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育機構主要是協力新創事業發展的重要夥伴,在國際市場發展趨勢及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多年推動支持,新世代的創育機構更多了一項帶動在地產業發展的重要任務,不僅是新創事業最大的靠山,也是在地產業推動不可或缺的關鍵樞紐。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自1997年起為協助新創企業發展,於台灣各地支持創育機構設立,至今已20餘年。為促進創育機構迎向國際市場並提升台灣新創競爭力,我國創育政策上面臨多次調整,包含以建構臺灣整體創業培育環境為核心,鼓勵公民營機構設置創新育成中心的「創建期」;以及提升臺灣育成體系培育能量為重點,推動產學合作、育成加值以提升國內育成輔導能量的「成長期」;推動創育機構朝特色化發展的「發展期」及目前協力創育機構生成與建置環境生態的「轉型期」等四大階段,在不同階段中,各有其關鍵重點策略。
為協助創育機構發展並深入瞭解優質創育機構扮演在地產業關鍵樞紐所具備之關鍵優勢,台灣經濟研究院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支持下,自107年起針對全國優質創育機構及其所鏈結之地方關係人夥伴進行訪談研究,挖掘優質創育機構協助地方產業發展的關係脈絡與關鍵條件,提供相關資訊給創育機構及在地企業發展參考。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優質創育機構應具備三大面向優勢特點:
第一:能掌握自身特色優勢,發揮所長
目前市場上的創育機構分為「學校型」、「企業型」及「法人型」等三類,三大類型因體質不同各具備其特色優勢。
「學校型」擁有多元專業人才、能協力的專業領域多元,技術能量強勁,因此在地產業若需要研發技術、人力投入之相關在地事業,學校型創育機構多可著力,例如嘉南藥理大學創新育成中心、東海大學亞洲地方創生中心等。
「企業型」為民間創育機構,民間創育機構都有其核心專長領域,甚至有許多企業型新創機構是由大企業所設立,其能量與產業特色鮮明,如新創企業需要特定國內外市場及特定產業人脈、通路、行銷、設計、平台等串接,可透過企業型創育機構支援,因此對於需要客製化服務的消費型商品或需要特定能力協助的在地事業能提供更好的服務;如嘉易創創育中心、甘樂文創等。
「法人型」創育機構通常在產業定位與發展上的優勢相對明確,可以針對其所研究發展之專業領域深入協力,在研發技術、人力、資源、商業模式甚至事業合作等方式都可提供相當廣泛的協力,例如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
第二:能凝聚意見、夥伴串接能量強勢
在釐清各優質創育機構鏈結能量後發現,優質的創育機構,其在地鏈結能量強勢、可以串接的夥伴角色也十分多元;根據研究結果,創育機構在關係人鏈結上應包含「營利屬性關係人」及「非營利屬性關係人」等兩大類,(如下圖所示)特別是對於具備商圈這類型的通路鏈結能量或者是帶有企業資源的基金會角色串接之創育機構,在協助企業帶入收益的能力上又更具優勢。
除此之外,優質創育機構除了能串接各領域關係人外,還能做到「能被在地關係人所認同」、「能凝聚或協調在地意見」、「能為在地需求迅速串接豐厚資源」且「能擘劃在地發展藍圖」等四大重點工作。
第三:具備優質創育經理人及前瞻擘劃思維
研究發現,優質創育機構成功原因最主要的核心是因為擁有深厚經驗之「創育經理人」,經理人代表了整個創育機構的核心靈魂,因創育工作性質特殊,經理人具備串聯關鍵資源、關係人脈與產業思維的責任,創育經理人培育機制相對非常重要,創育機構方能延續優勢;第二,創育機構自身必須建立與在地政府、中央政府有效的溝通互動管道與資訊串接能力,才能協助地方匯聚資源、回饋在地意見;第三:優質創育機構通常不僅服務進駐的企業,也有能力協力周邊創育機構甚至其他企業解決發展問題;第四:優質創育機構必須有能力擘劃在地發展藍圖,提出在地產業願景、創造認同。整體而言,創育機構本身在資源力、串接力、策略力都相當重要。
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支持之下,我國各縣市均擁有多樣化優質創育機構協力在地產業發展,更努力透過一系列政策協助創育機構轉型並面對國際競爭,下世代創育機構在政策推動下已逐漸完善,期待能配合新創及在地企業發展,讓台灣各在地企業不僅在地發光更能國際發熱,拓展全球市場。
(本文作者為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八所許淑玉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