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灣內容創作者來說,如何將本地內容「出海」和「變現」,是最重要的兩大課題。去年底舉辦的「亞洲新媒體高峰會」,特別邀來兩大國際平台Netflix和YouTube現身說法,分享台灣影視音產業如何善用國際平台擴大市場。會中同時也分享許多IP一源多用的成功案例,透過多元化模式,讓IP走向變現的最後一哩路。
個人化+全球化,雙管齊下推廣在地內容
去年再創台劇高峰的《誰是被害者》,上架Netflix後創下Netflix華語原創劇的最佳收視成績,魅力襲捲海外各國,成了台灣本土內容借力國際平台的最佳代表。許多內容創作者好奇,如何才能與Netflix合作,把自製內容推到平台上,Netflix內容採購經理Jerry Zhang表示主要有三種方式。
第一是Netflix的原創自製內容,和當地拍攝團隊合作,Netflix則擁有全球獨家播映權,如韓國影集《屍戰朝鮮》。第二是由Netflix購買的內容,如電影《刻在你心裡的名子》,在海外就由Netflix獨家播映。第三是授權內容,如《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透過公視授權,把內容帶到平台上。
當內容上架後,Netflix會進一步透過平台和大數據的優勢,把這些本土內容推廣給更多海外的收視族群,「我們稱之為『Personalization + Globalization』,也就是用個人化的服務,服務國際化的群體,」Jerry說。
以個人化來說,每一部登上Netflix的作品,不只有一種樣板海報,而是會製作十幾、二十種不同樣式的海報,吸引不同族群的目光。比如有人喜歡懸疑,就推播犯罪現場的圖片;有人關注情感,就用男女主角的圖片吸引。在全球化的部分,Netflix會將每部原創影集翻譯成超過30種語言字幕,讓更多觀眾有機會了解不同的在地內容。
此外,Netflix另外一個優勢在於產品特性,由於平台上擁有海量的好萊塢影片,更容易吸引觀眾點擊,Netflix在推廣好萊塢內容時,也會連帶推廣不同的在地內容,比如《誰是被害者》的圖片就與萊恩雷諾斯主演的《鬼影特攻:以暴制暴》排在一起,給了在地內容更多曝光機會。
有趣的碎片化內容,營造網路聲量
另一個受全球使用者青睞的國際平台YouTube,也是台灣內容創作者可以利用的絕佳跳板。YouTube大中華區策略合作夥伴資深總監陳容歆分享,在YouTube上,可以看到兩種不同類型的內容創作者,一個是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專業生產內容),另一個是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產內容),兩者在內容出海上各有不同挑戰。
過去PGC習慣單一的發行傳播媒介,但隨著現在發行傳播的國際平台越來越多,PGC需要把商業模式變得更彈性化,了解不同平台的特性、需要創作怎樣的內容、吸引哪些族群。UGC則因為是素人從零開始的關係,大多會先以自己的個人經驗和生活體驗開始,未來要思考如何突破文化門檻,讓全球觀眾都能看得懂。
YouTube大中華區策略合作夥伴資深經理戴文琪,進一步分享PGC在YouTube上的操作。以合作夥伴Disney+來說,彼此其實不是直接的競爭關係,反而可以善用YouTube,在平台上露出預告片、幕後花絮、影評、精華片段(如:「關於鋼鐵人的10件事」)等延伸內容,引發觀眾興趣,進而創造更多網路聲量、炒熱話題,最終導流到Disney+按下訂閱。
不只PGC,這樣的模式延伸到所有IP都可行,「大家認為出海就是賣IP,但在這之前你有哪些助攻要素?先為自己創造網路聲量,透過YouTube養用戶,並且拿到實質數據,進而說服買方,你做的內容非常好,」戴文琪說。
YouTube大中華區策略合作夥伴經理黃少宇,則以同為中文的中國內容成功出海的範例,分享他們如何打破語言藩籬。首先是「在地化」,除了翻譯字幕、配音等基本要素,就連製作當地觀眾喜歡的影片封面、頻道上的社群經營也非常重要,做好在地化,觸及的觀眾可落差3-16倍之多。
第二是「頻道經營垂直化」,精準劃分TA,用多頻道的策略觸及不同類型的用戶。比如「芒果TV心動頻道」主打喜歡看戀愛甜寵劇的年輕女性市場,而「電影大劇院」頻道則主打偏好懸疑、歷史的25-54歲男性觀眾。面對不同國家也需建立不同頻道,例如騰訊在YouTube上就有多達十個頻道,每個頻道都針對當地觀眾的喜好量身訂做。
第三是「內容碎片化」,比如把長篇幅的電視劇中切成碎片,讓觀眾好吸收;又或是把劇中所有男女主角的吻戲剪成一部合輯、綜藝節目剪為多部精華上傳,這些小短片都是為了引起觀眾興趣,讓他們更有強烈動機去觀看正片。
一源多用,IP煉金術的最後一哩路
除了善用國際平台擴大聲量,在地IP如何透過多元化模式邁向變現的最後一哩路?韓國網路巨頭KAKAO集團旗下的網路漫畫與小說平台Kakao Page,手上握有多達7千個原創IP、8萬個作品IP,其中不乏《驅魔麵館》《梨泰院CLASS》《金秘書為何那樣》等多款大熱IP。Kakao Page TAIWAN 執行長吳明修表示,趁著熱度將 IP一源多用是重要的經營關鍵,像是把當紅小說、漫畫IP改編為劇集,或是從小說轉為網漫,「迅速做一源多用的轉換,為IP轉型做全方位的準備。」
作為專業的策展公司,時藝多媒體曾舉辦過TOMICA 50週年小汽車展、冰雪奇緣特展、海賊王、Marvel等強勢IP展覽,總經理林宜標以展覽的方式,說明IP的多元化利用,「除了賣門票外,還有很重要的部分是衍生性商品。」比如周邊商品、餐飲,有時商品收入甚至還能超越門票,此外也能轉化為表演,比如《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從電視劇改編成舞台劇。
其實像這樣的IP多元化應用,《返校》也是經典代表之一。從一開始的遊戲出發,接著改編為電影、電視劇,也推出體驗展覽,將IP不停延伸應用,拉出長尾效應。
在變現路上,老牌IP如何因應網路世代,開啟多元化經營?日本三麗鷗營運長李明勳表示,過去三麗鷗大多用商品圈粉,比較不會用電影、卡通等媒體來經營,但年輕世代身處資訊爆炸的社會,必須要深入他們的社群才能繼續吸引眼球。因此日本總公司在2018年為Hello Kitty成立一個YouTube頻道,讓Kitty貓化身為YouTuber,影片內容包羅萬象,像是與粉絲互動、關心時事、貢獻社會福利等,透過數位轉型,為老牌IP注入新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