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發展投資銀行,知易行難
台灣發展投資銀行,知易行難
2003.08.15 |

知易行難(To say is one thing, To do is quite another.),是投資銀行界的箴言。
夏天裏,第一金控一反公營行庫給人步履蹣跚的印象,認真出國做「路演」(Roadshow),會晤投資人。結果跌破眾人眼鏡,成功發行全球存託憑證(GDR),募集五億美元。看起來不費吹灰之力,其實承銷商德意志銀行卻動員了全球上百名投資銀行家。差不多同時,甫上任的財政部次長楊子江,躊躇滿志發出豪語,希望台灣發展投資銀行業務,成為亞洲的佼佼者。

**亞洲市場,不被視作對手

**
次長的壯志豪情,也跌破眾人眼鏡。這是台灣金融圈,繼十年前要成為亞太金融中心的宏願後,最大的驚奇。事實上,非但林次長出身的中華開發沒有機會,台灣甚至於亞洲任何一家金融機構,都沒有機會躋身國際級投資銀行之列。
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美系和歐系的投資銀行家,相互睥睨,意見往往相左,但有一點共識,就是亞洲沒有任何對手;至於台灣的金融機構,大部分的銀行家聽都沒聽過。對他們而言,亞洲的金融機構,只是客戶,而不是競爭對手。除了東京,香港和新加玻之外,其他的亞洲城市,只是和客戶聯繫的渠道,沒有擴大規模的價值。
投資銀行的核心業務,在於股債券的承銷以及企業購併等業務,除了散佈各地和客戶打交道的前鋒之外,還有更多的人在紐約、倫敦等國際金融中心,構築歷史悠久的綿密銷售網絡,這也正是客戶不斷付出高額手續費的核心價值。
以第一金控為例,對於國外的投資人而言,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二流公司,但是德意志銀行不但讓第一金控能夠見到投資人,更說服投資人掏腰包認購。其實德意志銀行在投資銀行中,只算是「金卡」級;屬於「白金卡」級的高盛和摩根史坦利,國際行銷網絡更是綿密。
反觀台灣的券商,在過去十年內不斷掀起價格戰,國內股票的承銷業務,動輒以五十萬台幣包銷,還不足以支付成本,這和市場預估第一金控付出的近千萬美金承銷費,不可同日而語。
不但先天不良沒有行銷網絡,又無能力開發新商品,在企業購併和存託憑證市場幾乎全軍覆沒,雖然偶有國際可轉債的發行,卻只能大打價格戰,做做小案子,哪有機會成為國際一流投資銀行?台灣超過百分之九十的真正投資銀行業務,還是由外商投資銀行包辦。

**當務之急,不在投資銀行

**
外商投資銀行,從來不把台灣視為重要據點,多半只配置極少銀行家在台灣負責聯繫客戶,一旦有簡報或執行案子的需要,才從香港、新加坡,甚至全球各地,徵調銀行家來支援。因此,台灣的投資銀行家,多半以人脈廣馳名,也多半不是藍血(Blue-blood,意謂正統)的投資銀行家。台籍投資銀行家與總部的關係是魚幫水,水幫魚,總部擁有產品及執行能力,台灣的銀行家有人脈。不過最後還是水比魚重要,一池水可以養很多魚,然而魚一離開水就難以生存。
因此即使一口氣從外商投資銀行挖角一百個投資銀行家,沒有全球的網路,也只是乾池塘裏的一百條大魚。投資銀行業務,知易行難。台灣金融界的當務之急,應該是解決商業銀行過度競爭的問題,而不是發展毫無希望的投資銀行。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