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最具破門力道的IC設計股
2002最具破門力道的IC設計股
2002.05.01 | 科技

本月即將來台的現任Intel執行長貝瑞特(Craig Barrett)曾經說過:人類除了現有的6塊大陸外,還有第7塊大陸,「那是10億台PC連結起來的世界,」他說。
但如果我們認真來看,另一座大陸--由IC鋪就的數位世界,其實比PC更盛大,由你的PC到汽車與冰箱,全世界現在每年要消耗掉100億顆以上IC,而Intel就是這創世紀天地裡的超級上帝,每年做出超過240億美金的營業額,獨佔世界半導體工業的1/5。
但要論投資報酬率,矽谷和台灣的IC設計公司卻遠比Intel有看頭。過去10年中,IC新大陸是世界「造山運動」最發達的地帶,龐大市值的Intel,股價再漲,也漲不過新起的小公司,美國當紅的IC設計公司Nvidia(做微軟Xbox遊戲機與PC繪圖晶片)、台灣威盛、聯發科技最近5年投資報酬率都超過Intel,而它們都是10年內創業的新公司。
放眼未來,台灣依然有活力旺盛的造山者,你該了解的,是它們的可能人選與突破地殼的利基產業位置。
從1970年代工研院派出第一批團隊到美國RCA取經IC工業、1982年成立第一家IC設計公司太欣半導體,經過20年的發展,台灣已有180家業者投入IC設計業,研發工程師5900人,平均每位工程師產值達2070萬新台幣,堪稱台灣第一強知識產業。

**打開IC黑盒子

**
就產值規模來看,台灣IC設計業者僅次於美國,列名世界第2,而成長率更獨步全球,不單是佔世界市場比重由1999年的19.6%,增加至2001年的25.9%,更且在全球IC設計業一舉衰退20%的去年,反向創造出5.9%年成長率,台灣IC設計業者實力可見一斑。
什麼是IC,由造型上看,千篇一律是一塊扁型的黑盒子,周邊(或機腹)制式地吐出密密的金屬導線架,但一黏上電路板後,各式IC的或火辣、或清秀、或聲光畫影或運算指揮的迥異個性便發揮出來。
從物理特性來看,IC分為類比與數位兩種不同模式,簡單來說,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類比IC通常做為一種「介面」,就像人體的耳朵、眼睛一樣,負責接受外界訊息,或者將數位資料轉化成人類感受的類比訊號(聲音、影像等,因為人是類比的動物,無法感知位元的流動),再傳遞給人。而數位IC,則是以0和1的數位位元,進行控制、運算、處理、記憶等動作;類比和數位IC往往在設備中相輔相成,以手機間的彼此聯絡為例,就是電流經由類比(講話)>數位(手機內的壓縮與處理)>類比(聽話)複雜流程後的運作結果。

**數位vs. 類比

**
就技術層次看,類比IC設計技術比數位設計難得多,由於類比訊號(聲波、無線電波、溫度)就像海波浪一樣,具有連續性的特質,每個細微的變動,都會影響最後的表現,在做許多運算的時候,往往會做到2的33次方的計算手續,不像數位訊號,做到2的10次方就已經是相當複雜,因此在設計上類比技術的難度,比處理0/1訊號的數位IC來的複雜許多,一般而言,5年就可以訓練出一個成熟的數位IC工程師,但要成為一個成熟類比IC工程師,沒有個15年以上的經驗(就好像氣象預報員報梅雨,比不上一個老道農夫),很難上得了檯面。
但就市場規模看,數位IC就遠比類比IC大得多(大約是7:3之比),一方面固然是拜PC等數位設備大成長之賜,另一方面則是電子設備廠商為提高產品特色,都盡量最快地把機器內的類比訊號轉成數位,藉著多增加表現產品特色的數位IC,來幫助新產品趕快上市(譬如今年即將流行的汽車胎壓偵測表,1顆10美金數位IC,就可提高車價5萬台幣)。
類比IC設計幾乎是歐美日本大型IDM廠的天下(飛利浦、西門子、意法半導體、新力、松下等),工程師多半白髮蒼蒼,以經驗取勝;數位IC設計則是矽谷和台灣半導體公司掄元,工程師則多半是木村拓哉年紀,靠的是速度與聰明。台灣最強的項目,還是標定在數位IC中的個人電腦與周邊產品。台灣前10大IC設計公司中,大部分也都與PC有關,這是「有速度、夠勤奮、善拼價、超彈性的台灣競爭力+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結果。

**與下游共舞

**
國內三大創投之一,和通創投投資部經理黃順達觀察,世界IC設計業務通常有兩種競爭策略,一種是以核心技術取勝,如德州儀器在數位訊號轉換器(DSP,運用在所有「計算」的數位領域,如影像、語音和手機內)長期打下的基礎,旁人難以取代;另一種則是從後段通路及客戶,建立連體嬰般的合作關係,以封鎖競爭者侵入。年輕的台灣公司沒有德儀的歷史,因此多半以強有力的供應商臍帶關係,持續幫客戶設計出更加成本方案,拼殺市場。聯發科技用整合(將3顆晶片整合到2顆或1顆)的技術幫客戶建興(世界第一大光碟機製造商)爭取代工客戶,凌陽用16位元設計主動幫客戶8位元產品升級,就是最鮮明的例子。
因此要論斷台灣IC設計公司競爭力,團隊的數位IC設計技術,與終端產品處於生命週期哪一段,再加上供應鏈關係,便成為你投資的頭3個考量。
由景氣面看,今年高起飛的兩大產品--TFT-LCD液晶顯示器與光儲存設備(即CD-R、可燒錄光碟機CD-RW與DVD),背後就孕育著2家成長明星--製作TFT-LCD面板驅動IC的聯詠(5499)與光儲存控制晶片的聯發科技。金華信銀證券估計2家公司今年分別有50%與124%的年營收成長,其關鍵原因就是下游友達光電與建興源源不斷塞進訂單,其中聯詠產品市佔率今年更將挑戰全球市場的10%,似乎不讓同家族、EPS可到40元的聯發科技專美於前,如果台灣液晶面板廠出貨量能持續超日趕韓,聯詠成長空間仍然寬廣。
至於晶片組老大威盛,由於和Intel在P4 CPU授權的法律爭執,主機板客戶於採購威盛新的266晶片組時多所疑慮,因此未能重演前兩年大成長的風光局面,世界網路晶片大廠瑞昱,今年上半年似乎也有成長飽和的相同困境,在世界辦公室網路中的10M控制晶片已擁有90%市佔率,較高階的100M產品也近60%,瑞昱的營收成長不如去年第4季亮麗,所幸由於景氣復甦,加上產品技術難度高(見p.104,毛利高達50%以上),股價表現就比威盛來得強。遠眺超高速網路晶片(意即每秒可傳送1G資料,比現行的100M產品快10倍)世代交替,許多法人反而建議「逢低買進」瑞昱,因為瑞昱已在第一季做出晶片組中的「GigabitMAC」控制晶片(負責資料傳輸控制),另外一顆「Gigabit Physical」實體層晶片(將訊號進行轉換)也要在第三季做出,屆時瑞昱營收可望就會像聯發科技一樣(由唯讀的CD-R光碟機升級到可燒錄CD-RW),踏著換機升級的新需求大成長。

**發掘明星產品

**
環顧過去10年台灣IC設計興衰,「是否能適時推出明星產品」,似乎已成為公司股價成敗關鍵。一旦產品策略失誤,損失的可不只有金錢,嚴重的更會賠上數年來累積的成果,但相反的,如果產品選擇正確,立刻就會大幅翻身,揚智科技(5393)就是一個例子。2000年的時候,揚智就因為繪圖產品的推出的時程延誤,一年就虧掉1/3的資本額,股價也一路重挫,但去年卻靠著與聯發科技對打的DVD播放機控制晶片異軍突起,不僅有望將今年營收大幅推升43%,股價更在過去半年內翻漲近300 %以上,由於它DVD整合晶片組性能頗佳,許多法人甚至把揚智今年每股目標價上看到100元,對比去年10月的17.5元,總經理吳欽智頗有感觸:「景氣不是競爭的關鍵,以前我們只看到明顯的主流市場,但現在必須打開眼光,提早介入新市場。」
正因如此,要真正長期投資台灣IC設計族群,不得不留意企業對未來的布局。這其中台灣第1大威盛的動作最積極,而凌陽由玩具切入消費型電腦周邊,企圖心最旺盛。
在去年底的「迦南計劃」記者會上,威盛首次大幅把戰線拉開,擁有國內最多的1800人設計工程師,計劃進軍PC外的有線網路、無線通訊、多媒體以及資訊家電,「未來是全面聯結的時代,」威盛電子總經理陳文琦說。為了挑戰成長計畫,威盛大幅改變組織陣仗,將原有掛在業務部門下的專案型運作模式,改為產品區隔的事業群,讓每一個事業群就等同是一家IC設計公司。包括晶片組及主機板為主力的電腦核心邏輯、微處理器、以DVD為目標的光儲存、無線區域網路、以及繪圖晶片等5大部門,瞄準的都是每年上億台的終端市場規模,未來若有新的技術成熟,這些新事業群甚至可獨立上市。

**集團化之路

**
「大樹下往往只有小草,很難長出另一棵大樹,」威盛電子業務副總李聰結指出,
過去威盛內部開發USB介面控制晶片(通用序列匯流排,現為連結電腦與周邊的標準配備)的團隊,便因此離開威盛,成立了創惟科技,在市場上與威盛正面競爭,有了過去的經驗,威盛也清楚必須用更寬廣的空間,留住好人才的向心力,近期威盛便新投資了一家威隆科技,正面向聯發科技挑戰。
不只內不進行調整,外部組織也往集團化發展,從上游的設計、串聯中游的宏達(做PDA代工組裝),再到下游賣主機板等PC零組件、精簡型電腦的通路(建達、全達),並積極與主攻低價電腦的精英電腦結盟,切入中低價市場,以形成供應鏈式的兵團,一旦下游有大爆發的產品,威盛就可以很快地抓住趨勢。
同樣的思考也可以在凌陽身上發現,「現在IC公司一定要有爆發力,才能吸引更都優秀人才,」凌陽總經理陳陽成表示,凌陽會漸進式發展多元產品線,由過去在消費性市場學得的技術和專業,尋找潛力產品。而目前「電腦」和「家電」設備逐漸合流的趨勢,是凌陽最大機會,凌陽三百多位工程師早已習慣和客戶一齊開發設計,而且熟悉凡人消費者的使用慣性,大大增強凌陽未來和PC產業晶片業者競爭強度,目前凌陽已有5大事業部門,並且轉投資了做藍芽晶片(bluetooth,短距離無線傳輸的技術標準)的凌翔,整合IC卡(鑲有晶片的智慧型卡片,健保卡即將採用)的凌航,還有生產可用PDA、手機等小尺寸液晶面板模組的凌巨,再加上先前購併的全技(做數位相機控制晶片),凌陽已顯集團的氣勢,「專注仍是我們的核心,但我們也必須對未來所有準備,」陳陽成指出。

**類比大未來

**
除了可見的產品面,技術力也是決定IC公司競爭力的重要關鍵,在PC當家的時代,講求的是運算力,數位邏輯的技術是主流,然而,當「消費機型的人性化」成了新準則之後,很多產品必須考慮到觸感、握感等人類感官經驗,對類比技術的需求自然愈來愈高,「人還沒從學校畢業,就被訂光了,」工研院經資中心IC設業產業分析師郭秋鈴透露。這也是為什麼聯發科技兩年前從工研院電子所挖了一批類比人才,引來外界高度注意。而法人一致看好瑞昱的原因,其實不完全是瑞昱在網路晶片市場的主導地位,而是瑞昱擁有類比/數位混合的技術背景;今年1月初以20元掛牌、專攻電腦主機板上電源管理IC、音頻放大IC的茂達(6138),也因為有電源管理所累積的類比技術而倍受關注,上櫃僅3個月,漲幅就超過300%。
人才、資金、經驗,再加上產能豐沛的台積電與聯電,造就台灣IC設計產業超強的競爭力。如果放到國際資本市場中,其短期賺取現金的爆發力比起國際公司也毫不遜色,而就投資時點上看,台灣IC設計公司今年更可說是百花齊放,幾乎在經濟復甦的每項產品中,都有高成長力,而放眼未來,許多目前沉穩布局的公司,更提供你長線投資保障。
要投資,台灣一線的IC設計團隊,就是你最該抱牢的選擇!其中最高獲利的聯發科技、今年最有隱形爆發力的瑞昱、多方開花的凌陽,是你不應該錯過的6400攻防股……。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