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跟工程師說話、大搞人格魅力崇拜⋯a16z創辦人為何認為「馬斯克管理法」才是AI時代生存之道?
只跟工程師說話、大搞人格魅力崇拜⋯a16z創辦人為何認為「馬斯克管理法」才是AI時代生存之道?

在科技資本界,幾乎沒有人比Marc Andreessen更具「時代預言家」的份量。這位Netscape共同創辦人、Andreessen Horowitz(a16z)的靈魂人物,最近在Stripe共同創辦人John Collison主持的Podcast節目《Cheeky Pint》中,提出了一個觀點: 創業家們應該要更崇拜馬斯克

為什麼他這麼說?

在長達兩小時的Podcast節目中,Andreessen表示:「AI、加密貨幣等顛覆性技術的浪潮衝擊下,傳統的管理手冊已經死了。」創業家們必須拋棄舊思維,轉而學習那個充滿爭議、難以捉摸,卻極度吸睛的「馬斯克管理法」(The Elon method)。

AI海嘯與加密浪潮,如何重塑創投的「技術崇拜」

這場關於未來領導力的辯論,源於矽谷核心正在發生的結構性轉變。隨著AI與加密貨幣等議題成為科技界的主旋律,創投的資金流向與評選標準也發生了深刻變化。

過去,一套體面的MBA管理架構或許能讓企業穩健成長,但在追求「從零到一」的硬核技術突破時代,投資人開始傾向於獎勵那些更具備技術掌握能力與個人特質的創辦人。a16z本身就是這股趨勢的推手之一。他們支持那些「使命驅動」(mission-driven)的創業家,特別是加密貨幣和AI領域的先驅,這些人往往能培養出強烈的公眾追隨者。

在AI、機器人技術與太空探索等高風險領域,傳統的「經理人」已經不夠用了,甚至在Andreessen看來,傳統管理模式依賴層級委派和中層管理人員這種結構在面對AI等快速變化的技術時,只會成為「贅肉」。

Andreessen的觀察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當技術本身就是核心壁壘時,公司需要的是一位系統架構師(system architect),而不僅僅是個商人。而且可能更重要的是,創業家必須成為「公司的最佳代言人」,因為在AI時代,注意力將會更分散,創業家必須想盡辦法成為鎂光燈焦點。

正如a16z投資合夥人Bryan Kim所言,他們在2025年6月領投爭議新創Cluely的種子輪募資時就說,「我們認為『氣勢』是現在AI創業的一種特別模式,Cluely做到了,而且還有能力將這些聲量轉換成付費用戶。」

為什麼「馬斯克管理法」才是AI時代生存之道?

那為什麼馬斯克的管理方法,符合Andreessen對於「系統架構師」的期待?

Andreessen認為,馬斯克的管理風格之所以成為新時代的藍圖,恰恰是因為它顛覆了美國企業界自上世紀中期以來,由傳奇人物Alfred P.Sloan(通用汽車前執行長)所奠定的系統性管理原則。

馬斯克的方法論特別適用於顛覆性技術領域,如AI和太空探索。其核心價值在於,它解決了「注意力經濟」(the attention economy)下的兩個關鍵問題:專注力與差異化。

馬斯克
Andreessen認為馬斯克在「注意力」與「差異化」上擁有與眾不同的能力。
圖/ Shutterstock

首先,是專注於瓶頸(Bottleneck Focus)。馬斯克的風格要求領導者親力親為,直接深入工程細節,解決關鍵問題,優先考慮快速解決問題而非層級委派。Andreessen指出,馬斯克會識別公司每週最大的挑戰,並全力以赴直到解決,這種戰術能為員工培養出「強烈的忠誠度」。

再來是戰略性的表現出極端風格。Andreessen表示,在任何市場中,創投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缺乏差異化。馬斯克兩極分化的公眾形象,成了他最寶貴的戰略資產,「他百分之百總是擁有差異化。」Andreessen犀利地指出,這使得他的公司(無論是特斯拉、SpaceX還是X)在媒體與公眾注意力中始終居於核心。

然而,這種模式也帶來了極高風險。自2024年大選後,馬斯克的政治牽連(如他事實上領導「白宮DOGE辦公室」)在全球引發了抗議活動,示威者甚至鎖定特斯拉展廳為目標,這也讓公司股價隨他的個人行為起伏。儘管如此,Andreessen堅稱,那些因為個人好惡而拒絕學習馬斯克營運天才的CEO,將會錯失定義未來的方向。

「馬斯克管理法」五大鐵律:只與工程師對話

Marc Andreessen不只是口頭支持,更將馬斯克的行為提煉為一套非官方的行動手冊:

1.執行長即工程總指揮官(Engineer Only)

這是對傳統公司結構的徹底顛覆。Andreessen明確表示:「第一,只重視工程師。」在技術公司中,真正重要的是那些了解公司技術內容的人。領導者必須跳過所有的層級。Andreessen警告:「你永遠、永遠、永遠不要與中層管理人員交談。」

2.技術細節的極致掌握(Hold the Entirety)

這種激進的溝通模式,要求CEO必須具備極高的技術素養。Andreessen承認,他的共同創辦人Ben Horowitz曾形容這要求CEO能夠「在腦中同時掌握所有工程主題的整體」,也就說等於一個「兩腳行走的即時數據中心」。雖然這聽起來像是在挑戰人類極限,但Andreessen相信具備這種能力的人比想像的要多。

3.創建人格魅力崇拜(Cult of Personality)

馬斯克將自己的身份與公司融合,打造一個包羅萬象的「人格魅力崇拜」。其戰略意圖非常清晰:用創辦人的魅力取代傳統的行銷與投資人關係(IR)支出。Andreessen引用馬斯克的做法:「我們不會花任何錢在行銷上。我們要做的是一場前所未有的表演。公司、股票、書籍、產品和工作,都是這個人格魅力崇拜的體現。」

4.積極的法律威懾戰略(Legal Deterrence)

馬斯克採取積極的法律姿態作為一種威懾戰略。Andreessen將其描述為一種宣戰姿態:「任何與我們作對的人,我們都會恐嚇,我們將宣戰。」即使不一定每次都贏得官司,這種姿態的目標是建立「大規模威懾」(massive deterrence),讓競爭對手和監管機構不敢輕舉妄動。

5.拋棄傳統管理手冊

Andreessen的結論是,馬斯克的管理法徹底拋棄了Sloan式的舊管理框架。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創辦人被期望不僅是領導者,更是公司的化身。無論市場對馬斯克的評價是「願景家」還是「警世寓言」,對Andreessen來說,他的成功證明了這套劇本對於主導下一波技術浪潮至關重要。

不過,無論多麽有「聲量」,創業家最核心的工作還是實際做出產品、解決問題、改變世界,否則光是用說的,那可能只是在加速AI泡沫的生成,又或者是讓世人們見證下一個Theranos的誕生而已。

本文授權轉載自《Meet創業小聚》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