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通路霸主贏在本土化
IT通路霸主贏在本土化
2007.04.15 |

上海虹橋機場附近的臨空經濟園區,是未來上海的交通樞鈕重鎮,地鐵、機場、高速公路,以及未來的京滬高速鐵路、滬杭磁懸浮高速鐵路都將在此經過,因此該區已成為物流與通路業者寸土必爭的兵家之地。目前這當中最為雄偉的建物,就是聯強國際的中國營運總部以及上海運籌中心。而斜對面不到五十公尺的地方,則是中國IT代理商第一大業者神州數碼,中國兩大IT產品全國總代理就這樣隔著一條馬路遙望相對。

一九九七年,聯強國際以購併港資IT通路的方式,正式進入中國IT產品代理市場,當時這家IT通路在中國資訊產品代理通路已有十四年的經驗,自此聯強可說是擁有一個足以與中國第一大IT通路代理商神州數碼平起平坐的機會。

營收大幅成長至五百億元
十年來,聯強國際由一位外來和尚,卻能在大中國市場︵包含港澳地區︶一路從年營收新台幣九十億元的規模,大幅成長至將近五百億元,緊緊咬住龍頭神州數碼,靠的就是專業管理與全面在地化策略。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靠著土親人親的優勢,本地業者的確占有很大的便宜,」聯強國際集團中國大陸區總經理王順生舉神州數碼為例,該公司具有本土與第一大品牌的雙重優勢,外來廠商如果要挑選代理業者,一定會先想到它,「如果我們不去扭轉這種局勢與觀念,那我們永遠也沒有機會超越他們。」

因此聯強國際在地化非常徹底,「各地分公司總經理幾乎全由本土員工擔任。」王順生說。

「因為現代化通路業是一門『人與管理』的行業,這當中的關鍵都在人的身上。所以在公司內,我絕對不提『台幹』二字,甚至連『台籍員工』四個字都很少說,」王順生認為,唯有如此才能在公司內部形成不分彼此的企業文化,大家才有團結打拚的意願與動力。

如今,從一九九七年布局中國迄今已近十年,二○○六年中國地區營收正式超越台灣,成為聯強國際年度營收最高的區域,「台灣企業都有個宿命,就是市場太小,生意就算做得再好,成長還是很有限,唯一的方法就是走出去,」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先前接受《數位時代雙週》專訪時所說的出走策略,如今證實是明智的抉擇。

不過成功的過程卻是辛苦的。首先,在台灣聯強已經發展出銷售、通路與維修三合一的獨特經營模式,但是在中國,聯強國際的服務體系現在卻還無法像台灣一樣完整。

「距離會產生質變,」王順生表示,在台灣,完善的服務體系可以將聯強國際的利潤效益極大化,創造代理商高附加價值,但中國市場卻是投入十分力,有可能只回收一分,原因就是中國幅員太大,服務門檻非常高。「在中國市場,不能小打小鬧地弄,要做就要大張旗鼓,才會有效果,不過成本將十分可觀。」王順生說。

再者,中國市場太重要了,重要到各廠商都將中國市場獨立出來,而且可以特別支持,「沒辦法,中國市場對各廠商而言都輸不起,」王順生透露。

此外,也因為所有廠家都重視中國市場,因此「廠家對通路的參與經營都非常深入,我們等於是在跟廠家共同競賽,」王順生就舉一家國際電腦大廠為例,其在各地經銷人員可能就與聯強國際的人數相當,「這種通路生態的形成,不僅造成代理商的壓力,而且規則是廠家所設定好的,也就代表我們能發揮的地方受到一定限制,能產生附加價值的地方就不多了。」不過,王順生對於這種通路生態的變化,不僅要跟代理商競爭,連同廠商也成為另一種通路競爭的現象並不擔心。

渠路下沈為未來布局重心
「因為我們內部目前正進行『渠道下沈』計畫,就是廠家走到哪一級城市,我們就要比他們更深耕才行,」王順生認為,做全國總代理的,就像在建高速公路,要不斷把到各地的通路給打開,不能停止。

目前廠商在中國大陸評估代理商的能力,是以其能下到多少城市來衡量,而聯強直接發貨的城市雖然超過三百個,並深入至二、三級城市,「但還是不夠,要不斷深耕、下沈才行,」王順生說:「我們要設下一個競爭門檻,讓對手沒有機會靠近。」

「因為代理產品可能會變動,但通路一旦建立起來,就是我們自己的資產,下得愈沈,製造的門檻就會愈高,」王順生說,唯有如此,聯強國際才有機會在中國超越對手,成為亞洲與中國第一的IT通路雙冠王。 

聯強國際在中國發展大事記 

1983年 聯強國際中國區總部前身「雷射電腦」在香港成立
1990年 聯強國際在北京成立首家服務據點
1997年 聯強國際購併雷射電腦,但仍延用雷射電腦名稱
2005年 雷射電腦正式改名為聯強國際(香港)有限公司
2005年 聯強國際上海運籌中心及中國區營運總部啟用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