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優秀的人才為何離開公司?
【Inside】優秀的人才為何離開公司?

持續 有些

台灣之光hTC做雲端與內容部門,這一年來,也從最大的網路公司雅虎奇摩帶走了不少熟悉網路技術與經營管理的高級人才。

這些好公司並不是已經衰敗,事實上都還在成長,也還有很多機會。他們有資源可用,但留不住所有的優秀人才。

優秀人才想加入什麼團隊?

筆者曾在Inside ASK中參與了這題問與答(歡迎大家繼續接力,表達您的意見。 ):

這些app公司招募你的話,你想去哪一間? Angry Bird, WhatsApp, Path

從答案看起來,選擇公司會考慮公司理念,文化,樂趣,未來可能性…等等。

雖然該題目比較的三家公司基準點並不相同,但有一點是確定的,人們選擇公司的原因不一定因為它大,或因為它賺錢。更多會有些看不到的因素。這對優秀人才來說,更是如此。

這是個 事求人 的年代。

各個公司也好,還是創業團隊也好,大家在有限的頂尖人才中競爭。同樣的產業,同樣的idea,有好團隊者勝。

因此,知道優秀人才想加入什麼團隊,以及為何會離開公司,是創業人或經理人重要任務與能力之一。

流失頂尖人才主因只有一個

這兩天,在hacker news上,筆者讀到這個 討論串 ,在談頂尖人才離開公司的主因。 該討論串引述文章 的最大重點是:

當被錯誤地管理,且組織充滿困惑,也不再能鼓舞激勵的時候,頂尖人才就會離開組織。

Top talent leave an organization when they’re badly managed and the organization is confusing and uninspiring .

這個針對這個重點,吸引了超過百則的評論:

dkarl 說:

…好的經理人應知道每個下屬的各種技能。

經理人,不論是一線經理,還是CEO,若不清楚他管理的優秀人才的各種可能性,當然就無法給予有效發揮空間。等到發現的那一天,就是那個人跟你提“生涯規劃”的離開日。

對於管理的重要性, spodek 更是引用了他教授告訴他的金玉良言:

人們會加入一個好專案,但會離開壞管理。

t.

對創業者來說,起創業的念,要革的命,通常不是難事,也召集得到勇士。需要注意的是,想走完旅程的話,經營整個創業氛圍,維持高程度的熱情環境,才是創業開始之後的大難題。

瞭解管理問題後,怎麼避免走相反的路, mmaunder 倒是提了個好心法,值得參考:

公司要成功,要賺錢,這是個基本的共識。但,公司由人組成,推動,讓人高興愉悅的付出可能才是最基本要注意的事情。如果後者達成了,前者可能就是伴隨而來的結果。

近期Google離職員工 高調發文 對Google+設定的成功目標表達不滿,他也因此離開Google,正是此例。

social media是個關於人們去做人們要的產品的有趣競賽,並不是一個可單純設定的目標。失敗的人才管理,自然就導致了失敗的產品執行。

好好處理人才,否則他們會跑去創業

對於怎麼好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雖然還沒能有深刻最佳化經驗,但一直也是筆者努力的方向。因為筆者知道,若不能好好管理,做好文化,讓大家瞭解願景目標,留住頂尖人才,他們就會像Sega一樣離開Google 跑去創業 了。

這對像Yahoo,IBM,Google或臉書之類的大公司來說很重要。對更多的新創團隊來說,留住人才,留住團隊核心能力,更是重要。

出自Inside部落格

關鍵字: #Google #人才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在台灣,投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研究市場,而是跑流程。投資人首先要開立證券戶,過程中還得額外申辦一個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如果同時往來多家券商或涉獵不同金融商品,手上的交割戶就會越開越多,久而久之,資金與投資收益被分散在不同帳戶,不只增加管理難度,一旦忙碌忘了轉帳、交割戶餘額不足,還可能面臨違約交割的風險。

這套交割制度雖然保障了交易安全,卻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進場門檻比想像中更繁複,投資體驗因此大打折扣。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蘇威嘉表示:「永豐金證券很早就觀察到這個市場痛點,在『分戶帳』服務上路後,我們看到一個能夠改善流程痛點、讓投資管理更有效率的機會。」

為此,永豐金證券推出「資金管理帳戶」,以「投資錢包」的概念重新整合投資人的金流,讓投資人透過單一帳戶即可掌握各項投資的資金流入與收益,不必在多個交割戶之間切換,讓投資管理變得更直覺、更便利,也讓投資績效更容易被看見。

創新1》開證券戶不必再加開銀行戶

蘇威嘉進一步說明,資金管理帳戶為傳統證券交易流程帶來三個創新,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投資人能夠直接使用自己原有的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

目前永豐金證券已串接25家銀行,投資人可以從中選擇慣用帳戶進行綁定,而且整個綁定流程都能透過手機App完成。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開立證券戶後就能直接開始投資,不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申辦交割戶;至於已在永豐金證券交易的客戶,也能改用自己最熟悉、最常使用,甚至具有特殊意義的銀行帳戶進行交割,讓投資相關的金流能在同一帳戶中運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2》自動授權扣款、降低違約交割風險

在資金管理帳戶的基礎上,永豐金進一步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以eDDA電子直接扣款授權機制為核心,提供自動授權扣款與入金申請兩大功能,打造證券交易流程的第二項重要創新,不僅省去投資人在不同App間切換的麻煩,也能避免因為忘記轉帳或餘額不足所導致的違約交割風險。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表示,只要完成自動授權扣款設定,日後投資人在進行台股現貨交易時,系統會自動確認資金管理帳戶的餘額、是否足以支付「台股T+2日交割款」,若餘額不足,系統會自動從事先約定的銀行帳戶將差額轉入資金管理帳戶(投資人須確保約定銀行帳戶內有足夠資金),以確保交割順利完成。

永豐金證券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
圖/ 數位時代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交割前一天的帳戶餘額明明足夠,但隔天一早若剛好遇上信用卡、水電費等費用自動扣款,恐會造成交割款不足」高政雍認為,對投資人來說,若因帳戶上的小疏忽而傷及自身信用紀錄,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永豐金證券希望藉著資金管理帳戶,協助投資人從根本來避免這類痛點。

至於「入金申請」,凡完成自動授權代扣設定,爾後投資人只要打開永豐金證券大戶投 App的資金管理帳戶專區,就能直接點擊「入金申請按鈕」,把資金從綁定的銀行帳戶匯入資金管理帳戶,免額外再透過網銀App進行轉帳程序,且單筆匯入與匯出的上限皆為 5,000 萬元,不僅轉帳更方便,目前更不收取匯款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可以為投資人省下一筆不小的支出。

(備註:資金管理帳戶推廣期間,申請出金及授權扣款入金之銀行間通匯費用由永豐金證券負擔,惟永豐金證券日後保有優惠方案調整之權利。)

創新3》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資金管理更Easy

資金管理帳戶所帶來的第三項重要創新,是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無論投資人是買賣台股、美股、港股,採取定期定額或定股方式布局美股與台股,甚至進行台股的融資融券、申購競拍、有價證券借貸等交易,都能以資金管理帳戶完成交割;唯海外股票目前僅支援新台幣交付,未來則將視市場需求持續擴充。

過去,台股和複委託交易往往得綁定不同銀行帳戶,導致投資人必須在不同帳戶間反覆調度資金,不僅繁瑣,也容易在忙碌時漏轉、轉錯,增加管理難度。如今,只要透過一個帳戶即可支付所有交易往來,真正從源頭簡化了跨市場投資的資金管理流程。

化身投資錢包,重塑投資人的金流管理方式

蘇威嘉強調,永豐金推出資金管理帳戶服務,不僅是為了優化證券交易流程、提升投資人的操作體驗,更希望重新定義投資人在數位時代的投資管理方式,讓這個帳戶真正化身為「投資錢包」,一來協助民眾將投資資金從日常收支中獨立出來,二來完整記錄投資金流的變化軌跡,使投資績效、資產變動一目了然,還能逐步養成更有紀律、更有效率的投資習慣。

舉例來說,使用資金管理帳戶的投資人,可以再進一步於永豐金證券的豐存股平台,使用股利再投入功能。爾後當股利發放至資金管理帳戶時,只要沒有出金申請,即可將配發股利留在資金管理帳戶中,讓系統協助執行定期定額策略的同時,還能將配發的股利自動再投入市場,確保每一筆投資績效都有望創造複利,成為累積資產增值的一部分,避免發生股利回到日常使用的銀行帳戶後「不小心花掉」的狀況。

(備註:股利再投入功能及適用範圍,依豐存股平台公告為主)

目前,資金管理帳戶上線雖然只有一個月時間,但使用率已突破 20%,顯示投資人對更直覺、整合式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明顯需求。蘇威嘉表示,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並擴大應用場景,讓投資人能以單一帳戶完成資金集中、靈活調度與多市場交易,全面提升理財效率與使用體驗。

為鼓勵更多用戶體驗資金管理帳戶,永豐金證券也設計了「過關打怪」式的互動行銷活動,只要在活動期間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限量900 元的股票禮品卡,還能參加iPhone17 Pro Max等好禮抽獎。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改變過去繁瑣的資金管理模式,現在正是申請資金管理帳戶的好時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