apple要開始著重自製內容,將在今年砸下10億美元,製作10個不同類型節目。

在這之後,蘋果正式宣布請到兩位重量級人物——Sony影業電視前總裁范姆博格(Zack Van Amburg)和埃利希特(Jamie Erlicht),負責監督影片節目設計,最近更找來美國脫口秀女王歐普拉加持,為蘋果的訂閱影片服務製作一系列的原創電視節目,算是正式向Netflix、HBO、Amazon下了戰帖。

201407-omag-WhatIKnowForSure-949x534.jpg
庫克話中有話,和歐普拉的合作似乎意味著離電視全新訂閱服務,又更近了一步。
圖/ Oprah.com

「我們很高興能開發一些東西,但現在還不能深入探討。」雖然庫克賣關子,但仍讓人相當期待蘋果的自製影視內容加入,是否能再帶動服務營收成長?「收視收入」和「製作成本」究竟何者金額將更高?

Apple Pay第3季交易額達10億美元,明年推實體信用卡

最後值得關注的,就是在2014年首次發行,目前已在24個市場推出的Apple Pay。在2018年第3季,Apple Pay全球交易額達10億美元,成長了兩倍。庫克表示,Apple Pay總交易量已經超過電子支付系統Square、移動交易則超越PayPal,並預告下半年將進軍德國。

根據蘋果提供《數位時代》的資訊指出,全球的 Apple Pay 付款購買總數比去年同期成長超過3倍,目前 Apple Pay 在全球已上線的地區,有超過2千個非接觸式機台地點可使用,而全球有超過4千家發卡機構支持 Apple Pay,其中包括美國境內幾乎全部的銀行。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Juniper Research,剛剛發表的報告預估,今年全球店內非接觸式支付,包括電子票證、手機信用卡、行動錢包3大類,將首度突破1兆美元,兩年後將達2兆美元。而其中在「手機支付」的應用中,Apple Pay將拿下一半市場,超越Samsung Pay及Google Pay。

apple pay.jpeg
Apple Pay未來有望推出實體信用卡。

看似前景一片大好,但Apple Pay最大的市場美國,向來對於新科技的接受速度緩慢,包括非接觸式支付在內。為了預防Apple Pay接受度不高,並受限於iPhone銷量,蘋果也計劃與高盛合作,於2019年發行一張Apple Pay實體信用卡,以利提高Apple Pay使用率。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