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景氣低迷、百業蕭條之下,今年出版市場卻有一本書熱得發燙,席捲海峽兩岸造成洛陽紙貴。
光從書名來看,《富爸爸,窮爸爸》(Rich Dad, Poor Dad)這個名字,實在不是很有吸引力,但是在台灣一地,這本書就賣超過30萬本,在彼岸北京和上海的書店一樣風行,中國的電視台還做專題分析這個現象。「這裡最近吹起富爸爸風,」派駐上海的建弘證券中國首席代表胡世杰指出。
誰是富爸爸?富爸爸的條件又是什麼?
故事的情節很簡單。周六午後,一位9歲的小男孩,為了賺取買漫畫的零用錢,在鄰居玩伴的父親經營的雜貨店打工,從此進入另一個世界,學會許多與傳統價值違背的新觀念。
這位小男孩自己的父親,受過高等教育,有一份優渥工作,但終其一生卻存不了什麼錢、總是為付帳單頭疼,買東西時看到價格常搖頭,是書中的窮爸爸。反觀鄰居玩伴的父親,只有國中學歷,但是事業有成且資產豐厚,購物時想的是「我要怎麼樣才能買下它」,是書中的富爸爸。
小男孩從這位富爸爸身上,學到慾望的成長永遠大於薪資成長,所以「人不要為錢工作,要想辦法讓錢為你工作。」每一個人要管理自己的資產負債表,設法增加資產,減少負債,剛開始有收入,儘量買進會增值的資產(如股票、債券),而不是買進一直折舊的負債(如車子、房子),買進資產會讓錢滾錢,買進負債只會讓人淪落為錢工作、追趕慾望不及的循環。 這位小孩長大後把親身經歷寫成這本書,他從9歲至今都在實踐這些概念,本身已是富豪。一富一窮的強烈反差,加上作者證言式的敘述,這本書很快翻成8國語言發行全球,並從第一本出到第四本。
但是,一本美國市場兩年前的舊作,為何能在台灣今年仍具有如此的破壞力?長期觀察社會趨勢的電腦家庭集團董事長詹宏志分析,《富爸爸,窮爸爸》溝通的不是投資理財方法,談投資理財會隨股市冷熱而反應兩極,這本書溝通的是成功的勵志方法,透過簡單的態度轉變就能成功,而成功是社會上的長銷概念。
**富有是終其一生追求的目標
**
要在股市資金退潮時談投資策略,就像把冰塊賣給愛斯基摩人般困難,但是強調追求富有是人生重要目標,已是廣為社會接受的概念,特別是在台灣經濟出現負成長,失業人數即將突破50萬的當下。
日本電視節目「搶救貧窮大作戰」在台灣大受歡迎,本地電視台更每天追蹤在不景氣下仍賺大錢的行業。螢幕上,花10萬台幣就能加入、1個月就回本的香腸攤加盟事業,賣芒果冰引來顧客大排長龍的店面,都成了鏡頭極力獵取的畫面。
不僅是青壯年就業人口想找出路,許多即將屆齡退休的老年族群,同樣為了累積足夠的退休金而打拼。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5到1960年之間,全世界的新生人口快速增加,就是所謂的戰後嬰兒潮(baby boomer)。當年的嬰兒潮如今已陸續達到55歲,即將在5到10內退休。
因應這股大退休潮,美國《財星》(Fortune)雜誌過去10年來,每年都製作退休專題,介紹銀髮族如何輕鬆退休,並鼓勵年輕人及早做準備。《財星》在今年8月份的年度退休專題,首度把亞洲社會列入,並介紹一群日本銀髮族在澳洲布里斯班的黃金海岸,逍遙打高爾夫球享受退休生活。「這是亞洲社會有史以來最富裕的時候,」《財星》指出。
這也是亞洲社會有史以來老人最多的時候。以日本為例,65歲以上人口佔全體人口的19%,還在持續上升;在擁有12億人口的中國,65歲以上人口佔了11%,台灣的比例也接近。
問題是,在亞洲社會中,除了產石油的汶萊,新加坡和日本,是唯二國民所得超過3萬美元的國家,一般人可以經由儲蓄和投資致富,特別是亞洲社會一向以高儲蓄率著稱。國民所得同樣超過3萬美元的美國,雖然儲蓄率低,但各種投資工具盛行,包含政府規定企業提撥退休金的401K法案,都為退休提供保障。《財星》專題中的調查指出,46%的美國人認為,只存100萬美元(約3400萬台幣)是不足以應付退休後的生活。
這或許解釋了為何3年前美國另一本談富有的暢銷書《下個富翁就是你》(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在台灣卻賣得不好。這本書的主旨在教人降低物質欲望,穿廉價衣服、用二手家具、自己動手修水電,點點滴滴撙節生活開支,頗有當年移民美國的清教徒生活影子。
在高所得的美國,民眾可以藉由省錢累積財富,但是對國民所得13000美元的台灣來說,要靠節儉致富,說服力是弱了些,因為台灣的儲蓄率一度高達7成,但靠領薪水儲蓄而享受退休生活的並不多。「和歐美先進國家相比,台灣社會其實沒有真正地富裕過,」經常往來全球各地的明碁電通總經理李焜耀比較。
那麼,在台灣究竟要怎麼做,才能成為富爸爸?
**打死不退的創業文化
**
先看看富爸爸做些什麼。在台灣近5年的富豪排行榜上,清一色都是創業家,不分老少,從王永慶到郭台銘,從石化業到電子業。這是台灣獨樹一格的創業文化,打死不退。台灣雖然沒有全世界最多的富爸爸,但是想成為富爸爸的比例,絕對在全世界名列前茅。
當年,歐洲人橫渡大西洋,到新大陸追求他們的美國夢。差不多時間,中國東南沿海農民勇渡黑水溝,到台灣來追求他們的新夢想。雖然沒有直接證據,但許多專家都指出,移民社會天生富有冒險精神,表現出來的就是創業型經濟。
《數位時代》在1999年6月進行的「台灣數位指數調查」發現,如果有機會,台灣有8成民眾會出來創業。在今年的調查中,雖然面臨不景氣,想出來創業的還有6成。從1個人在巷口擺攤賣牛肉麵,到幾個夥伴租下公寓成立IC設計公司都算。「去年狀況不好,乾脆把公司收掉來開車,」一位專跑台北市區到機場的計程車司機強調,「過一陣子,打算和朋友合夥去中國闖闖。」
兩年前,以色列的中小企業家還特別組團來台灣觀摩,研究台灣企業的活力。其中一位團員在與記者聊天時感嘆,以色列的科技水準一流,像乙太網路和ICQ技術,都在以色列開發出來,但是開公司賺大錢,卻都由別人完成,以色列必須學習創業。
開發遊戲軟體的智冠董事長王俊博(見P110)、從事IC設計的聯發董事長蔡明介,在兩年前對一般人只是陌生名字,就好比3年前談到林百里、6年前提起郭台銘、或10年前論及張忠謀一樣。創辦事業成功,讓錢來幫你做事,是成為富爸爸的首要捷徑。
**投資成長中的明日之星
**
如果你沒有過人的才智和勇氣創業,但你可以有過人的眼光,選擇加入有成為明日之星的創業公司,讓個人財富跟著一起成長。
今年34歲的鄭永健(見P122),原本是跑電子業的雜誌記者。由於跑線的關係,他對整個電子業上下游相當了解,而其中正在崛起的IC設計業,引起他很大的興趣,特別是設計晶片組的威盛這家公司。6年前,他乾脆毛遂自薦,加入威盛工作,一路經歷公司資本額從2億擴充到今年除權後90億台幣,個人財富也隨著公司配股而快速增加,持股價值至少3000萬。
威盛的名字,可以換成聯發、廣達、華碩或台積電,而更多像鄭永健的富爸爸,就投身在這些公司中認真工作,以數年時間賺得許多人一輩子難求的財富。員工入股分紅已成電子業鐵律,未來隨著景氣好轉將造就出更多富爸爸。
如果你不是威盛或華碩的員工,也沒有關係,還是可以藉由投資成為股東,照樣分享這些公司高成長所帶來的報酬。資深廣告人徐一鳴(見P130)就是因此成為億萬富豪。
**培養獨一無二的特殊技能
**
徐一鳴有一回到矽谷,在弟弟工作的電腦公司自助餐廳吃飯,聽到隔壁桌的老美技術人員大加讚嘆,有一家叫Asustek(華碩英文名字)公司所做的主機板,性能和英特爾的一模一樣,但更便宜。徐一鳴回台灣後,到處打聽,才知道那家公司叫華碩,便等著它初上市時丟下400多萬積蓄買進股票,後來賺回超過10倍的報酬。
如果你不是創業家,也沒有加入明星創業家的公司,也沒有持有這些明星創業家公司的股票,那是否還有機會成為富爸爸?當然可以,但是你必須培養出獨一無二的特殊技能,在市場上換取財富。
手上功夫了得的台北icon髮廊創辦人陳俊明(見P140)就是例子。陳俊明憑著高超的剪髮技巧,專門幫周潤發、張國榮和梅艷芳等巨星料理頭髮,而且一天只服務8位客戶,一個月下來可以淨賺40萬。
致富,沒有形式,卻有方法,它無關乎能力,而是態度。每一次社會上出現創業潮,就是一次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代表有更多準富爸爸問世。從過去的石化業、紡織業、壽險業、房地產業,到現在的電子業和軟體業,每一次產業更迭,都有一批新面孔出現,推動社會進行權力和財富的世代交替。
眼前雖然各種景氣指標都讓人洩氣,但回顧過去的例子,環境愈惡劣,整個社會蓄積要變的能量愈高,愈有可能推動新一波創業潮來臨。「很多活動其實都在進行,提早看到機會的人,現在都在加緊行動,」知名節目主持人鄭弘儀觀察。
你是富爸爸還是窮爸爸?就看你對當下是喜還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