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特斯拉和Google,誰更靠近「完全自動駕駛」?

在無人車競賽中,跑得最前面的莫過於在2009年就開始上路測試的Google,以及將自動輔助駕駛系統(Autopilot)商業化量產的特斯拉。不過,兩邊採取的發展策略卻是截然不同,誰會是最後贏家?
2016.12.09 | Google

在無人車競賽中,跑得最前面的莫過於在2009年就開始上路測試的Google,以及將自動輔助駕駛系統(Autopilot)商業化量產的特斯拉。不過,雙方採取的無人車發展策略卻是截然不同,堅持一次到位推出全自動駕駛的Google,以及希望從半自動駕駛逐步改善的特斯拉,誰會是最後的贏家?

在多地測試的Google

自2009年起,Google在舊金山灣區高速公路上路測試,並在2015年開始陸續於總部山景城、鳳凰城、奧斯丁、克蘭特、華盛頓等4座城市實測。截至今年10月,Google在全美有超過50輛無人車,其全自動駕駛的測試數據,以每周增加2.5萬英里的速度、累積超過220萬英里,相當於人類300年的駕駛經驗。而且Google強調,其中有90%的測試都在市區道路進行。

由於Google並非做汽車硬體起家,其自駕車改裝自Lexus RX4 SUV,不過到2014年,Google發布了無人車原型,以「完全」自動駕駛為目標,拿掉人類駕駛才需要的方向盤、煞車和油門踏板,並將測試最高限速訂在25英里(約時速40公里),計畫未來還要做100到200種不同版本的無人車原型。

不過,儘管目前美國加州、佛羅里達、密西根、內華達等9州皆已開放無人車上路測試,大多數地區仍限定測試時需搭配一名真人「安全駕駛」,以在緊急狀況時隨時接手。去年12月,加州政府發布自駕車法規草案,明文規定車輛必須配備方向盤和踏板,車內也須有一名持有駕照的駕駛人。對此,Google認為這無非阻礙了無人車的發展潛力,例如,未來無人車希望也可讓盲人搭乘,表示對此感到「極度失望」。而今年9月,加州終於修改無人車法案,允許自駕車在「無人監控」的狀態下於特定區域的公共道路上測試,鬆綁過去測試的嚴苛條件。

Dolgov指出,在測試頭兩年,Google已經解決90%自駕車會遇到的問題。不過剩下10%才是挑戰,例如,教無人車辨識物體、了解騎士的手勢意義、認出消防車、警車等並做出反應,完成這10%的最後一哩路,無人車才能稱得上是更安全。

Google Self-Driving Car
Google自2009年,已累積200萬英里無人車駕駛測試。

為了讓無人車經歷更多極端情境,使軟體面對突發狀況時能即時反應,Google除了在舊金山總部附近開啟第一起測試,2016年後也陸續選擇氣候潮濕的華盛頓州柯克蘭市,以及沙漠氣候的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測試,希望讓感應器和汽車學習如何處理極端溫度和空氣中的灰塵。

堅持全自動駕駛的Google

值得一提的是,Google從一開始就希望推出的是完全自動駕駛,而非如其他車商逐步加入輔助駕駛技術。他們觀察駕駛行為後發現,雖然先進輔助駕駛系統能幫助駕駛避免意外發生,然而科技輔助越好,駕駛也會過於依賴尚未成熟的科技,而變得越不可靠。「若只讓機器變得更聰明,可能會讓駕駛變得更危險」。

因此,Google選擇另一種作法,推出無方向盤和踏板的無人車,要讓人類完全無需插手駕駛。

在本質上,自動駕駛和駕駛輔助系統的運作也有所不同。Google無人車專案前負責人Chris Urmson舉例,若看到一個人站在路邊,自動輔助駕駛系統不會有任何反應,因為無預期的剎車是無法被接受的,但完全自動駕駛系統,會鎖定這個人,讓車輛減速並觀察後續行為。Google堅持推出全自動駕駛車,也是為什麼明明技術領先,卻遲遲未推出商用的原因。

特斯拉的車海戰術帶來數據優勢

不過,這樣的堅持是好是壞,沒人說得準。在Google開始投入無人車開發後的7年,競爭對手Uber和特斯拉都已經將自駕車開放給用戶,但Google無人車距離商用化卻還有一段距離。

特斯拉在10月公布,特斯拉車輛行駛距離已超過30億英里,而搭載第一代自動輔助駕駛系統Autopilot的車輛數據已收集超過13億英里,其中Autopilot開啟狀態約為3億英里。相較於5月,搭載Autopilot的車輛行駛距離僅有7.8億英里,開啟Autopilot的數據則為1.3億英里,只用不到半年數據便增加一倍。特斯拉搶先推出帶有自動駕駛軟體的量產車,加快數據收集速度,短時間便追上Google的測試距離。

點圖可放大
圖/ 翁羽汝/製圖

不過就如Google現任無人車專案負責人Dmitri Dolgov強調,大部分Google都是在市區街道,相較於高速公路的測試環境更豐富。

按照美國家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將自駕車分為5等級,特斯拉的Autopilot大約在第2至3級,其只適用於有中央分隔線的高速公路或低速行駛狀態下,可讓車輛維持在路中央、安全轉換車道,以及按照交通狀況調整速度。相較下,Google則希望將其自駕車發展到不需人類操作的最高等級完全自動駕駛。

「這就像彈鋼琴一樣,你可以一整天彈音階,或是可以表演大黃蜂。它們是相同的音符和技巧、相同的動作,但你將這些結合在一起的方式差很多,而其中一種的經驗較另一種有趣多了。」Dmitri Dolgov說。

策略上的不同也影響到兩間公司對自駕車的硬體配置。

Google主要依賴的是可360度偵測的光達(Lidar),不過另一方面,由於光達並不便宜,光一個就要價約8萬美元,目前想量產配備光達的自駕車還有一定難度。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在10月時曾表示,鏡頭和雷達互相搭配,就能達到全自動駕駛,而用到光達是「有點太誇張了」。「我不認為你需要光達。我想只靠被動光學設備,或許再加上一個先進的雷達,就可以做到所有事。」馬斯克說,「我對光達沒有特別熱衷,我不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有意義。」

從測試豐富度來看,裝載特斯拉自動輔助駕駛的汽車,截至今年4月已超過7萬輛,與此同時,Google的改裝自駕車Lexus RX450h SUVs和無人車原型,兩者總數不到60台。而在測試地點,Google目前僅在四個城市測試,而替特斯拉收集數據的自動駕駛車隊則是遍布全球。

自動駕駛也會出車禍

Google無人車過去測試的7年間,雖然發生過共17起擦撞意外,但肇事責任都不在Google。不過,這項完美紀錄在2016年2月被打破,Google無人車發生第一起因自己失誤造成的車禍。當時,Google無人車為了繞過前方障礙物而試圖變換車道,儘管偵測到後方有台公車,卻誤判情勢,以為公車會減速,導致被公車撞上。所幸,當時雙方時速都很慢,並無人受傷。

同年9月,Google無人車發生自測試以來最嚴重的車禍,當時,Google無人車被一輛在十字路口闖紅燈的汽車攔腰撞上,造成無人車嚴重損壞、對方駕駛也送醫,不過肇事責任並非屬於Google。

今年5月,特斯拉更發生首起自動駕駛死亡車禍。一輛特斯拉Model S以自駕模式行駛在美國佛州高速公路,撞上一台在前方左轉的白色貨車而導致駕駛死亡。特斯拉在聲明稿指出,當時陽光過於刺眼,讓自駕系統和司機沒有偵測到貨車。

這起死亡車禍再度引起外界對自駕車的安全疑慮,不過馬斯克認為自駕車若使用得當,其安全性已遠高於人類駕駛。他將自駕車和人類駕駛的死亡事故率比較,在特斯拉自駕系統行駛超過1億3,000萬英里後,這是第一起死亡車禍,和其他死亡車禍數據相比,美國平均每行駛9,400萬英里就有一起死亡車禍,全球則為6,000萬英里。「如果單單因為害怕媒體有不好的報導,或因為某些法律責任的商業算計就延遲推出自駕車,在道德上應受到譴責。」馬斯克說。

特斯拉自駕系統行駛超過1億3,000萬英里後發生第一起死亡車禍。相較下,美國平均每行駛9,400萬英里就有一起死亡車禍,全球則為6,000萬英里。

在這起車禍後,全球最大的高階駕駛輔助系統(ADAS)供應商、同時也是提供特斯拉Autopilot技術支援的Mobileye,宣布將停止和特斯拉合作,傳說是兩者對於該系統的理解不一。Mobileye在官網上明確表示其提供的是輔助駕駛系統,不過特斯拉的「自動輔助駕駛」卻被媒體和粉絲過度吹捧成「全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

不過,在那之後,特斯拉於9月宣布全面升級其自動輔助駕駛系統。新版的Autopilot 8,最大的改變在於其引用全新的視覺處理工具,運用機器學習檢測出路上的路線、車輛、路燈、行人、道路環境等。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
不要讓「完美」成為「更好」的敵人。

除了軟體,特斯拉在10月時宣布,目前特斯拉出場的所有車款,都已具備完全自動駕駛所需的硬體,包含8個攝影鏡頭、12個聲納和雷達,車載電腦的計算能力更比上一代快上40倍。這套軟體、或者說是自駕車的頭腦,將以無線傳輸的方式更新特斯拉所有車款的作業系統。

馬斯克認為,推出這種逐漸改善的自動駕駛系統並非魯莽之舉,而企圖阻止、讓進步慢下來,此舉和殺人沒兩樣,「不要讓『完美』成為『更好』的敵人。」馬斯克曾如此說道。

特斯拉於11月釋出的自動駕駛測試影片

從未來發展策略來說,除了無人車,Google的事業遍及行動裝置作業系統到虛擬實境裝置。這表示,Google並不急著推出自動駕駛車,且Google過去也曾表示,它傾向和汽車商一起打造無人車,而不打算自己親自製造汽車。有消息指出,Google的目標是讓自家自駕軟體普及,複製現在Android作業系統的成功模型。

另一方面,特斯拉則是汽車產業中重要和主要的創新者,以銷售汽車為主要營收,較Google承受更多要從自駕車獲利的壓力。在2016年第三季,特斯拉也轉虧為盈,不論是產量、交車輛和營收都創歷史新高,打破過去連續13個月虧損的局面。

不論是特斯拉或Google,兩者都希望透過自駕車提升安全,減少車禍和死亡,只是採取的路徑不同。特斯拉預計在明年底,自家自動駕駛車就可以從洛杉磯開到紐約廣場,橫跨美國,而Google則是希望在2020年推出商用無人車。誰才能勝出?只能靠時間證明了。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