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股市最強的箭頭--IC設計
史上股市最強的箭頭--IC設計
2002.05.01 | 科技

選擇股市投資標的,方法有很多種,「價值投資法」選的是股價被低估的公司,因為市場早晚會還個公道,「平衡投資法」則是加入一半固定收益的債券,閃避風險;而避險基金(hedge fund)則專找有問題的公司「放空」(先借股票來賣出,股價下跌後再買回來還給出借者),靠別人的災難來獲利。
但方法萬般,卻永沒有那根本的律則--「成長投資法」來的最有用、最有效,報酬最大,風險也最小。
股市中賺錢,有兩種報酬,一種是上市公司分給你的股利,一種是股價上漲後的差價,但你我都知道,靠前者發財的人少之又少(大概跟上月球的人類數目差不多),絕大部份人都是靠買、賣間的差價,才能成為富翁。

**看好未來的預期心理

**
這是股市成立的基本邏輯:資本市場誕生的初衷,就是讓投資人自由依據他們對「公司未來獲利能力的判斷」,買賣這公司股票,而公司則透過未來計劃書,向市場發新股募集資金,股市裡的唯一關鍵字,就是「未來」和它所帶來的「預期心理」,股價能上漲的公司,乃是因投資人看好它未來獲利的能力,而非現在或過去的賺錢本事。在企業財務報表關鍵的4個數字中,由於「產品毛利」、「營業費用」多半穩定,因此好的「獲利能力」,也就差不多等於「營收」(revenue)成長能力。這也是為什麼股市誕生一百多年來,公司股價總在企業「營收大幅成長」前上漲最激烈(還記得去年底,大賠300億的TFT-LCD面板廠狂漲500%的故事?),而公司生意最好時,股價卻早因前景不明而下跌(2000年第四季台積電業績到最高峰,但第二季股價即反轉)。正因這種「掌握未來能力」的落差,股市因此成為少數「知識擁有者」,對螞蟻雄兵「菜籃族」進行無情殺戮與豪奪的戰場,全球皆然。
在這種成長的邏輯下,哪一種類股是台灣長線最具成長力的股票?沒錯--答案是「IC設計族群」,理由有三:保證成長的數位化人類生活、台灣半導體超強的產業基礎環境(infrastructure),再加上台灣IC設計公司都還很小,公司市值成長空間寬廣。
放眼我們生活週遭,IC已經成為生活必需品,而且趨勢無可逆轉。除了你我熟知的個人電腦、手機、數位相機、遊戲機、PDA、音響等數位工具;乃至玩具、汽車、冰箱、冷氣、燈泡、馬桶都開始使用更多IC。有了IC,各種終端產品價格大幅下降,功能卻愈來愈人性化,這就是IC設計成長的沃土,在我們有生之年,還看不到地平線。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協會(WSTS)資料,2001年全世界半導體產業產值1390億美元,雖然去年大衰退,但未來仍將以年複合成長率20%的速度向上成長。。
半導體前景不錯,是「大環境」;但真正使台灣IC產業成長爆發力十足的,則是「小氣候」--台灣由「系統機器組裝商」、「IC設計商」、「晶圓代工廠」、「封裝廠」、「測試廠」一條鞭式的垂直分工聚落,提供了IC設計公司世界最佳的成長溫床。
只要社會裡有了電機系的知識,開IC設計公司其實門檻不高,難度在於「要做什麼產品?」和「如何最快做出最便宜的產品?」。每一家IC設計公司的產品,都不過是終端消費產品(如電腦、電視、手機)的零組件,設計者必須要靠終端熟悉消費者口味的品牌大廠提供規格和訂單,才能開始生意與設計。台灣雖然沒什麼品牌大廠,但幫這些大廠組裝成品的代工商卻夠多,很容易就找到可著墨的產品,這是優勢一。

**台灣代工廠就近提供後援

**
優勢二,是IC設計下游那些繁複、高價、精密的晶圓代工、封裝與測試的製程,台灣有台積電、聯電、矽品、日月光等世界龍頭就近提供服務,大大增加IC設計公司競爭優勢。除了Intel的CPU和通訊交換機裡的少數IC外,絕大部份的IC都很便宜,但大量生產它的晶圓廠卻極貴,一座8吋晶圓廠(Fab)動輒要價10億美金、12吋則要20億,正因投資浩大,在專營代工的台積電未創業前,世界IC產品大部份來自設計、製造業務一手包的整合元件製造廠(通稱IDM,如Intel、TI、NEC等),無晶圓廠的IC設計公司(Fabless)很難訂到IDM晶圓廠的產能,因為一顆IC設計由製作光罩(像是底片般,把電路設計顯影到晶圓上,在矽晶圓蝕刻出真正的微細電路)到調整生產製程,都必須由晶圓廠和IC設計者密切合作,景氣好時一般IDM廠自己產品都忙不更迭,哪有心力去管IC設計公司產品。台積電1987年開業,聯電1995年轉型作代工後,台灣IC設計公司旱地拔蔥崛起,靠的就是這2家公司協助帶出大量產能、先進製程(愈先進製程做出的IC,體積小、單位成本低、還可整合更多功能,譬如.18微米與.25製程產出的IC,單顆成本甚可差距到1倍)與即時上市(time to market)優勢,前任股王威盛在晶片組一戰中打贏Intel,現任股王聯發科技於光碟機晶片擊敗新力與美國橡樹(Oak),便是分別與台積電、聯電合作無間的結果。
大環境福澤全世界,小氣候獨厚台灣;但未必投資所有IC設計公司報酬皆等同,要獲得最高利潤,就得找那些股本小,但又成長潛能篤定的公司;幸運的是,台灣IC設計公司多屬此類。許多人都由「股價」看投資成敗,但內行人卻由「市值」(市價x發行股數,台灣因為規定每股10元面值,因此股本除以10即為發行股數)來論斷績效。有成長力的公司,可把盈餘保留來配股(就是「除權」),而如果這些錢又能賺更多錢,股價便會填權(回到除權前股價)甚至創新高,此時投資人不斷拿到股票,股價又上漲,這種中期內的複利報酬效應,只有透過市值才看得出來,例如1999年以120元上市的威盛,上市當天市值只有212億元(股本17.7億),但2年內分別配股600股與500股,股價並於2000年除權前上漲到629元,最高峰時市值已高達2688億元,上市時買進威盛的投資者,在2年內獲利超過 12倍。而一旦「市值」膨脹到一定程度的公司(威盛目前股本為94.68億),要再有同倍速上漲便很困難,因為此時公司多半在某一領域已成為第一,卻無法在別的產品線上創造營收成長力,老道投資人便會琵琶別抱。聯發科技股價於去年輕鬆超越威盛,就是光碟機需求開始起飛,而股本又只有威盛的1/3(31.6億)所帶來的結果。

**成長,是股市唯一真理

**
放眼台灣IC設計類股,股本多在50億元以下,只要能由現在專精的技術中,延伸、找到未來的明星產品,十倍速的投資報酬遠大於其他科技類股。IC設計股雖然前程似錦,但投資兵法的「知識含量」也更高。正如聯發科技董事長蔡明介一再指出「一代拳王」的這行特殊生態,一旦失去單項「明星產品」的掌控力,營收就會大幅下降,此時股價就會不留情的修正,把你變成三級貧戶,1999年的矽統科技就是例子,因為被威盛PC133產品搶了先機,2年間股價由165元修正到21元。
古諺說得好:「富貴險中求」,如果要富貴、不要風險,那你得就多累積對世界和台灣IC產業的知識,再由IC產業下放到各公司,了解它的核心競爭力和經營團隊誠信度。而,這是多麼難的一件事呢?
這,也是這個專題的製作目的,在介紹了「成長,是股市唯一的真理後」,請看下一篇文章,完整幫你透視2002年台灣IC設計股的成長力……。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