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逢Woodstock音樂節四十週年,李安新片《胡士托風波》描述那場「嬉皮世代」關鍵的演唱會。該片在美國票房不太理想,李安倒看得開,說比較在意台 灣,希望給台灣一些快樂。他說之前連拍了幾部沈重大劇,所以拍部愉快小品來恢復身心。從小人物觀點,切入某個歷史時間點,檢視快樂的價值。
李安也談到導演歷程,當年在家人疑慮中念電影,失業多年,努力寫劇本、找資金,從沒夢想有一天竟能成為金獎國際大導演。
他從來不是為得獎而拍片,當然會考慮市場,但沒有想過自己存活的問題。他也建議年輕人不要被這個問題綁死,用最大努力去實踐自己最想做的事,做得好,自然被接受,盡力好玩就是了。
《海角七號》的導演魏德聖也是。他非科班,努力自修,賭上身家性命實踐夢想,不只是傻瓜,簡直瘋了。
我 認識的創業者,他們也面臨許多難題,仍充滿幹勁與希望。例如在上期提到作品被抄襲的米奇鰻,最近背著幾十公斤的產品到曼谷開發新市場,他也會發牢騷,卻辛 苦得心甘情願、快快樂樂。相對我看到一些在大公司上班的朋友,他們的抱怨似乎沒有出路,有時想他們與其這麼痛苦,乾脆離開死框架嘗試想做的事。
創業者追夢,是一種幸福。如果能做有意義的事,就更讓人敬佩了。
最近有個美國朋友,在家鄉辦一個以網路為中心,結合實體的社區報紙。我說這太冒險,因為報業在崩盤中,但他說自己雖不是學新聞出身,卻對媒體有狂熱,說興趣比技能重要、熱情比專業重要。他做過調查,美國很多這種社區報紙網站,也經營得不錯。
創業有風險,許多創業者所以甘之如飴,就是有股狂熱,想和大家分享他們的快樂美感。文創產業不必嚴肅,也無須裝偉大,重點是要有趣好玩,從生活產生,循著正確的商業模式運作成長,複製美好、渲染快樂。
創意創業不需好高騖遠,熱情、興趣與目標結合,重點在於社群、小眾,要由小做大,步步為營。藝術有時孤芳自賞,要懂得的人自己去接觸。文創產業不同,需要行銷,主動親近消費者,建立市場。
台灣可愛、有活力,雖不完美,但不完美才有機會。不只有興趣的人該創業,不足的人也該創業。在能力範圍內即使從小資本開始,努力獲利生存,也可以讓社會更美好。
我們不需要再一家晶圓廠,但需要更多創意人、更多解決問題的點子,讓我們的生活有意義、更快樂。(原載於數位時代雜誌第1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