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有人在問:「我們國家會不會是下一個矽谷?」中國、日本、南韓、新加坡都曾經在備取榜單上,投資市場也總為這個話題感到雀躍。
矽谷不是一天造成的,究竟是哪些條件培育了這樣的生態系統?資深亞洲科技市場專家Benjamin Joffe從下面六大方向觀察誰最有資格接矽谷的班。
(以下圖示非數字線性,僅表達相對強弱)
一、市場因素
市場規模與力度是支撐矽谷龐大生態系統的核心力量,通常一個龐大、正在成長中、富饒的市場較適合孕育創業家,也比較吸引投資人。
如果市場正在成長中但規模不夠大,很難給與新創科技公司發展的機會,資金多半會轉而流向不動產或傳統產業。通常最簡單的檢視標準是GDP以及與其他市場接觸的機會多寡。
根據上圖顯示,儘管南韓的實際市場規模較新加坡小,不過近年來南韓的線上遊戲產業發展蓬勃,甚至進軍日本與中國,這和新加坡不適合新創公司發展的特性相反。
二、資本因素
資本事關創業不同階段所需,資金來源包括天使資本、創投、政府等。
投資也涉及其它募資方式如上市或併購,如果沒有多元開放的基礎,創業家及資金會另覓出路。
中國市場的私人資金在公司創立初期通常會給與新創公司大力支持,創投風氣亦盛,而新加坡近年來在政府支持下已有較為健全的募資環境,但長期效益仍待檢驗。
三、「人」的因素
人包括個人創業、合資創業、新創公司的輔導等層面,因為不論創業家多有天份,還是需要團隊的支持。
與人有關的因素還延伸出英語溝通能力,因為科技公司很難不與全球化沾上邊,所有矽谷成功案例或開路先鋒的公司語言都是英語。
從圖中可以看出美國的人力成本已然過高,而新加坡與日本正面臨類似的情形,相較之下,中國的人力成本較為可親;不過由於語言的隔閡,中國的新創公司鮮少有外資進駐。
四、文化因素
所謂文化乃創業文化,它必然涵蓋風險、失敗與自我推銷能力;由於創業者多半也是第一線面對投資人與客戶的推銷員,美國文化在自我推銷能力的部分佔有不小的優勢,而快速成長中的國家則提供創業家較肥沃的土壤,各有好壞。
日本、韓國與新加坡缺乏創業精神,尤其在日本媒體將崛江貴文的Livedoor十年網路夢碎處理成負面消息後,科技新創公司的形象因此蒙塵。
五、基礎建設因素
基礎建設主要指行動網路、物流、運輸、交通建設等,這對電子商務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
圖中的數據指出,即便美國在基礎建設方面遙遙領先其他國家,日本、韓國與新加坡的基礎建設完整度亦不容小覷。
六、法令因素
政府的規章與干涉程度都屬於法令因素,對企業採取較為寬鬆態度的法令有助於新創公司冒出頭,若該國對移民的限制不多,新創公司就有機會獲得較豐富的人才庫。
再者,新創公司的工時與福利常不穩定,勞基法是否有彈性也將影響新創公司的命運。
美國由於對移民限制嚴格,因此得分較低,反倒是新加坡對移民兼容並蓄的精神給與新創公司不小的機會。
整體而言,矽谷雖然是個成功典範,但並不代表美國就是完美的科技新貴搖籃;而韓國近年的進步不容小覷,最大的問題可能是資金來源難尋。對照之下中國挾著市場規模、蠢蠢欲動的資金、大量的人才與高昂的創業精神,很有機會贏過風險接受程度較低的日本與新加坡,成為下一個高科技創業者的天堂。
不過,不要忘記了,Skype在愛沙尼亞創立、Angry Birds來自芬蘭、線上音樂串流網站Spotify的創業者是瑞典人,這些創業成功的經驗象徵著矽谷夢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被複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