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在文化界有兩極的評價。美國知名作家Nicholson Baker幾年前抨擊Amazon的Kindle電子書是書本界的Bowflex(頂級健身器材品牌)-彷彿「花大錢買一些其實你根本不需要也和當初設想不一樣的東西」。
然而小說家Tim Parks卻認為電子書提供了人們與文字更真誠、直接的互動,更不會有焚書的思想限制行為出現,他稱呼電子書為「大人的閱讀媒介」。
在電子裝置盛行的時代中,現代人要學會在多種智慧平台間專心閱讀的確是不小的挑戰;也許我們可以開始思考,是不是某種文類會特別適合某平台?例如英國詩人Philip Larkin的作品應該在家用iPad看,而美國短篇小說家Lorrie Moore的小說用Kindle閱讀,尤有甚者,未來或許能把Kay Ryan的詩朗誦後當成鈴聲?
當「床頭裝置」取代了床頭書成為新寵,我們來談談當代閱讀可能的新風貌。
****智慧型手機
智慧型手機是科技帶給識字的人們最好的禮物-不論身在何處都不會無聊,你隨時可以閱讀。
人們可以從Twitter或Facebook網友分享的新聞文章中打發時間,這個手掌大小的裝置帶來的新聞閱讀習慣非常符合Ben Franklin所言:「要多讀書,但不要讀太多的書」
很多人會在餐廳裡等人或是等著點餐時拿出iPhone把玩,因此和食物有關的輕閱讀書籍就很適合在智慧型手機中閱讀,讓你胃口大開。因此,Jim Harrison的《生與熟》或Gabrielle Hamilton的《血、骨、奶油》都是不錯的選擇。
你也可以嘗試在iPhone裡存幾本有聲書,在慢跑或蹓狗時都能聽。
Kindle****電子書****
當你使用Amazon Kindle電子書時,無法作弊偷偷上網或收電子郵件,你就只能乖乖看書了-這增加了人們對閱讀的忠誠度,因此是人與電子書間最親密的閱讀方式。
當然,電子書沒有封面這件事也讓青少年方便閱讀一些父母不太希望他們看的書-父母可能以為這些孩子在玩Angry Bird。
iPad
iPad應該很適合拿來閱讀一些非小說類的大塊頭書籍-通常人們對這些書有兩種需求,一是瀏覽而不細讀,二是需要點擊電子附註。
通常這些附註都比書本身來得好看或更有幫助。Jack Kerouac 的經典反文化小說《在路上》就有iPad版,這個版本中的電子附註是與書本內容相關的地圖與時間軸,與文字達到相得益彰的功效。除此之外,不少藝術相關書籍也透過iPad達到了極佳的視覺傳遞效果。
然而,你不能在浴缸裡面讀電子書,也再也不能學馬克吐溫拿書丟貓,電子書更無法成為家中的書牆擺飾。或許現代人只能安慰自己:書本來就不是拿來裝飾用的。
出自NY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