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Facebook 委託 Kantar Profiles 自今年(2020) 5 月到 7 月進行的「全球產業個體轉變追蹤研究方法」調查,觀察台灣消費者在後疫情時代的線上購買行為,歸納出 5 大最新趨勢:
第一,比起實體購物消費者更喜歡線上購買,且購買的商品類別越來越廣泛。
因應疫情帶動低接觸經濟崛起,不僅吸引許多消費者在線上通路購買商品,傳統上傾向於實體通路購買的奢侈品也走向數位化;調查顯示有 35% 的台灣線上消費者表示願意透過線上通路購買奢侈品或精品。
第二,隨著消費者越來越習慣線上購物,線上通路呈現多元化發展。
無論是初次進行線上購物、或者是早就在使用線上購物的消費者,都願意在新的購物平台上消費。自今年 5 月到 7 月,38% 的台灣消費者曾使用社群平台進行線上購物、 34% 曾使用二手網站(Resale Services)、32% 透過電商平台(Online Marketplaces)、零售網站(Retailer Website)的使用率也高達 28%;值得特別注意的是,社群媒體與訊息服務逐漸成為線上購物的關鍵通路。
第三,線上購物頻率增加,促發消費者對「購物體驗」的重視。
同份調查報告指出,影響台灣消費者在哪個電子商務平台上購物的 TOP 3 因素,分別是價格(64%)、便利性(63%)、可靠性與配送模式(61%)。在三個月的調查中,影響消費者對電商平台的喜好,成長幅度最高的前三大因素則包括購物體驗評價(較之前成長 8% ),再來是企業或平台的聲譽,以及是否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第四,沉浸式線上購物體驗崛起。
調查顯示,消費者對於沉浸式線上購物體驗的需求呈現上升趨勢,超過半數(56%)的千禧世代線上消費者表示近期曾使用過 AR/VR 裝置,相較於 5 月,使用率往上拉升 5%。
第五,消費者對網購的接受度上升,線上消費體驗流暢度成致勝關鍵之一。
隨著網路消費愈趨成熟,台灣消費者對於網購的依賴程度逐漸增加,品牌們也不斷調整營運模式與售後服務策略,改善原本偏好到實體通路採購的消費者認知,無論是對於無法碰觸實體商品的遲疑,或擔憂網路圖片與實際商品的落差,這些對網路購物的疑慮都逐漸被改變,顯見台灣消費者對於線上購物的接受度正在上升。此外,Facebook 也觀察到,現在的消費者更在乎線上消費流程的順暢度,包含瀏覽商品過程的便利性,或客服訊息服務的即時性,結帳流程與物流的細節等,都是影響顧客滿意度的重點之一。
Facebook 提出 5 大建議,助企業搶占龐大線上購物商機
「全球產業個體轉變追蹤研究方法」報告調查涵蓋的國家除了台灣以外,是 Facebook 針對 16 個國家/地區的一般消費者進行每月追蹤調查,每波研究人數為每個市場 2 千多人。根據調查結果,Facebook 提出 5 點建議,協助台灣、乃至全球品牌企業更精準地掌握未來商務市場:
建議一:留住消費者與再行銷:電子商務吸引了大量購買新品類的消費者,優先留住這群消費者可使品牌獲得長期價值。
建議二:更多品牌有機會建立電子商務:品牌聲譽與企業社會責任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因素,因此,必須持續溝通品牌價值,以做出差異化。
建議三:透過多元數位購物通路找到更多消費者:社群媒體與通訊服務成為常見的線上購物平台,提供企業更多機會接觸消費者。
以台灣飾品品牌 Vacanza 為例,Facebook 成功協助其佈局馬來西亞等海外電商市場。透過跟 Facebook Creative Shop 的合作,優化廣告內容將相片廣告轉換成適用在行動裝置上播出的影片廣告,成功提升 49% 廣告點閱率。此外,Vacanza 也藉由 Messenger Bot 提供消費者一對一互動,協助他們了解 Vacanza 商品、在對話過程中完成消費體驗,並獲得 Messenger 貢獻的購物車金額高出網站貢獻金額的 7.4 倍的亮眼成效。
建議四:打造沉浸式的數位互動體驗:消費者更願意使用 AR/VR 了解品牌溝通訊息,因此品牌可善用這類的數位技術,讓消費者沉浸並享受在更具品牌精神的購物體驗之中,在網路購物的旅程上創造更多驚喜與樂趣。
建議五:降低線上購物的阻礙:品牌應優先打造個人化的無縫消費者體驗。
除了提供精闢市場分析報告,Facebook 亦積極支持品牌企業佈局全球,例如協助台灣女鞋零售品牌 D+AF 搶進疫後跨境零售市場,以多國多語言動態廣告改善廣告的投資報酬率,獲得不錯斬獲,在短短兩周的時間(2020 年 5 月 4 日到 18 日)內,不僅成功降低 32% 行動成本,看到多國多語言動態廣告的消費者將商品加到購物車的行動轉換率提升 26%,更進一步提升 53% 的購買量。
Facebook 除持續不斷的優化產品服務,更進一步因應體驗經濟趨勢,協助品牌企業為消費者打造沉浸式及順暢無阻的多元消費模式,同時也提供您各類型的全球在地夥伴,輕鬆搶佔疫後零售新商機。
不想錯過更多第一手 Facebook 資訊,請訂閱 Facebook 行銷電子報並追蹤 Facebook for Business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