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製造業轉型再創獲利傳奇
台商製造業轉型再創獲利傳奇
2006.10.15 |

人民幣升值對台商到底有沒有影響?影響有多大?關鍵在於原材料採購的方式和管道。

對許多以進料加工或來料加工為核心業務的台資代工廠商來說,進口原材料是最大的成本支出,人民幣升值反而使他們的原材料成本相對下降,抵銷了中國境內原材料成本的上漲。

身兼昆山台商協會副會長的錸德集團中國總經理張永南接受採訪時表示,錸德的中國廠房主要生產光碟片,九○%外銷,一半原物料來自海外如日本、美國及德國等,以美元計價,而以人民幣支付的成本在總成本中只占很小比例,因此人民幣升值對錸德影響不大。

「一頭在外」出口業者影響最鉅
但是相對於那些在中國採購原物料,加工製造成商品後,再銷往歐美的「一頭在外」業者來說,看待人民幣升值可就沒那麼輕鬆了。

「影響肯定有,」從事出口貿易十一年的深圳希達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戴湘農表示,美元和人民幣的中間價原本是八.二七,「去年七月二十一日升值當天,我當場就損失了應收帳款的百分之三點多,現在跌破七.九,損失更大了。」

特別是對於紡織、陶瓷、玩具、工藝品這些長期依靠「拚價格」占領市場的出口產品,原本賺的就是微利。很多人只看到二○○五年中國紡織品出口一千一百五十億美元,順差超過九百億美元。然而這個亮麗數字的背後是兩百億件服裝和大量紡織品原料,在國際市場上,每件產自中國的紡織品,平均售價還不到四美元。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升值幅度只有二%,也足以把僅有的利潤吃掉一大半。

「誰漲價,誰先死」廠商觀望
雖然人民幣升值的議題早已經被搬上檯面,許多金融分析師也一再呼籲企業要及早準備,包括對未來出口收匯的不同期限和幣種做好計畫、測算滿足出口成本預算的目標匯率水平,進而做好匯率套保的綜合計畫等方式,減少匯率損失。然而在中國嚴格的金融管控制度之下,有能力提早規劃的企業少之又少。

因此,大多數台商的因應之道,還是「兩手」策略。

首先是自我消化,自行吸收匯率損失,同時也要求產業鏈上流的供應商一起消化。如果消化不了,就只能漲價。

雖然生產者的心理都期待著漲價,但是價格也是一把雙面刃,如果弄不好,不但得罪客戶,也會傷了自己。以陶瓷行業為例,為了減低原料漲價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今年初中國幾個領頭的陶瓷企業,曾協商共同將出口價格上漲二○%左右。說歸說,在剛結束的第九十九屆廣交會上,只有少數有品牌、產品新穎的企業價格能夠上漲五%到一○%。

戴湘農表示,市場競爭太激烈了,不可能把人民幣升值的幅度同比反映在價格增長上,如果匯率增長三%,價格可能只能增加一%或二%;如果為此把客戶得罪,可能更划不來。因此同業間普遍流行一種說法:「誰先漲,誰先死」,雖然無奈,卻也是現實。

應以積極心態面對市場機制
俗話說「危機也是轉機」,當企業被逼得走投無路的時候,除了一部份人選擇出走或倒閉,多數的企業主還是願意用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的方向。戴湘農表示,人民幣升值對低利潤的出口企業來說雖然痛苦,卻也是必然趨勢,不必如臨大敵。

他認為,台灣中小企業的代工模式,以及一向由家族掌控或管理的「作坊式」經營型態,都是競爭的障礙,「今天與過去相比,中國的政策力量會愈來愈淡,最終還是會回歸到市場機制,正好利用這股外來力量,調整自己的經營模式。」

因此戴湘農一方面對產品進行結構調整,增加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改變依賴低價格在低端市場競爭的局面,一方面在加工基礎上,提供客戶技術支援、品牌推廣、以及供應鏈管理上的各種服務,希望能成功轉型為服務製造業。

長期以來,中國引以為傲的「出口創匯」神話,即將隨著人民幣升值成為過去式,在新的浪頭上,像戴湘農這樣具有拚搏精神的下一代製造出口業者,能不能再創另一個中國「出口創利」的神話?這個答案需要時間來證明。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在台灣,投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研究市場,而是跑流程。投資人首先要開立證券戶,過程中還得額外申辦一個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如果同時往來多家券商或涉獵不同金融商品,手上的交割戶就會越開越多,久而久之,資金與投資收益被分散在不同帳戶,不只增加管理難度,一旦忙碌忘了轉帳、交割戶餘額不足,還可能面臨違約交割的風險。

這套交割制度雖然保障了交易安全,卻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進場門檻比想像中更繁複,投資體驗因此大打折扣。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蘇威嘉表示:「永豐金證券很早就觀察到這個市場痛點,在『分戶帳』服務上路後,我們看到一個能夠改善流程痛點、讓投資管理更有效率的機會。」

為此,永豐金證券推出「資金管理帳戶」,以「投資錢包」的概念重新整合投資人的金流,讓投資人透過單一帳戶即可掌握各項投資的資金流入與收益,不必在多個交割戶之間切換,讓投資管理變得更直覺、更便利,也讓投資績效更容易被看見。

創新1》開證券戶不必再加開銀行戶

蘇威嘉進一步說明,資金管理帳戶為傳統證券交易流程帶來三個創新,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投資人能夠直接使用自己原有的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

目前永豐金證券已串接25家銀行,投資人可以從中選擇慣用帳戶進行綁定,而且整個綁定流程都能透過手機App完成。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開立證券戶後就能直接開始投資,不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申辦交割戶;至於已在永豐金證券交易的客戶,也能改用自己最熟悉、最常使用,甚至具有特殊意義的銀行帳戶進行交割,讓投資相關的金流能在同一帳戶中運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2》自動授權扣款、降低違約交割風險

在資金管理帳戶的基礎上,永豐金進一步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以eDDA電子直接扣款授權機制為核心,提供自動授權扣款與入金申請兩大功能,打造證券交易流程的第二項重要創新,不僅省去投資人在不同App間切換的麻煩,也能避免因為忘記轉帳或餘額不足所導致的違約交割風險。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表示,只要完成自動授權扣款設定,日後投資人在進行台股現貨交易時,系統會自動確認資金管理帳戶的餘額、是否足以支付「台股T+2日交割款」,若餘額不足,系統會自動從事先約定的銀行帳戶將差額轉入資金管理帳戶(投資人須確保約定銀行帳戶內有足夠資金),以確保交割順利完成。

永豐金證券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
圖/ 數位時代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交割前一天的帳戶餘額明明足夠,但隔天一早若剛好遇上信用卡、水電費等費用自動扣款,恐會造成交割款不足」高政雍認為,對投資人來說,若因帳戶上的小疏忽而傷及自身信用紀錄,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永豐金證券希望藉著資金管理帳戶,協助投資人從根本來避免這類痛點。

至於「入金申請」,凡完成自動授權代扣設定,爾後投資人只要打開永豐金證券大戶投 App的資金管理帳戶專區,就能直接點擊「入金申請按鈕」,把資金從綁定的銀行帳戶匯入資金管理帳戶,免額外再透過網銀App進行轉帳程序,且單筆匯入與匯出的上限皆為 5,000 萬元,不僅轉帳更方便,目前更不收取匯款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可以為投資人省下一筆不小的支出。

(備註:資金管理帳戶推廣期間,申請出金及授權扣款入金之銀行間通匯費用由永豐金證券負擔,惟永豐金證券日後保有優惠方案調整之權利。)

創新3》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資金管理更Easy

資金管理帳戶所帶來的第三項重要創新,是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無論投資人是買賣台股、美股、港股,採取定期定額或定股方式布局美股與台股,甚至進行台股的融資融券、申購競拍、有價證券借貸等交易,都能以資金管理帳戶完成交割;唯海外股票目前僅支援新台幣交付,未來則將視市場需求持續擴充。

過去,台股和複委託交易往往得綁定不同銀行帳戶,導致投資人必須在不同帳戶間反覆調度資金,不僅繁瑣,也容易在忙碌時漏轉、轉錯,增加管理難度。如今,只要透過一個帳戶即可支付所有交易往來,真正從源頭簡化了跨市場投資的資金管理流程。

化身投資錢包,重塑投資人的金流管理方式

蘇威嘉強調,永豐金推出資金管理帳戶服務,不僅是為了優化證券交易流程、提升投資人的操作體驗,更希望重新定義投資人在數位時代的投資管理方式,讓這個帳戶真正化身為「投資錢包」,一來協助民眾將投資資金從日常收支中獨立出來,二來完整記錄投資金流的變化軌跡,使投資績效、資產變動一目了然,還能逐步養成更有紀律、更有效率的投資習慣。

舉例來說,使用資金管理帳戶的投資人,可以再進一步於永豐金證券的豐存股平台,使用股利再投入功能。爾後當股利發放至資金管理帳戶時,只要沒有出金申請,即可將配發股利留在資金管理帳戶中,讓系統協助執行定期定額策略的同時,還能將配發的股利自動再投入市場,確保每一筆投資績效都有望創造複利,成為累積資產增值的一部分,避免發生股利回到日常使用的銀行帳戶後「不小心花掉」的狀況。

(備註:股利再投入功能及適用範圍,依豐存股平台公告為主)

目前,資金管理帳戶上線雖然只有一個月時間,但使用率已突破 20%,顯示投資人對更直覺、整合式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明顯需求。蘇威嘉表示,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並擴大應用場景,讓投資人能以單一帳戶完成資金集中、靈活調度與多市場交易,全面提升理財效率與使用體驗。

為鼓勵更多用戶體驗資金管理帳戶,永豐金證券也設計了「過關打怪」式的互動行銷活動,只要在活動期間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限量900 元的股票禮品卡,還能參加iPhone17 Pro Max等好禮抽獎。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改變過去繁瑣的資金管理模式,現在正是申請資金管理帳戶的好時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