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再度造訪韓國,距上一次的時間,已經十幾年了。再度踏上韓國的領土,發現機場標語除了韓、英、日文外,多了繁體中文,但一般的街道招牌上,仍只看到韓文,很難想像這是一個辦過奧運會及世足賽的國際都市。
第一天到韓國飯店時,時間已超過晚上八點,因此,百貨公司均已打烊,恰巧外頭又下著大雨,不僅飯店大廳進水,地鐵車站竟也漏雨,躺了許多的流浪漢,我一度懷疑,是不是到了北韓。
**民間信用過度擴張成隱憂
**
不管再度造訪韓國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什麼,但是,不可否認的,自1997年金融風暴後,韓國的經濟成長,一直表現得比其他三小龍來得亮麗,一般推論,這是因為韓國企業及金融改革造就了1997年後的韓國經濟,才能有不俗的表現。記得十幾年前第一次造訪韓國時,瞭解到他們的產業投資狀況,發現韓國產業投資比例(投資占附加價值比例)高達40%以上,除了是產業結構造成的,另一項可能的原因就是投資的重複與浪費,如果這樣盲目的投資,是來自企業的國內外債務擴充的結果,終將會拖累金融部門,而韓國也在1997年付出了代價。
這次,在我們訪問的單位中,包括經濟、科技官員、研究機構、工商團體及企業單位,均一致認為,企業及金融改革,以瘦身、精簡人事為主軸,目的在於健全企業體質,是長期性的企業改革,但是短期內,並不會對於總體經濟成長有明顯的正效果。
真正造就韓國經濟成長的主要原因,是國內消費及民眾信用的擴張。在這次訪問中,我們發現韓國每人平均所得雖較台灣來得低,但漢城的物價卻比台北高,這樣信用與物價(尤其是資產價格)擴張的現象,雖然讓韓國經濟活絡起來,卻也是韓國經濟學者所擔憂的。別忘了,韓國是東亞較先進國家裡,尚未歷經土地價格飆漲,而後泡沫的少數國家之一。
**韓國經濟會泡沫化嗎?
**
在這次訪談中,由於政府部門及企業是主要對象,因此,問題免不了會提及政府及民間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的角色,他們一致認為,政府的角色只是協助性質,對於未來經濟的走向是掌握在民間企業的手裡,以三星企業集團來說,其所創造出的附加價值比中央政府的年度支出還多。
韓國人與十幾年前相比,除了努力外,還多了一份自信,這份自信使他們能勇敢地面對困境與未來,但是不是也會因為這份自信,使得一般民眾過度擴張信用,而未來脫離不了經濟泡沫、破滅,然後再重生的循環?是值得持續觀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