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家企業搶報名!循環經濟探索工作坊,讓碳排大戶與NGO對話零距離
65家企業搶報名!循環經濟探索工作坊,讓碳排大戶與NGO對話零距離

「為什麼工業革命後,環境衝擊的曲線就開始上升了?」台上的引導師提問,台下近50位「同學」,開始和組員熱烈討論。

一名材料商主管先提出看法,他認為生產需要廠房空間,導致林木被大量砍伐,接著同組的金融業主管表示,也許是各國資本主義間的競爭加劇了對環境的破壞。來自各大產業的主管紛紛分享看法,並把筆記寫在一張大型圖紙上,逐漸把空格填滿。

我們希望循環經濟的理念變成活的東西,會隨著討論往外生長發展。 」循環台灣基金會執行長陳惠琳說,這場活動是基金會自去年11月起,每2月舉辦一次的「循環經濟探索工作坊」,不同於常見的演講模式,讓跨產業的組員互相交流對話,建立知識基礎也彼此學習,加上特殊設計的的思考圖方法學,希望讓學員快速理解循環經濟複雜的全貌,將知識帶回企業內部,促進組織巨輪的轉動。

工作坊開辦半年多場場滿座,累計超過300名中高階主管參與、來自65家以上的企業,需求強勁,足見永續趨勢崛起時,企業產生的焦慮感。

循環經濟探索工作坊
循環經濟探索工作坊將各產業成員分組,在引導師帶領之下,針對永續圖中的問題討論交流。
圖/ 攝影/侯俊瑋

「如果團隊要一起爬一座山,大家得先知道是在爬玉山還是奇萊山、要走什麼路線,不然怎麼在同一個山頂相聚?」循環台灣基金會網路總監田欣怡說,若企業對循環經濟概念不甚理解,就很難讓各部門達成共識,遑論真正導入商業模式中,而工作坊的目的,就是先讓所有人在參加這場永續賽跑前,先擁有站上起跑點的實力。

但企業想轉型,從產品設計、物流優化、回收利用等生產階段都得重新調整,該如何讓公司內部、供應鏈都聽懂,甚至願意展開行動?

圖像化工具、分組交流碰撞火花

2015年創立的循環台灣基金會,創辦人黃育徵是前台糖董事長,也是最早把循環經濟概念推廣到各界的倡議者,基金會成立後,一直在摸索如何讓更多人了解這個複雜的概念。

「我們出過書,也做過很多演講,但我們發現都是在單向傳遞。」陳惠琳說,組織想從根本改變,不可能用聽的就融會貫通,需要靠討論交流,讓策略從中生長成型。

2021年,團隊決定和一家專精於成人學習的跨國顧問公司SPECIFIQUE合作, 設計出全日工作坊形式,把循環經濟概念拆解6大單元:地球環境、問題成因、風險、策略、機會、未來, 並將成員打散分為4人一組,運用思考圖、影片、案例等圖像化工具,由引導師帶領小組進行反思。

桌上會攤開一張思考圖,第一步從環境問題開始,有哪些已經讓自己感受到威脅?接著探討產業的生態,為何導致上述的環境破壞?最後檢討企業本身能做的事,該如何一步步調整達到循環永續。探討的模式像是一座冰山,成員們從表面一層層向下挖掘,把想法填寫進空格中,逐漸完整這幅思考圖,途中分享自己公司遇見的問題,也聆聽其他人的意見和解方。

循環經濟探索工作坊
參與工作坊過程中,成員們彼此激盪想法、層層挖掘,共同一步步完成永續思考圖。
圖/ 攝影/侯俊瑋

一整天6小時的課程內容豐富,參與者來自各大產業,不乏中高階主管,然而有不少企業在參與前會先質疑:耗費的時間成本太高,為何不直接請老師上課就好?也有公司認為,自己和其他產業型態大不相同,坐在一起討論有何意義?

「想說服成人接受新觀念是很困難的。」田欣怡說,當人有了自身經驗和主觀意識,就很難完全改變想法,需要仰賴大量溝通對話,把所有疑惑和不以為然都表達出來,和不同背景的角色碰撞意見,最後才能把近乎數百頁的大量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到最後真正付諸行動。

而組員的安排更是重要,每組4人中,一定會包含一家製造業,是在轉型路上會面臨最多問題的產業,接著就會排進形形色色的學員,不論是金融業高層、政府組織、公民團體,甚至碩博士研究生,希望不同角度、年齡層的夥伴,能在討論中激盪出火花。

田欣怡以一個極端的場次舉例,某「碳排大戶」和倡議環保的NGO非政府組織團體被分到了同組,雙方在過去完全是對立的角色,剛開始討論時也有些刀光劍影,沒想到隨著過程進行,開始理解彼此的立場和難處,以及對方做出的努力,最後在走出會場前,甚至互相交換LINE帳號,討論後續能如何展開合作。

從理念到實踐,目標協助企業訂定計畫

公開場工作坊是以建立觀念為主,然而當參加者懷抱滿腔熱血回到公司後,想開始訂定計畫、推動轉型,才是挑戰的開始。往上難以說服長官,往下到人資、製造、財務等各部門中,也各有考量、異議眾多,即便進到實行階段,也可能因為公司規模龐大,難以將整個組織全盤納進計畫中。

循環台灣也提供企業專場工作坊的服務,協助組織內部進行理念溝通,為了進一步提供企業思考實踐的方向,基金會也正在編撰指引手冊做為參考,不過距離企業真正提出企畫,仍有一段距離。

對此田欣怡表示,基金會正在和紡織所、塑膠中心、工研院等單位合作,理解特定產業的困境,著手訂定協助計畫,未來不排除推出針對單一產業供應鏈的工作坊,以更具體的內容解決其困難。

對於沒有走過的路,一個人走得快,但集眾人之力可能走遠。工作坊被寄予希望,帶動先行者腳步,向外擴散,讓循環真正轉動起來。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健康知識普及,卻未讓選擇變得容易。琳瑯滿目的營養補充品與建議,加上網路上碎片化、標準不一的資訊,反而讓判斷成本提高,許多人因此在起步階段就裹足不前。

「很多人其實想掌握健康,卻在資訊洪流中忘了相信自己身體的感受。」VITABOX® 營養師溜溜觀察,當選擇焦慮與資訊混亂成為常態,人們反而忽略了最簡單的事——傾聽身體的聲音。VITABOX® 因此在 LINE 推出 「AI 健康配速員」,透過對話幫助消費者重新找回與身體的連結,從內在需求出發,打造簡單好上路的保健起點。

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開啟健康對話第一步

「大眾常見的保健問題其實高度重複,但過去客服量能有限,我們常常得讓客戶等上兩三天才回覆。現在有了 AI,能即時解答基礎問題,營養師則可專注處理較複雜的個案。」溜溜說明,VITABOX®「AI 健康配速員」是一套全年無休的對話系統,平均每日處理超過 600 筆提問,其中約 90% 可由 AI 即時解決,僅有 10% 需轉由真人營養師接手。常見問題如「孕婦能吃哪些益生菌?」或「睡不好該補什麼?」等,AI 均能提供清楚、專業的建議。

若遇到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問題,則可透過機器人自動回應+AI+營養師的分層機制,轉接給真人營養師進行後續諮詢,有效縮短等待回覆的時間,也提升整體使用體驗。「我們不是單純導入 AI,而是選擇用 AI 互動來實現我們相信的一種陪伴方式,讓對身體的好奇與理解,不必等待。」

VITABOX
VITABOX® 營養師溜溜表示,「我們希望 AI 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陪伴每個人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需求。」
圖/ 數位時代

啟用方式也極為簡單,加入 VITABOX® 的 LINE 官方帳號即可一鍵啟動。系統會先詢問性別、年齡等基本資訊;若使用者無法清楚描述問題,AI 也能進一步拋出問題、比對歷史紀錄,或透過選擇題的方式,引導釐清隱性需求與個人目標。

「像是近期討論度較高的 NMN,不少人打成 NNN、MNM,所以我們也特別訓練 AI 的語意理解與錯字判讀能力,能親切引導確認:『請問你是想問 NMN 嗎?』即使輸入有誤,也能繼續獲得正確資訊,讓使用者感受到 AI 的理解與體貼。」溜溜指出,AI 的價值不只解答問題,還要能夠預判可能的模糊與錯誤,比使用者先想一步,做到主動理解、精準回應。

整合知識圖譜,打造 AI 與營養師的雙軌協作

這套 AI 系統由大型語言模型(LLM)驅動,結合 VITABOX® 多年累積的產品資料、CRM 數據、真實客服對話、營養學與醫學期刊,建構出可持續學習的健康知識圖譜。不同於傳統「問一答一」的機制,AI 採用語境分層邏輯,先從作息與飲食習慣切入,層層推進至保健建議,再進一步提供產品推薦,並不直接導向消費,反而強化使用者信任與參與感。

「我們不是在打造冷冰冰的機器人,而是塑造一個有溫度的健康夥伴。」溜溜強調,VITABOX® 延續 Make it Simple 的核心精神與一貫的品牌語調,講究準確,也講究陪伴與信任。

VITABOX
有了「AI 健康配速員」多問一點,營養師也能專注處理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專案。
圖/ 數位時代

為強化資訊安全與建議品質,AI 系統由營養師與產品團隊共同把關,建置完整的風險識別與回應邊界。當提問涉及藥物、疾病診斷等超出 AI 處理範疇時,系統即自動提醒使用者就醫或真人諮詢,避免誤導。

為了讓整體設計貼近使用者,VITABOX® 將 AI 健康配速員直接整合在 LINE 平台上,無需額外下載 App 或開啟網站。「我們並不改變使用者的習慣,而是在他們最自在的地方,陪伴他們開始健康對話。」

「AI 健康配速員」於 2024 年九月正式上線,初期封測滿意度不到五成,經三個月優化調整後,2025 年第一季提升至 98.7%。溜溜分享:「我們收到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用戶回饋,有顧客表示被『一秒就收到回覆』嚇到,覺得回覆既『精準』又『貼心』;也有顧客雖然猜到是機器人,卻仍感謝 AI 的『悉心回應』,甚至有人說:『你們的服務系統真的很好,跟真人營養師一樣厲害!』這些回饋顯示,AI 的回覆品質已能與真人營養師無縫銜接,讓顧客在體驗上幾乎沒有落差。」

最令人驚喜的,是品牌導入 AI 後,整體轉換率提升了 13%。「原本只是想減輕客服壓力、解決顧客的問題,沒想到竟然也助攻銷售轉換,真的是意料之外!」

愈簡單、愈不容易,VITABOX® 的選擇與堅持

AI 強大而即時,那還需要營養師嗎?溜溜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AI 是輔助,不是替代。它能處理多數標準問題,但人與人之間的細膩互動與臨床判斷,是 AI 做不到的。」她舉例,曾有使用者一開始以為是退化性問題,後來經過營養師協助釐清生活與補充習慣後,才發現另有可能的影響因素。這類交叉比對與個別化觀察,仍需仰賴營養師的經驗和引導。

因此,VITABOX® 保留「一鍵切換真人諮詢」的設計,當問題超出 AI 範圍,系統會即時轉由專業營養師接手。AI 專注於初步引導與問題分流,營養師則投入更具判斷力與價值的個案管理與產品研究。

VITABOX® 也是目前業界少數以 AI 提供「專業智能健康輔助」的品牌,跳脫傳統 FAQ chatbot,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對話設計。「健康的選擇,就是多問一點。多問一點,就能往健康的理想更靠近一點。」溜溜笑說,有了 AI,就不用擔心麻煩別人,什麼問題都能安心提問。「當營養師不用再回答重複問題,就能更聚焦在專案開發、營養規劃、檢測優化等工作。」

這樣的設計思維,也與一直以來的品牌理念相呼應。不上通路、不靠代言的 VITABOX®,始終專注於天然成分(A.A. Clean Label 無添加)、加乘配方(VITASYNERGY®)、安全驗證(SGS、BSI)與永續包裝(FSC 紙材、環保油墨)。從產品研發到服務設計,一以貫之地實踐「Make it Simple」的初衷。如今,「AI 健康配速員」更讓「今天開始享受健康生活」成為每個人都能實踐的行動起點,把保健變簡單,也更容易開始。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