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世代差異的討論,過去一年多來從來沒斷過,年長一輩覺得年輕人不夠吃苦耐勞;年輕一代覺得,我們有的是創意與自主想法,被標籤化為「x年級」的背後,關注的焦點其實很簡單,就是「競爭力」三個字。
**「六八世代」 崛起中國
**
競爭力說來簡單,卻是交雜許多因素後的結果。出生的背景、社會的氣氛、產業的變遷,當然也有個人的企圖與能力,真的要說哪一代比哪一代好,都有失公允;但不可否認的是,年輕一代所面臨的國際人材競爭壓力,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採訪過程中,接觸過不少所謂的五、六年級工作者,許多人未必對未來悲觀,也未必對自我沒有信心,但心中卻有一層淡淡的不安,特別是中國同樣年紀的一代,「他們有比我們更好的機會,」朋友這樣告訴我,也有點怨嘆自己的身不逢時。
對比台灣,在60年代前後出生、80年代進大學,被中國當地稱為「六八世代」的這群人,的確親臨見證中國風起雲湧的時刻,一如台灣民國50年代,經濟起飛、有拚就會贏的時代一樣。
今年《富比士》(Forbes)雜誌所公布的中國百大富豪名單中,剛滿32歲、在24歲時創辦入口網站「網易」的丁磊,以76億人民幣的身價,成為中國首富。而在《財星》(Fortune)雜誌針對全球40歲以下企業家所做的富豪排行榜中,丁磊名列第14名,機會與運氣,固然是造就丁磊傳奇的元素,但他對未來的夢想、企圖、努力,甚至掙扎,其實某種度代表了中國社會企業中堅的縮影。
**年輕世代
兩岸競合
**
這群人與台灣工作者何干?活在同一個時間舞台上,當然,可以不理會他們的存在;但許多現實面已經告訴我們:他們早已是一起工作的夥伴,也是直接競爭的對手,更甚者,某一天他們有可能成為你的頂頭上司。
不是危言聳聽,也不必激化雙方的對立意識,但如果不了解他們成長的軌跡,不探究他們的夢想,正視「六八世代」的存在,也許就不知道原來我們也可以有同樣的能量。因為切身之感、因為環境現實,《數位時代》召集人林義凱與資深編輯林正文,走訪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帶回他們的觀察,還有對自己這一代的再思考。
想起一句小時候常聽到的精神標語,「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當對岸這群「六八世代」在翻新中國形象之際,我們台灣的這一代,誰說不能創造出屬與自己的榮光驕傲?
順帶一提,有空不妨走一趟正在華山藝文特區舉行的「台灣創意設計博覽會」活動,裡面有很多驚奇等著大家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