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a對決Master Card
Visa對決Master Card
2006.04.01 |

台灣民眾的消費潛力,在過去十年創造了多項﹁經濟奇蹟﹂,尤其是信用卡市場,不論在發卡量與簽帳金額上,幾乎年年都以兩位數的成長率向上竄升。在兩大國際發卡組織——威士卡︵Visa︶與萬事達卡︵Master Card︶的眼中,台灣是亞太地區業務推廣的指標市場。

去年九月份金管會公布的信用卡流通卡數,創下四千五百七十九萬張的最高峰後,十月份卻少了五萬張卡片,出現十二年來的首度負成長,也是台灣信用卡市場出現的第一道﹁警訊﹂。接下來則陸續發生各銀行的消費金融業務逾放比增加、自稱﹁卡奴﹂而走上絕路的曾出不窮社會新聞事件,使得過去由信用卡與現金卡的消費金融業務創造出來的榮景,卻演變成看似不可收拾的﹁卡債風暴﹂。

找新客戶
商務卡重新包裝出擊
卡債風暴讓過去在銀行業務中熱門的信用卡業務一夕凍結,為此,尋找新市場,便是國際發卡組織今年努力的目標。﹁現在發卡的對象將從個人轉為企業,重新挖掘商務卡的客戶,﹂九年前加入威士卡時,便是負責商務卡的Visa國際組織台灣區總經理麻少華說,當時和威士卡合作商務卡的會員銀行僅有六家,之後因銀行看到個人卡片市場的機會,遂將產品行銷重心都放在消費金融業務,而商務卡則被歸類為企業金融﹁附加產品﹂,也不主動介紹。

但是根據威士卡的統計顯示,隨著出國差旅的人口增加,二○○三年商務卡的簽帳金額僅有十九億新台幣,到去年增加為五十七億元,成長三倍的幅度,讓發卡組織開始重新著力在商務卡推廣。威士卡在去年針對國內三百家成立超過二十年以上的中小企業進行調查發現,僅有四一%的經營者在處理公司的帳務、差旅、匯款等費用會使用信用卡,而這之中則有八成的人是使用個人信用卡,﹁這意味著很多人不知道商務卡的用途可以取代現金或票據,﹂麻少華說。

﹁在美國商務卡的簽帳金額占所有卡片簽帳金額的一○%,但是在台灣只占總交易金額的一%,顯示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萬事達卡國際組織資深總監楊雅婷也指出,商務卡今年也是萬事達卡將要開創的市場,﹁會員銀行也看到這一塊的商機,因此也在積極地洽談未來的合作模式,﹂楊雅婷指出,商務卡除了卡片本身需具有足夠的附加價值、優惠方案外,還必須搭配帳單系統,由萬事達卡組織提供帳務平台,協助會員銀行和商務卡企業戶之間的帳務可以連線轉換,像萬事達卡組織的﹁Smart Data Online﹂就是為許多跨國公司管理全球各地分公司的商務費用。

找新技術
智慧晶片卡不同應用策略
除了商務卡重新出擊外,兩大發卡組織在智慧型晶片卡的商品更是卯足全力,比技術、比速度、還比通路。
基於交易安全考量,從去年開始金管會便開始強制宣導將市面上磁條式的金融卡與信用卡,都換發為晶片卡,今年三月一日起更全面取消磁條金融卡跨行交易,並將所有銀行的自動櫃員機改為可讀取晶片金融卡的機器。

兩大發卡組織是晶片卡風行全球的主要推手,一九九四年合力制訂使用晶片卡的技術規格EMV︵Europay, Master, Visa International,由這三大組織共同訂立的相容規格︶,讓終端機器可以支援所有品牌的智慧晶片卡,並確保轉帳卡和信用卡等之間的互通性。

在信用卡領域中身為後起品牌的萬事達卡,在磁條卡片上的市占率一直無法超越威士卡,因此當新技術產生時,萬事達卡便積極地在晶片卡產品上進行研發與推廣,一九九九年發表了全世界第一張晶片卡產品,並且選定對於新科技產品接受度極高的台灣地區進行試用計畫。至去年底為止,萬事達卡宣稱在亞太地區發行的晶片卡產品已經超過四千五百萬張,在台灣目前晶片卡產品中的市占率則高達七成。

晶片卡的應用範圍廣泛,除了信用卡、金融卡外,甚至可以和手機SIM卡、大眾運輸票證、健保卡等結合,並且隨著採用晶片規格的不同,在使用時分為接觸式與非接觸式兩種。擁有晶片卡主流技術規格的兩大發卡組織,在晶片卡的產品應用上有更多的發揮,但也各有不同主力產品。

﹁目前威士卡晶片金融卡是處於嬰兒時期,﹂麻少華說,根據金管會統計,目前台灣的開戶人口至少有一千六百萬人,威士卡晶片金融卡從五年前推廣至今,累計發卡數量為兩百八十萬張,顯示還有極大的成長空間,因此威士卡正和會員銀行籌畫如何促使消費者多使用金融卡,並且推出類似信用卡的優惠活動,增加消費者動用的次數。

萬事達卡則是在去年發行﹁南部地區電子票證IC智慧卡﹂,鎖定南部七縣市約八百萬民眾,結合搭乘大眾運輸系統的需求與消費支付。

比新通路
深掘小額支付市場
除了晶片卡,去年九月底開始,雙方對戰也延伸到﹁非接觸式信用卡﹂上,萬事達卡搶先一步在發行南部地區電子票證IC智慧卡時,將具有非接觸式功能的﹁PayPass﹂與信用卡結合,推出首張接觸式與非接觸式二合一的多功能卡,也就是讓未來持有南部地區電子票證IC智慧卡的消費者,可以用同一張卡片搭乘高雄捷運,也能在特約商店快速消費,當然也具有一般的信用卡功能。威士卡隨後也宣布和信用卡發卡銀行龍頭中國信託、屈臣氏藥妝連鎖店攜手推出﹁Visa Wave﹂。

非接觸式信用卡的共同訴求點是結帳速度與便利性,只要對準感應器,○‧四秒鐘便可以完成單筆交易。但是基於風險控管的考量,發卡組織對於每筆交易金額限定在三千元以下的中低價支付。﹁我們調查發現,每個人在消費金額達到一定數目的時候,才會使用信用卡,﹂麻少華說,以他自己為例,習慣消費總金額在五百元以下時,都用現金付清,﹁但是非接觸式信用卡因為交易快速,可以免去想要使用信用卡支付小額消費時,卻讓後面消費者排隊等候的尷尬。﹂因此兩大發卡組織目前已經在連鎖咖啡店、大賣場、購物中心的美食街等,廣設非接觸式卡片的接受點。

而過去信用卡推廣一直無法打進的商店,例如速食連鎖店、便利超商、連鎖藥局等,甚至是販賣機,都將是今年發卡組織希望能夠利用非接觸式卡片的特性,增加的重要通路,希望能在信用卡發卡量已經趨近停滯的階段,利用積少成多的小額支付工具,讓簽帳金額繼續成長。

儘管信用卡市場受到重擊,但是兩大發卡組織在台灣市場的資深戰將都保持樂觀看待市場前景,﹁我甚至覺得有人因為卡債風波而剪卡是正確的,﹂麻少華說,台灣的信用卡市場已經呈現過度飽和的狀態,每個人平均擁有四張以上的信用卡,只是會增加自己的信用風險。﹁大眾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檢視自己的支付習慣,回歸基本面上思考。﹂

共同目標
用支付工具取代現金
楊雅婷則認為﹁借錢還錢﹂是持卡人本來就該遵守的遊戲規則,而鬧得沸沸揚揚的卡債事件給了信用卡﹁重新正名﹂的機會,﹁信用卡應該是理財工具,而不只是消費工具,﹂楊雅婷說,因此萬事達卡將持續針對信用良好的客戶提供更好的附加價值。

從塑膠貨幣問市開始,兩大國際發卡組織便控管了全球數億人口的日常消費模式,甚至每年都砸下鉅資進行各種大規模的調查,分析消費者行為,從中挖掘出人們利用支付工具可以創造出的各種商機。

儘管,消費者很少細究由威士卡或是萬事達卡發行的支付工具究竟有何不同,但是在發卡組織的努力下,人們的消費習慣確實在逐漸改變,而且對於支付工具的依賴程度也更高,不論你慣用威士卡還是萬事達卡,你的消費習慣和荷包裡的現金,永遠是兩大發卡組織的共同敵人。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