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維X新戰略 迎戰新媒體時代! 七位製作人的內容突圍之道 (上)
新思維X新戰略 迎戰新媒體時代! 七位製作人的內容突圍之道 (上)

OTT平台大舉壓境、YouTube等新媒體崛起,科技為媒體產業帶來巨大質變,內容競爭升高到國際層級,作品一推出就是和全世界競爭,還要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爭奪使用者的眼球。即使前路滿布荊棘,但台灣仍有不少製作人奮力突圍。不論是濃縮過去的紮實經驗,轉化到新媒體時代;或是帶著不同領域的養分,加入內容製作的行列,他們都為台灣的影視產業帶來新氣象。這次邀來七位製作人,揭開他們在新媒體時代的突圍心法。

543362
圖/ NMEA

壹壹影業負責人黃郁茹,以系統化流程管理創意

歷史系畢業,卻誤打誤撞進入電影產業,壹壹影業負責人黃郁茹在業界長達20年的資歷,宛如一趟奇幻旅程。從行銷開始,一路到市場規劃、投後管理等環節,曾參與《風聲》、《賽德克巴萊》、《艋舺》、《尋龍訣》、《長城》等大片。

543359
圖/ NMEA

她的歷練不只在台灣,也曾加入對岸的工夫影業和樂視影業,擔任樂視影業影視市場管理部總經理時,負責所有項目全流程管理,「簡單說就是透過財務和法務,管人、管錢、管時間。」當時樂視影業一年就要發行十部電影,每部片子她都手握人民幣3,000萬到1億元的龐大預算。

這段經歷也造就黃郁茹的獨特。相比許多製作人在片場打滾大半輩子,「我並非現場拍片出生的製作人。」她從市場端出發,熟悉影視製作的每個環節,專精「項目管理」,在2018年創辦壹壹影業後,她也精煉出一套系統化流程的方式管理創意。

「我們定位自己是一間開發公司,對於開發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論。」所有項目最重要的依據,就是開發策劃書,「像是一個產品說明書。」包含故事核心、受眾輪廓、作品賣點等,在一開始就想的透徹,輔以紮實的田調和數據驗證,最後才進入製作環節。

以壹壹影業開發的第一部作品《接招吧!製作人》來說,背景定在華語樂壇最輝煌的2000年,描述一對音樂師徒相愛相殺的故事,是亞洲首部音樂職人劇。黃郁茹和金曲音樂人黃婷攜手合作,兩人訪問許多音樂製作人和幕後工作人員進行田調,一同產出開發策劃書。接著編劇加入,當故事有了一定雛型後,便進行400人的抽樣調查,測試觀眾反應、收集數據驗證,最後開拍。

一路精準明確,讓預告在YouTube上創下高點擊率,即使在編劇過程中歷經版本修改,「但現在我回頭去看,故事完全沒有偏離一開始的開發策劃書,這些方法論沉澱以後,幫助我們更有效率。」

不僅在開發階段,對於法務的合約模板和預算的策略分析,黃郁茹也不斷累積優化,產出更多方法論,「未來當我們面對不同片子的時候,都有一些依據可以參考。」尤其在新媒體時代,面對國際競爭,她認為跟上「國際標準」很重要,不只在敘事手法和拍攝技術,就連著作權法的理解和運用也要能夠對接,才能讓台灣的內容產業走出國際格局。

彼此影業共同創辦人陳郁佳,注入理性的商業思維

2017年才成立的彼此影業,是電影界的新兵,初試啼聲,就交出票房與口碑雙收的暖心電影《孤味》,背後的操盤手之一,就是共同創辦人陳郁佳。

543358
圖/ NMEA

陳郁佳有電影人少見的金融背景,台大財金系畢業後,便到香港證券公司任職,雖有令人稱羨的高薪,卻無法勾起熱情,從小就愛看電影的她,工作一年後毅然決定離職,到美國學電影。

在影視圈很少有像陳郁佳這樣,以金融背景參與製作如此之深。當浪漫的內容創作,遇上精細的金融思維,就像感性與理性的相互碰撞,她習慣用「數字」來說話,「你必須把所有感性層面的東西,找到一個理性的對應數值,然後用這個數字去做取捨,哪些投資能創造相對應的價值,哪些投資邊際效應會遞減?」

她還記得,當《孤味》後期製作完成時,電影監製、也是業內大老「廖桑」廖慶松曾建議,某段配樂若能調整,效果更好。內部於是展開討論,「做這件事要花的錢,對觀眾的感受差別有這麼大嗎?最後決定維持原狀。」

在新媒體時代,想在海量內容中脫穎而出,她認為,產品定位一定要非常明確,尤其在分眾年代,TA需更加精準。比如主打女性的《孤味》,在網路行銷時完全沒有下任何預算給男性觀眾,等於在一開始就決定捨棄一半TA,敢做這個大膽決定,因為她深知,「女性是我的核心觀眾,這群觀眾買單,它才有口碑傳播的效果。」

台灣的電影製作,很容易走向導演或創作者導向,但影視產業除了大家熟悉的導演、編劇、演員外,背後更需要懂得財務控管,以及和商業市場緊密結合的人。許多人分析,《孤味》之所以成功,除了故事動人,很大原因是採製片人導向,在財務架構、觀眾洞察、行銷規劃都非常貼近市場。

在新媒體時代,讓IP多元變現也是關鍵。一個成功IP,可以轉化為不同形式,打破類型界線,就像《返校》從遊戲改編成電影,又延伸出影集和沉浸式展覽,近來《華燈初上》也開拍露營實境秀,「所謂的文化傳播度,電影、戲劇、音樂、節目這四塊都是很重要的基石,應該要綁得更緊一點。」未來內容不再壁壘分明,但不變的是製作人說好一個故事的能力。

簡單想娛樂共同創辦人暨內容總監廖健行,為台灣影視產業練兵

543364
圖/ NMEA

翻開簡單想娛樂共同創辦人暨內容總監廖健行超過25年的影視資歷,宛如一部台劇發展史。

廣電本科畢業,大四就進劇組實習,一路從場記做到製作人,早期曾經手《王子變青蛙》、《愛情魔髮師》、《鬥牛要不要》等收視叫座的偶像劇,後來更以《滾石愛情故事》、《植劇場》等系列作品,創下金鐘獎單一年度作品入圍獎項最多的製作人歷史紀錄。

2017,他擔任愛奇藝台灣站之代理運營公司「歐銻銻娛樂」原創戲劇總監,負責《逆局》、《第9節課》等作品,2021年歐銻銻終止營運後,廖健行成立簡單想娛樂。自封「演藝圈資深長工」的他,見證台劇最輝煌的黃金年代,也參與串流平台的崛起。

廖健行觀察,隨著國際串流平台帶來的全球化競爭,這些年台劇不斷競逐大預算、大卡司的製作,傾向選擇有豐富經驗的演員和製作團隊,卻也造成年輕一代幕前幕後人員的極大斷層。新演員在本土觀眾的「心占率」拉不起來,還要面對陸韓明星的競爭,「自家後院都守不住,遑論出國比賽?」

於是他在去年開始提議,台灣應該回歸製作一些小而美的愛情劇,定期產出大量作品,如此才能不斷培育新的人才。他認為,台劇不乏爆款作品,但缺的是穩定輸出,「必須每一季都要有一個《模仿犯》、《人選之人》、《華燈初上》,才能讓國際市場再度擁抱台劇,但沒有人在拍第一部戲就能指揮千軍萬馬,大家都需要累積經驗的歷程,未來才能逐級打怪,往上攻頂,這樣的人才成長曲線適用於幕前幕後。」

未來簡單想也會朝小而美愛情劇的方向前進,為台灣戲劇產業練兵。接續華語市場少見的師生戀題材《第9節課》,簡單想將開發一系列「禁愛」戲劇,下一部鎖定BL主題,預計今年底開拍。雖然基底還是愛情劇,「但你可以用新的鏡頭語言、敘事方法和演員,這樣就會吸引新一代的觀眾。」

入行25年,他看過台劇幾次高峰低谷,以往大概十年一個周期,但在新媒體時代中,變化來的更快,「觀眾口味、市場喜好都被壓縮了,但不變的是,觀眾一直都想要新的內容。」也因此他認為,「現在已經沒有所謂的成功方程式!」過去的成功,不代表現在也能成功,唯有不斷創新,才能再次寫下台劇的黃金年代。

延伸閱讀:新思維X新戰略 迎戰新媒體時代! 七位製作人的內容突圍之道 (下)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