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的海底電纜被切斷,該如何與世界保持連結?
大家或許還記得,不久前台灣外聯的兩條海底電纜在短短一週內接連遭到破壞,導致澎湖七美島數千居民一度陷入與外界失聯的困境。
電子支付系統停擺、醫院數據無法傳輸、在線服務全面中斷,生活在小島上的居民被迫返回以現金交易和紙筆記錄為主的生活方式。
這次意外事件不僅暴露了台灣基礎設施的脆弱,也提醒我們重新審視全球通訊網絡背後那根不可見的命脈,那就是連結全球資通訊的海底電纜。
台灣的海底電纜是重要數據樞紐?
台灣做為亞太地區的重要數據節點,其通訊網絡依賴著15條主要的海底電纜,這些纜線橫跨太平洋、印度洋,甚至連接歐洲,將台灣與世界的數據網絡緊密相連。
這些電纜的分布和管理是台灣融入全球網絡供應鏈的核心,並讓台灣在數位經濟和資通訊領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目前,台灣的海底電纜大部分由國際科技巨頭如Google、Meta(Facebook)以及區域電信公司如亞太電信參與建設與營運,而部分纜線則有政府或半政府機構(如中華電信)參與管理。
根據中華電信的數據,台灣的國際網絡流量大多經由這些海底電纜直通亞洲主要國家(如日本、新加坡)或美國西岸的數據中心。
這樣的布局不僅支持台灣的出口製造業和數據服務業,還為亞太地區其他國家提供了可靠的數據節點支持。
例如,位於台灣的亞太海纜系統(APG)以及台灣–美國海纜(TPE)等項目,直接連接了多個國際關鍵數據樞紐,使台灣成為亞太地區流量傳輸的重要樞紐。
然而,這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海底電纜系統的集中度,使得任何單一纜線的中斷都可能對台灣及全球供應鏈帶來毀滅性影響。
除了通訊中斷的風險,這些海底電纜也面臨著地緣政治的壓力。多條電纜途徑經過南海或台灣海峽,這些地區因主權爭議和軍事活動的升級而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
根據中華電信的說法,部分海纜已經需要定期進行維護或替換,以防止物理老化或人為破壞。而全球主要電纜系統如SEA-ME-WE(東南亞-中東-西歐)等也受到類似壓力,使海底電纜成為現代科技基礎設施中最容易被忽視卻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
這些挑戰也為台灣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技術層面,台灣必須提升海底電纜的韌性,例如引進雙備援系統、建設更分散的網絡節點以及加強國內數據中心的儲備能力。
同時,應對潛在的數據中斷風險,台灣也需考慮其他替代方案,例如低軌衛星的技術布局和部署,作為國際通訊的補充手段。
此外,台灣的國際合作也應擴展至通訊基礎設施的維護與保護領域,例如參與亞太區域電信聯盟或與盟邦共同建立應急通訊體系。
因此,台灣的海底電纜不僅是國內通訊的生命線,更是全球資通訊網絡中的關鍵支柱。一旦這些纜線遭到破壞,其影響將遠遠超出通訊中斷的範疇,波及全球供應鏈的穩定與安全。
針對海底電纜的「灰色地帶行動」,台灣怎應對?
台灣近期的海底電纜中斷事件頻傳,專家指出,這種事件背後也可能隱藏著「灰色地帶行動」,即針對對手國家的低成本干預策略。
歷史上,海底電纜的攻防行動並非新鮮事。例如,冷戰期間,美國曾秘密進行「長途電話竊聽計劃」,監控蘇聯的水下通訊。
如今,這種技術競爭更加激烈,尤其在太平洋地區。例如,中國透過「一帶一路」倡議推動的「PEACE」電纜(Pakistan and East Africa Connecting Europe),被視為其全球技術布局的一部分。
而美國則投資於跨太平洋電纜的建設,試圖鞏固自身的網絡控制權。對於這些大國而言,海底電纜的戰略價值不僅限於通訊,還涉及數據主權和經濟競爭。
台灣位於亞太通訊網絡的關鍵樞紐地帶,地理位置賦予了其在國際數據通道中的核心角色。然而,這也意味著一旦發生地緣政治緊張,台灣的海底電纜將成為潛在的攻擊目標。那麼,台灣如何降低這些風險,確保數據通訊的穩定性?
其中一個潛在的解方便是低軌衛星(LEO),隨著科技進步和應用場景的拓展,LEO技術已經成為彌補海底電纜不足的重要選項之一。
以2022年湯加火山爆發為例,當地唯一的海底電纜在自然災害中被摧毀,導致全國通訊癱瘓,數日內與外界失聯。SpaceX的Starlink迅速部署低軌衛星,短時間內恢復了該國的基本通訊需求,成為災害應對中的技術亮點。
這一案例不僅展現了低軌衛星在緊急情況下的靈活性和效能,也強調了其在增強基礎設施韌性方面的巨大潛力。
然而,低軌衛星並非完美無缺。首先,其運行壽命僅為5至7年,這意味著需要頻繁發射新衛星來維持運營。此外,儘管衛星建設和發射成本正在下降,但其運維成本仍然高於傳統海底電纜。
低軌衛星的地面接收站建設需要大量資金和專業技術支持,對於如太平洋島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而言,仍是一項挑戰。
台灣在這一領域的潛力不可忽視。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樞紐,台灣不僅在半導體製造上保持全球領先地位,還積極推動國家太空計劃。
台灣國家太空中心(NSPO,俗稱 TASA)自成立以來,致力於發展低成本的衛星技術和地面控制系統,推動本地技術在國際市場的應用與合作。例如,台灣近期推出的「福爾摩沙衛星八號」專案,便是針對氣候觀測和國土資源監測的重要項目,其技術成果也為通訊衛星的研發奠定了基礎。
此外,台灣的科技新創公司也在衛星技術領域展現出卓越的創新能力。摩爾太空科技(MoSpace)便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例子。該公司專注於低成本衛星解決方案,並積極與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國合作,探索基於低軌衛星的通訊覆蓋方案。
摩爾太空科技的創辦人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低軌衛星不僅是一項技術,更是一座橋樑,可以幫助偏遠地區實現經濟和數位平權。」這一理念與台灣國家太空計劃的目標相輔相成,共同推動科技賦能國際合作。
台積電(TSMC)作為全球晶圓代工領域的領導者,其在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角色同樣關鍵。該公司生產的高效能晶片被廣泛應用於包括 SpaceX 和 OneWeb 在內的主要衛星項目,為衛星通訊設備提供穩定而高效的運算能力。
例如,TSMC 的先進製程技術支持了衛星數據傳輸中的核心模組,確保了低延遲和高可靠性。這些技術不僅提升了台灣的國際科技形象,也為其與太平洋島國的合作提供了更強的支援基礎。
在這場技術變革中,台灣有機會成為全球通訊基礎設施革新的重要推動者。通過結合低軌衛星技術、海底電纜以及本地創新企業的實力,台灣可以為自身和國際夥伴提供更加安全、可靠和靈活的通訊解決方案。
同時,除了技術創新,政府的應對策略也至關重要。正如資深科技專家陳文生在其分析文章中所指出的,台灣應該推動「電纜多樣化」,減少對單一路線的依賴,並建構全方位的監控與應急系統。
例如,透過與日本、韓國等盟國合作,共同投資於新型電纜建設,並利用AI技術實現纜線的早期風險預警。
除了數據本身,海纜還能保障國家安全?
在數據驅動的21世紀,海底電纜不僅是技術基礎設施,更是全球經濟和戰略競爭的重要一環。對於台灣而言,這些纜線不僅代表了對外通訊的管道,也是國家安全和經濟穩定的保障。
然而,隨著低軌衛星技術的進步和國際合作的深化,我們也看到了塑造未來的更多可能性。
通過結合海底電纜與衛星技術的優勢,台灣不僅可以在全球數位經濟中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還能為盟友和邦交國提供穩定、高效的通訊解決方案。在這個高度互聯的時代,連接即是力量,穩定才是未來。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責任編輯:溫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