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Adobe婚事告吹後積極轉型!導入AI後品牌重塑,帶來多少潛在商機?
與Adobe婚事告吹後積極轉型!導入AI後品牌重塑,帶來多少潛在商機?

專為設計師所設計的協作平台Figma日前推出全新視覺形象,這是Figma在去年(2023)年底與Adobe的併購案告吹後所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舉措。2023年12月,由於反壟斷監管機構的介入,兩家公司決定終止價值200億美元(約新台幣6,439億元)的合併計劃,並於聲明稿中表示:「沒有明確途徑能獲得歐盟委員會與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所需的監管批准。」

在合併告吹後,Figma一直不斷地採取行動,試圖超越「只作為設計師協作工具」的單一創始理念,擴展到為多角色的創意團隊提供相對應的服務。歷經九個多月的努力,下一步便是讓「品牌」迎頭趕上,Figma需要一套全新的溝通語彙,與更多受眾交流,其中包括——設計師、開發人員、專案經理等團隊中的支援型成員。

相比於2019年的視覺改版,2024年的版本更加抽象了。對此,外媒指出:「它使用文案和視覺將產品與更廣泛的受眾聯繫起來,進而為公司帶來更大的成長機會。」

品牌重塑的起點:我們如何與潛在受眾溝通?

在2023年底與Adobe的合併案宣告破裂後,Figma一直在努力地扭轉局面。它優先考慮了開發模式的擴張,開始將「設計轉換為程式碼」的平台整合新一代AI工具,推出「Figma AI」服務。該服務的推出為Figma募得了全新一輪的資金,使其估值達到125億美元(約新台幣4,024億元)。

簡而言之,Figma企圖將自身的服務價值從「設計工具」擴展成「協作產品套組」,期待藉此接觸更多元的使用者。

過去,Adobe、Zoom、Slack、Notion、Canva、WordPress、Wix等平台也都採取過相同的策略,將原先僅限於單一功能的平台,透過功能的擴張讓使用者有更多機會使用平台及服務。在此策略下,Zoom增加了團隊聊天功能、Slack擴增了視訊功能,而Figma則把苗頭轉向建構一個「設計流程工具」,讓使用者在設計的不同階段都有機會使用其服務。

Figma 品牌重塑
圖/ 圖片來源 / Figma

開創先河的品牌色概念

此次Figma進行品牌重塑的目的是為了「重新定位」,在確保現有用戶的同時,讓潛在用戶了解新的功能與定位。Figma創意總監Damien Correll指出:「設計仍然是我們的重心,我們同時也要確保,我們正在打造一個適合許多人的平台,讓很多人都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並且,他又補充道:「我們希望其他人使用者(非設計專業工作者)感覺到,他們能專業地參與設計過程。」

因此,比起設計師的協作工具,現在的Figma將其用戶群鎖定為以下3種——設計師、開發人員和其他支援設計團隊的角色。Correll認為,透過品牌的重新溝通「展示Figma作為視覺協作先驅非常重要」。而為了展示Figma作為視覺協作先驅,如何精準地呈現品牌的形象便成為當務之急。

無論是2019年的品牌重塑,抑或是2024年的調整,Figma無疑都非常在乎「顏色」的呈現。然而此次與以往不同處在於,他們選擇將品牌顏色以多種不同的方式搭配在一起。

Figma品牌重塑
圖/ 圖片來源 / Figma

「我們並不以單一顏色代表這個品牌」,Correll說:「在我看來,單一品牌色是品牌建立的舊思維。除非是像Nike或IBM這樣的傳統品牌,否則單一顏色是很難代表品牌的,對吧?因為他們是第一家,多年來他們已經在其中建立了標竿。因此,Figma對顏色的看法是嘗試有趣的搭配。」

Figma品牌重塑
圖/ 圖片來源 / Figma

以「設計語言」取代「設計系統」

除此之外,這個品牌在進行設計時,也考慮到了未來的成長和更廣泛的影響範圍。因此,Figma有意識地將視覺語言建構得更有開放性,讓未來在使用上得以更加靈活。

至於究竟Figma的視覺語言從何而來,設計團隊表示,該充滿童趣的形象取材於藝術家野口勇(Isamu Noguchi)與仙田滿(Mitsuru Senda)的遊戲空間設計。這些遊樂場的形象足以象徵Figma所欲表達的——一群人聚再一起創造與實驗的地方。

為了同時保留遊樂場的形象與Figma對未來商業模式和願景的目標,設計團隊基於原先的圖形進行改良,試圖打造更加持久的視覺「語言」,而非視覺「系統」——「因為系統意味著有嚴格的規則和可預測性,反之,更為持久的視覺認同應該被稱之為『語言』。」

Figma品牌重塑
圖/ 圖片來源 / Figma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Figma的品牌工作室開發了一系列的「基本形狀」,包括斑點、圖示與線條,它們看似沒有意義,但卻都試圖透過圖像與色彩表達Figma的核心主張。對此,Figma品牌設計師Leandro Castelao也闡述道:「這些原始元素是故意變化的,它們的輕微不一致和開放性也意味著隨時可以添加更多內容」,以這些「基本圖示」作為基礎,才有了後續包括動態、互動設計在內的多種設計應用。

團隊圍繞著3個主題設計了新符號:構思、設計和構建,這表明設計不是過程中的一個步驟,而是一個整體的流程,在產品開發的所有環節都「關乎設計」。這非常符合Figma的品牌信念之一,而該信念也體現了Figma的全新策略:「設計是每個人的事。」根據Damien Correll 的說法,這意味著——「設計不是一種技能或部門,而是一種製作方式。」

資料來源:FigmaFASTCOMPANYIt's Nice That

本文授權轉載自《Shopping Design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