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機會培養出獨角獸嗎?
台灣有機會培養出獨角獸嗎?

何謂「獨角獸」?

在新創圈中,獨角獸指的是尚未公開上市的公司,其估值能夠達US$ 1B (10億美元,大約是新台幣300億元),那就會被稱為是獨角獸公司。過去幾年世界產生了許多獨角獸,而且這些獨角獸也都偏好待在非公開上市的區域,一直延後上市的時程。有個說法是因為這些公司在非公開上市市場能獲得比較好的估值,但如果IPO經過公開市場的檢視,說不定這些估值都是太高的本夢比。

市值怎麼估算?

在公開市場中,市值是藉由供需而產生。但在非公開市場中,流動性較差,並沒有那麼多對於未公開市場股票的需求,所以公司評價相對比較難。但如果要用個比較簡單的評價方式,大概會以可類比的上市上櫃公司的股價營收比(P/S)或是本益比(P/E),來推估該公司的價格。大多數的新創可能也還沒到賺錢的地步,加上初期應該是以營收成長為重點,有時就會以P/S法估算,可能會比較符合新創公司的價值。

簡單的來說,就是以你公司年營收,乘上一個營收乘數(P/S),就是你公司的估值,例如:你的公司年營收新台幣3,000萬元,大概就是US$ 1M(美金100萬元),假設你的營收乘數是1倍,那你公司的價值就是US$ 1M。

營收乘數P/S如何選取?

公司價值其實也是反應出投資人對於公司未來價值的呈現,公司的價值可能跟它所處的市場、產業或是商業模式不同,投資人會給予不同的價格,在同樣的營收基礎下,P/S越高,代表當下投資人對公司未來的信心越高,給的價格更好。 所以在選取時,可能要尋找跟你類似的公司(具有可比性的公司P/S)來比較。特別說明,這邊不以評估初創團隊所選取的P/S來計算,因早期的團隊通常營收規模都非常小,但成長很快速,所以用此方法估算,有時候很難衡量早期團隊之價值。我們是以「獨角獸」公司來討論,也就是幾年後,這間新創已經有一定的營收規模,也比較能用正常的P/S法來計算。

因為基石創投本身投資的領域是數位經濟領域,這個領域我相對比較熟悉,所以我就以此作為基準來討論。下圖是我將台灣上市櫃公司中,偏向數位經濟領域的公司,將他們的市值、近12個月營收、P/S、P/E等數值以表格列出:

從P/S來看,如果是更偏向軟體產業的,如數字科技、104等,毛利率較高,通常投資人願意給予的P/S會比較高,大概都有P/S大於1的水準;如果是一般電商,那大概會在P/S=0.5至1之間。當然這是台灣市場的P/S,下表列出S&P 500公司與Stock Q上可以找到各國股市的P/S提供大家參考。

如果台灣整體的P/S大概是0.58,那美國大概是0.91,這大概可以反映出國家與市場不同,導致P/S不同。S&P 500的P/S近幾年都有2以上,這也反映出這些公司的表現通常比較好,能過獲得高於大盤的P/S。

台灣是否有機會培養出獨角獸?

如果是以獨角獸的等級來衡量,P/S=1還算是公平,記得前幾年阿里巴巴併購Lazada時,如果拿併購的價格跟當時Lazada做到的營收,也大概是一倍。如果還沒到獨角獸的公司,有時候P/S乘數會更高。

所以「台灣有機會培養出獨角獸嗎?」的命題,如果我們以P/S = 1的假設來看,其實就是 「台灣有沒有機會培養出年營收超過US$ 1B的公司?」年營收新台幣300億元的公司! 如果是在數位經濟產業,從目前有公開上市櫃的公司來看(詳見上表),大概就是PChome跟Momo而已。所以如果要培養出獨角獸,至少要是下一個PChome或是Momo。這個數字看起來有點挑戰,近期表現不錯的創業家兄弟,近12個月營收大概就是新台幣50億元,再六倍就是了!想像起來有點令人灰心,看來挑戰真的很大。

台灣如何有更高的機率培養出獨角獸?

如同文章一開始提到的,世界上很多獨角獸過去幾年都偏好Stay Private,在非公開市場有機會得到比較好的估值。如果不要拿公開市場那麼嚴格的標準來看,也許Private Market可以用比較高的P/S來衡量公司,那營收的目標就可以下修一點,也許可以達成的機率就更高了。

另外尋找有更高P/S的市場,也是另外一個有機會達成獨角獸里程碑的做法。以過去幾年的投資經驗,P/S的高低,其實也是投資人對於市場大小的期待。如果台灣團隊有機會做到區域級/世界級的市場,也許就可以用P/S大於2的數字被投資人認可,那營收規模隨著市場性變大,也不會那麼遙不可及。所以如果要變成獨角獸,市場拓展是必須的! 市場拓展的好處在於,多市場有機會做到更大的營收規模,而且大市場的P/S通常會比台灣的P/S更好,兩相加成下,那產生獨角獸企業的機率也會提升。

比起獨角獸,更重要的是impact!

獨角獸其實不是重點,有很好,沒有也沒關係。只要這間企業是能夠替社會帶來更多價值的,就是好公司。 獨角獸其實是很看緣分的,當然可以傾全國之力來做出獨角獸。

但我認為,台灣現在更需要的反而是「更多成功的故事」,而非一支單一的全壘打。

一間US$ 1B的公司,跟十間US$ 100M的公司,我會認為後者因為達到一定的數量,對於台灣來說,會讓更多創業者有信心投入創業。 因為出現一間你可能會認為那是國家幫忙,出現兩間你會覺得那是好運,但出現十間你就會覺得那是可能會發生的。

台灣需要的是更多成功故事的正向循環,雖然理性的分析一下,這件事情不好做。但這幾年我也發現身邊有許多人默默的在他能發揮的位子上努力,我也是,基石創投也是,我很認同TP說的一句話: 「與其在那邊抱怨,不如捲起袖子來幹吧!」 相信集合眾人之力,應該還是有機會一拼的。

(本文由江旻峻授權轉載自基石創投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