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AI「棋靈王」橫掃中國、韓國頂尖棋士?不怕死,反而讓它所向無敵!
為何AI「棋靈王」橫掃中國、韓國頂尖棋士?不怕死,反而讓它所向無敵!
2018.11.02 | Google

本文摘自《棋士與AI:AlphaGo開啓的未來》,大塊文化出版

看得見的世界,就那麼1公尺,也就是伸手可及的部分,而碰觸不到的地方,是深不見底的黑暗世界,下棋這個東西,其實就是暗中摸索;但就算看不見前方,我們仍然可以憑藉經驗,推測出一些狀況,我們稱其為感覺或大局觀。

然而,就算是身經百戰的職業棋士,也有被恐懼感所擄獲、無法信任自身感覺的時候。因為大步前進必然得踏入前方的黑暗,是否就在看得見的範圍內走一小步呢?這是對局者在每一手的選擇時必會面臨的誘惑。因為每人都必有數不清礙於魯莽前進而受傷的經驗。決定一局輸贏的要素裡最重要的就是──是否敗給自己的恐懼感,而做出低於自己實力許多的選擇。

AI沒有「恐懼感」,更能100%發揮實力

AlphaGo並非無所不知,但AlphaGo的計算能力比人類更高,如果人類視線所及的範圍是1公尺,AlphaGo可說是3公尺。AlphaGo就算輸了也不會受到打擊,對於「看不見」地方,它會安心地交由深層學習的「感覺」來處理;因此AlphaGo總是能夠完全發揮自己的實力。

與李世乭對戰的第三局,AlphaGo所下的白1(圖36),這一手導致AlphaGo明顯優勢,是決定系列勝負的名手,而且幾乎沒有人預料到這一手。雖然這一手不像「刺」那麼驚世駭俗,但這是人類不容易認真去想的著點。

圖36.jpg
圖/ 大塊文化

大部分的人對白1這手棋的認識都不夠深入,因此選擇這手棋,除了直覺,還需要勇氣。就算白1浮現在腦海的候補名單上,會認真考慮這手棋的棋士是很少的。相較於此,一旦AlphaGo的候補名單中出現白1,AlphaGo對待這手棋的態度與其他選項相同,不會像人類一樣,會覺得「我不習慣這個下法」。換句話說,比起人類需要克服心理障礙,AlphaGo少了一個門檻,比較能夠順利地做出正確判斷。

關於人類在棋盤上感到恐懼的現象,還有另一個「大交換」。「大交換」指的是為了取得某個地方的利益,而在他方做犧牲,這般的棋局狀況變化。 比方說市長選舉,在野黨擊敗執政黨取得勝利,卻失去眾議院的席次,這就是「大交換」;重點是「大幅改變現狀」,若兩邊都是連任,同樣是一勝一敗,但不成為交換。

因為人類的目光看得不夠遠,覺得「大交換」前的盤面平靜無波,導致我們對棋局變化賦予「大交換」的特徵;「大交換」出自人類的主觀認定,對於AlphaGo而言,只是理所當然的進行,不用大驚小怪。

人類所以會有恐懼感,是為了在關鍵時刻保住自身性命;雖然我說了一堆下棋時,恐懼感會帶來負面效果,都是以和AlphaGo比較為前提。人類的能力有限,所以,恐懼感對人類來說,是恰到好處的情緒反應,也是人類不可或缺的重要本能。最近有「捨棄恐懼感可以讓人類成長」的說法,乍聽之下似乎能讓人類更加進步;但正因為你我身為人類,才能擁有AI所缺乏的「恐懼感」,因此我們不必將恐懼感視為敵人,最好馴服它,讓它為自己服務。

AlphaGo的勝利,反映出圍棋技術進步瓶頸

傑米斯.哈薩比斯在圍棋高峰會上表示「AlphaGo會成為人類的哈伯望遠鏡」。 「AI將帶領我們看到更多前所未見的事物,人類將因此變得更有智慧,也會變得更加幸福。」在其他相關的訪談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個主旨。

讓視野更寬廣、更高更遠,我並不否定人類至今以此方向來追求進步;累積「知識」,讓人類得以不斷提升高度,成就豐功偉業的人往往會說「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已」,這番話與其說是謙遜的表現,不如說是發自真心的感嘆。

圍棋是有明顯的好棋和壞棋的遊戲的同時,相關知識又能不斷的累積下去,就如同建造房屋一般,圍棋的技術水準也在不斷提升;許多人想當然耳地認為圍棋必是如此。但事實並非這般,日本在350年前,有位名為「本因坊道策」的棋士。他與秀策同被稱為棋聖。從道策的時代開始,人們孜孜不倦地投入超乎想像的心力鑽研棋藝,但時至今日,也沒人敢說自己超越了道策,這絕非誇大其詞的說法。

或許有人會問:「難道在這350年當中,職業棋士都沒有進步嗎?」我常回答「比起道策的時代,布局的方法的確有些進步」。但是AlphaGo從序盤就採取和已往不同想法的布局,並且戰勝人類。雖然從道策的時代開始,圍棋的布局持續改變,但看到AI的下法,我們很難判斷人類布局的改變是不是進步。對於350年前的日本棋士而言,道策想必就是他們的哈伯望遠鏡吧!道策的智慧以棋譜的形式流傳下來,但不管我們如何學習他的棋譜,也還無法站到他的肩膀上。

比起知識傳承,下棋更重「感覺」

比起知識的累積,圍棋為「感覺」所涵蓋的領域,實在太大了!AlphaGo告訴我們最重要的就是這一點;外表可見的形式能透過知識傳承下來,但是抽象的「感覺」卻與個人的身體條件等有關,原則上只是本人的專利,無法傳承。

不只是圍棋,知識只是人類的表象,人類真正的大本營是不容易傳達的內在感覺;在AI出現之前,表象的知識可以作為人類的象徵,人類社會也認同這一點。能輕易汲取各種知識的AI點醒了我們,「感覺」的部分才是人性的本質所在。

下棋就是需要這般多如牛毛的小作業以至於鳥瞰全局的大局觀等,是各種能力配合的遊戲。人類的計算力、集中力,連感知能力,都與身體能力脫不了關係,這些能力和個人的「感覺」相同,無法傳承給他人,連本人要積蓄這些能力都非易事。

AlphaGo如同哈伯望遠鏡般,確實讓我們看到前所未見的景色,但是人類能不能到達那片美景所在之處?是否真想住到那一邊?則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不能混為一談。人類有自己固有的身體與感覺,一味地追求AI,想擁有AI的能力的話,不僅違背人性,也未必對人類有好處吧?

「看見某件事」不等於「去做某件事」;累積知識固然讓人開心,但跟感到「幸福」是另一回事。看到哈伯望遠鏡傳送的影像,我也為之稱奇,但我不曾動過「想去那裡看看」的念頭,更沒想要住在那裡。

AI所帶來的嶄新局勢,或許是一個讓人類重新檢視自身的機會。通常人們回顧自己多在挫折、失敗時,老實說不怎麼讓人開心;與其檢視自己,尋求其他更有趣的事物才是人之常情,就像書架上伸手就拿得到的書,因為隨時可以閱讀,反而始終沒有打開;「看得見」的安心感會讓你覺得「隨時可以做」,「隨時可以做」的事,有時會覺得「已經做過了」。但我們所剩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當人類想回首好好檢視自己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已經不在那裡!這是我現在最擔心的事情。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