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城市太擠、通勤太久、車站離家太遠,讓無人車幫你解決這些問題吧!

眼看完全自動駕駛車再過3年就能量產、到2030年可普及,社會上對無人車是否安全的討論也越來越多:我們是否真的放心把駕駛的責任完全交給一台機器?

很多人會好奇,無人車真的比人類駕駛還要安全嗎?或甚至馬路上遍布無人車是一件很瘋狂的事?事實上,在100多年前就已有類似場景。

時間回到1890年代,馬車是當時主要的交通工具,而汽車的出現,讓交通工具變成完全靠人類控制方向和避免碰撞,引起當時社會一陣恐慌。當時,社會普遍認為少了馬協助,人類會需要投入更多注意力、隨時注意行駛路線,而這樣是危險的。

carriage_shutterstock_529889089.jpg
圖/ shutterstock

如同過去我們不放心將駕駛工作交給人類,眼看完全自動駕駛車再過3年就能量產、到2030年可普及,社會上對無人車是否安全的討論也越來越多:我們是否真的放心把駕駛的責任完全交給一台機器?社會接受度,始終是科技進步過程中必然要面對的問題。

94%的交通事故原因都跟駕駛有關

「無人車將是我們第一個相信的機器人。」Gartner前分析師Thilo Koslowski說。「這是第一個我們用來處理日常事務的機器人。失去控制權以及信任感,是讓許多人還不敢採用自駕車的原因。眨眼間,我們要將消費者已經做了一世紀的任務,交給一台機器人。」

不少城市已經將無人車納入交通和建設規劃中,美國交通部甚至這麼說:「無人車將帶來交通安全的下一個革命」。如果用演算法取代人類駕駛,2015年4萬起交通事故引起的死亡很有可能就能避免,不僅如此,也能增加老人、兒童等無法開車的人更多種交通方式可選擇。

自駕車減少車禍、提升道路安全的看法,可以從數據驗證。

根據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IIHS)統計,2014年美國共有3萬起死亡車禍,其中有超過一半都和酒駕有關。而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調查2005年到2007年間的車禍事故原因也發現,高達94%都和駕駛有關,交通工具和環境因素則只各佔2%。其中,和駕駛相關的事故原因,高達41%都是由分心引起的,例如在開車時傳訊息。這些人為引起的交通事故,都是自動駕駛可避免的。

「讓一個人去駕駛兩噸重的死亡機器,真的太危險了。」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曾說。

當機器取代人類駕駛後,除了提升道路安全,還會帶來怎樣的變革?

補足大眾交通的最後一哩

大眾交通系統使我們能用相對較低的價格就能在城市間移動,也能藉由集結移動行為而節省能源。

不過,大眾交通的乘坐體驗可能是不舒服的,還會面臨「最後一哩」的問題,例如,有人家可能離火車站或公車站很遠。雖然可以用汽車代步,通勤時會更舒適和保有隱私,但成本高、且停車需要佔掉很多公共空間,並不是很完美的解決方式。

有了無人車,不論是自動駕駛的個人轎車或共享汽車,若能像捷運等大眾交通運輸系統般在市中心施行,或許便能解決上述問題。

autonomous_car_shutterstock_530859589.jpg
圖/ shutterstock

移動性商務和數位媒體營收將受惠

自駕車一旦普及,受到影響的絕非只有交通產業。麥肯錫報告指出,2030年後自駕車成為主要交通方式後,帶來的影響除了減少車禍,還能有效節省時間、釋出都市空地、和加速消費性機器人的開發。

car_entertainment_shutterstock_531845581.jpg
圖/ shutterstock

根據麥肯錫估計,自駕車平均每天可以替每人省下50分鐘,而這段原需開車的通勤時間便能重新拿來利用,例如工作、放鬆或是娛樂。其中,車輛將作為家庭的延伸,可連線到手機或智慧家電,可以提供消費者無縫連接的體驗,發展出更多商機。麥肯錫估計,光是每人在車內透過行動網路的娛樂行為,每年可替全球數位媒體額外帶來1,700億美元營收。

此外,有了自駕車開頭後,麥肯錫估計可加速消費性應用機器人的開發,因為兩者技術有很多重疊處,包含遠距感測、精準定位、圖像辨識和先進人工智慧。此外,機器人和自駕車也可以共享基礎設備,例如充電站、服務中心以及機器對機器的通訊網路。

道德和資安問題仍難解

不過一項新技術勢必如雙面刃。雖然機器不像人一樣會累或分心,這些特性讓它們駕駛比人類來得更安全,但少了人類的情感面,當遇到衝突情況時,它們能否做出符合人類道德的決策?麻省理工學院就曾推出測驗,讓人選擇在不同情境下,煞車失靈的自動駕駛車應該撞上哪一側,例如小孩或是老人?優先保護駕駛,還是以人數決定優先保護順序?這項測驗目的是為了協助反映出自駕車在系統設定上面臨的困難,希望當自動駕駛車面臨生死攸關的兩難抉擇時,能做出更具有人性的選擇。

MIT Moral Machine
麻省理工學院Media Lab發布線上測驗「Moral Machine」,讓人選擇在不同情境下,煞車失靈的自動駕駛車應該撞上哪一側。你會選擇撞上一群小孩(左),還是撞上一群老人(右)?
圖/ MIT Moral Machine

另外一個棘手的問題是,由無人車引起的事故誰負責?擁有者還是車商?當設備擁有者不再操控機器,那它還需要為此負責嗎?「這會是個人保險的問題。」特斯拉發言人說。「如果是我們設計上的錯誤,我們絕對負起責任。但我想大家應該把自動駕駛車看成建築裡的電梯。奧的斯(Otis)有對世界上每座電梯都負起責任嗎?它們並沒有。」不過另一方面,Volvo的說法則不同,其2015年曾表示,他們會對旗下車款在自動駕駛模式下的行為負起全責。目前看來,無人車意外該向誰究責尚無共識。

而任何連得上網路的裝置,都有資安疑慮。

無人車彼此連線搭載的車聯網,其中的數據要能共享,例如即時分享路況,避開塞車路段,才能讓汽車不僅是「自主」,而變得「智慧」。不過,數位連線自動化也可能帶來危險,使連網裝置暴露在駭客攻擊的危險下。在2015年時,克萊斯勒(Fiat Chrysler)就曾召回150萬台汽車,因為這些汽車受到駭客無線攻擊,讓第三方團體可以控制儀表板、方向、變速器和煞車。

未來都市:車變少、公共空間變大、整合連網服務

不過比起產業面,大家或許更關心你我生活的環境周圍,會發生什麼改變。

無人車普及後,再配合共享經濟,擁有一台車將變得不是那麼必要。《Wired》報導指出,無人車可減少高速公路上80%的車,而車輛變少,意味著交通堵塞減緩、通勤時間變短、帶來較少的環境衝擊。

伴隨車輛變少而來的影響是,市區原本是停車場或馬路的面積將縮減,可能將重新規劃成其他空間。麥肯錫指出,自駕車停車位不須保留開門的空間,約可較現有停車位小15%的空間。

parking_shutterstock_531467818.jpg
圖/ shutterstock

再更久以後,由於無人車彼此可以透過無線傳送數據、了解路況,或許分隔馬路和人行道的壁壘、紅綠燈、交通號誌等都市的組成元素,都將消失。《Wired》指出,城市會愈來越數據密集、且以人類為中心,將最先從人口密集的城市開始改變。

green_city_shutterstock_527724742.jpg
圖/ shutterstock

美國交通部部長Anthony Foxx說,無人車對發展智慧城市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一旦無人車發展完善,將替社會帶來漣漪效應。例如,曾贏得美國智慧城市競賽的俄亥俄州哥倫布市,正在開發一款整合交通和預約門診的app,當病人前往診所的路上遇到塞車、可能遲到時,app會協助重新預約門診時間,並重新規劃交通方式和路徑。由此可見,以問題解決為導向整合各種領域的科技,將打造出更智慧便捷的社會。

無人車,不單只是交通工具的革新,更由下而上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最終重塑社會地景。或許真如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說的:「在未來,人類開車將是違法行為!」這些無人車接管道路的場景,已經離我們不遠。

關鍵字: #自動駕駛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