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年一月一日,是華碩成立十八年來,最重要的日子。並行多年的品牌與代工業務正式分家。品牌相關業務留在華碩,代工業務轉移至新的和碩聯合公司。這樣的大拆分雖引發業界騷動,但會有這樣的舉動,卻一點也不難理解,二○○五年時,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問時就表示,「我們必須承認,自有品牌造成的摩擦將一直存在。我們要走宏碁和緯創走過的路。」
從財務數字看,華碩敢把品牌獨立並不是冒然的舉動。二○○一年,華碩剛開始推動自有品牌筆記型電腦時,品牌營收不過五百萬美元,但去年已快速成長至二千二百七十二萬美元的規模,在經濟部所舉辦的「台灣十大國際品牌」的調查中,華碩以十一‧九六億美元的成績,擊敗連續四年的榜首趨勢科技,拿下冠軍寶座,而自二○○三年首次進行品牌價值調查以來,華碩連續五年品牌價值的成長率,更高達六十六‧三%,是科技產業類別中成長最快的公司。而在今年美國《商業周刊》所做的世界科技一百強的評選中,華碩也拿下第九名的佳績,成為台灣企業中排名最高的公司。
Eee PC開拓品牌新藍海
最新公布的第一季財報,華碩第一季品牌合併營收為六百三十億新台幣,年增率高達三成,稅後淨利約六十九億新台幣,其中Eee PC銷售約七十萬台,筆記型電腦出貨量一百三十萬台、主機板出貨量六百萬片,不但都達成預定目標,而且超乎法人的預期。外資券商麥格理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張博淇正證券就看好Eee PC的商機,五月底調升了華碩今年Eee PC出貨量預期,由原本的四百五十萬台上修到五百五十萬台,一舉超越公司五百萬台的預定目標。包括惠普、戴爾、宏碁等大廠,也都表態要進軍平價電腦市場。
訴求簡單好用的Eee PC,的確是帶動華碩品牌新一波氣勢的重要產品。除了全球銷售量替華碩團隊打了一劑強心針,華碩研發團隊一手包辦軟硬體的設計,設計全新商品的創意,也為台灣的品牌發展指出了新的發展路徑:消費導向取代台灣過去習以為常的技術導向。這對華碩來說,更是具有特別意義,由於過去主機板的成績,華碩總被外界視為是工程師文化的代表公司。
「創意不是天才才有的專利,而是可以靠自己的訓練而成,鼓勵大家應該多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施崇棠在應中華電信之邀進行內部演講時指出。施崇棠的提醒,其實是來自華碩多年前的經驗。他不諱言,主機板起家的華碩,發展品牌之初,曾經犯了「過度技術導向」的錯誤,曾經有開發出自認為是很好,但一個月只賣出三台筆電的失敗經驗。「創新產品的推出,有如一隻兔子,如果發展成功,就能夠成為一雙巨獅,否則就淪為別人口中的食物,」施崇棠觀察,進入Web2.0時代,整個世界變化得非常大,「現在變得更民主,市場由消費者主導,市場界線變得更模糊。」
瞄準數位聚合浪潮
目前華碩的營收來源,仍以筆記型電腦為大宗,但華碩亞太區總經理林宗樑也指出,其實華碩在台灣的顯示器市場,去年已從前年第八名上升至第四名,顯示器營收成長了一二六%。除此之外,對於其他產品線,如智慧型手機、GPS等等,也都訂下了衝刺的目標。另一方面,在全球市場的部分,林宗樑也指出今年將會把許多重心放在亞太地區,尤其是印度市場。面對消費者更多樣的需求,新接任華碩執行長的沈振來表示,Eee PC只是第一個代表作,未來會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一系列「Eee」概念的產品,希望抓住「數位聚合」(Digital Convergence)的市場,推動新的數位生活。對於外界質疑Eee家族的產品,與未分家前華碩走精緻時尚的品牌路線相衝突,「Eee PC是簡單、好用、便宜的產品,但不表示有錢人不能擁有,也不代表只有一般人甚至窮人才能使用,」華碩亞太區總經理林宗樑回應。
「做品牌可以說是一個財務的遊戲、管理的遊戲、工程的遊戲。就目前的情況,我們還不是第一流的公司,」施崇棠在去年尾牙喊出「三三三計畫」,希望華碩品牌筆記型電腦三年內成為全球前五大品牌,再三年擠進全球前三大品牌。品牌不是一條好走的路,但華碩目前已經站在一個好的起跑點。
**華碩電腦 2357
成立時間:1990年4月2日
資本額:新台幣373億元
董事長:施崇棠
執行長:沈振來
去年營收:新台幣5,899億元
去年EPS:7.5元
**產品比重(派圖)
Eee PC | 13% |
繪圖卡 | 4% |
主機板 | 23% |
筆記型電腦 | 53% |
其他 | 7% |
**過去五年營收:
年 | 營收 |
‘01 | 500 |
‘02 | 550 |
‘03 | 800 |
‘04 | 1100 |
‘05 | 1500 |
‘06 | 2000 |
‘07 | 22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