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工業革命後,環境衝擊的曲線就開始上升了?」台上的引導師提問,台下近50位「同學」,開始和組員熱烈討論。
一名材料商主管先提出看法,他認為生產需要廠房空間,導致林木被大量砍伐,接著同組的金融業主管表示,也許是各國資本主義間的競爭加劇了對環境的破壞。來自各大產業的主管紛紛分享看法,並把筆記寫在一張大型圖紙上,逐漸把空格填滿。
「 我們希望循環經濟的理念變成活的東西,會隨著討論往外生長發展。 」循環台灣基金會執行長陳惠琳說,這場活動是基金會自去年11月起,每2月舉辦一次的「循環經濟探索工作坊」,不同於常見的演講模式,讓跨產業的組員互相交流對話,建立知識基礎也彼此學習,加上特殊設計的的思考圖方法學,希望讓學員快速理解循環經濟複雜的全貌,將知識帶回企業內部,促進組織巨輪的轉動。
工作坊開辦半年多場場滿座,累計超過300名中高階主管參與、來自65家以上的企業,需求強勁,足見永續趨勢崛起時,企業產生的焦慮感。
「如果團隊要一起爬一座山,大家得先知道是在爬玉山還是奇萊山、要走什麼路線,不然怎麼在同一個山頂相聚?」循環台灣基金會網路總監田欣怡說,若企業對循環經濟概念不甚理解,就很難讓各部門達成共識,遑論真正導入商業模式中,而工作坊的目的,就是先讓所有人在參加這場永續賽跑前,先擁有站上起跑點的實力。
但企業想轉型,從產品設計、物流優化、回收利用等生產階段都得重新調整,該如何讓公司內部、供應鏈都聽懂,甚至願意展開行動?
圖像化工具、分組交流碰撞火花
2015年創立的循環台灣基金會,創辦人黃育徵是前台糖董事長,也是最早把循環經濟概念推廣到各界的倡議者,基金會成立後,一直在摸索如何讓更多人了解這個複雜的概念。
「我們出過書,也做過很多演講,但我們發現都是在單向傳遞。」陳惠琳說,組織想從根本改變,不可能用聽的就融會貫通,需要靠討論交流,讓策略從中生長成型。
2021年,團隊決定和一家專精於成人學習的跨國顧問公司SPECIFIQUE合作, 設計出全日工作坊形式,把循環經濟概念拆解6大單元:地球環境、問題成因、風險、策略、機會、未來, 並將成員打散分為4人一組,運用思考圖、影片、案例等圖像化工具,由引導師帶領小組進行反思。
桌上會攤開一張思考圖,第一步從環境問題開始,有哪些已經讓自己感受到威脅?接著探討產業的生態,為何導致上述的環境破壞?最後檢討企業本身能做的事,該如何一步步調整達到循環永續。探討的模式像是一座冰山,成員們從表面一層層向下挖掘,把想法填寫進空格中,逐漸完整這幅思考圖,途中分享自己公司遇見的問題,也聆聽其他人的意見和解方。
一整天6小時的課程內容豐富,參與者來自各大產業,不乏中高階主管,然而有不少企業在參與前會先質疑:耗費的時間成本太高,為何不直接請老師上課就好?也有公司認為,自己和其他產業型態大不相同,坐在一起討論有何意義?
「想說服成人接受新觀念是很困難的。」田欣怡說,當人有了自身經驗和主觀意識,就很難完全改變想法,需要仰賴大量溝通對話,把所有疑惑和不以為然都表達出來,和不同背景的角色碰撞意見,最後才能把近乎數百頁的大量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到最後真正付諸行動。
而組員的安排更是重要,每組4人中,一定會包含一家製造業,是在轉型路上會面臨最多問題的產業,接著就會排進形形色色的學員,不論是金融業高層、政府組織、公民團體,甚至碩博士研究生,希望不同角度、年齡層的夥伴,能在討論中激盪出火花。
田欣怡以一個極端的場次舉例,某「碳排大戶」和倡議環保的NGO非政府組織團體被分到了同組,雙方在過去完全是對立的角色,剛開始討論時也有些刀光劍影,沒想到隨著過程進行,開始理解彼此的立場和難處,以及對方做出的努力,最後在走出會場前,甚至互相交換LINE帳號,討論後續能如何展開合作。
從理念到實踐,目標協助企業訂定計畫
公開場工作坊是以建立觀念為主,然而當參加者懷抱滿腔熱血回到公司後,想開始訂定計畫、推動轉型,才是挑戰的開始。往上難以說服長官,往下到人資、製造、財務等各部門中,也各有考量、異議眾多,即便進到實行階段,也可能因為公司規模龐大,難以將整個組織全盤納進計畫中。
循環台灣也提供企業專場工作坊的服務,協助組織內部進行理念溝通,為了進一步提供企業思考實踐的方向,基金會也正在編撰指引手冊做為參考,不過距離企業真正提出企畫,仍有一段距離。
對此田欣怡表示,基金會正在和紡織所、塑膠中心、工研院等單位合作,理解特定產業的困境,著手訂定協助計畫,未來不排除推出針對單一產業供應鏈的工作坊,以更具體的內容解決其困難。
對於沒有走過的路,一個人走得快,但集眾人之力可能走遠。工作坊被寄予希望,帶動先行者腳步,向外擴散,讓循環真正轉動起來。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