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 :Google於I/O 2025發表AI工具Stitch,可透過文字或圖片提示生成網頁與App前端UI及程式碼。
重點二 :Stitch整合Gemini 2.5 Pro及Flash模型,支援Figma匯出與IDE編輯,簡化初期設計流程。
重點三 :Stitch加入AI輔助編程市場競爭,但定位為輔助工具,非全面取代Figma等專業設計平台。
Google於甫結束的Google I/O 2025開發者大會上,正式推出名為Stitch的AI驅動設計工具,為網頁及行動應用程式的前端開發帶來全新解決方案。
**開發者僅需透過簡單的文字描述,甚至提供一張圖片作為參考,Stitch便能自動生成所需的使用者介面(UI)元素以及對應的HTML和CSS程式碼,大幅降低了前端設計的門檻。
在傳統分工上,要設計出一款應用程式,往往要仰賴「設計師」與「開發者」的協作。其中,設計師負責構思使用者體驗,打造直覺又吸引人的介面;開發者則將這些設計化為前端程式碼。不過,由於分屬不同領域的專業,這個溝通過程不僅耗時,且容易各說各話。
而Stitch則讓設計UI變得更快速且直覺,甚至能直接生成前端程式碼,預計可大幅縮短設計與開發之間的落差,讓溝通變得更為容易。
整合Gemini先進模型,Stitch賦能高效設計與客製化
Stitch的核心能力由Google先進的AI模型Gemini 2.5 Pro及Gemini 2.5 Flash提供支援,使用者可依據專案需求選擇不同模型以激發程式碼與介面的創意構思。儘管與市場上部分「氛圍編程」(vibe coding)產品相比,Stitch目前的功能較為精簡,但仍提供了豐富的客製化選項。
值得注意的是, Stitch支援將設計成果直接匯出至知名的設計協作平台Figma,同時也能夠開放程式碼,讓開發者可以在慣用的整合開發環境(IDE)中進行後續的精修與調校。
此外,Stitch允許使用者對其生成的任何應用程式設計元素進行細緻的調整。Google產品經理Kathy Korevec(凱西·科雷維奇)在接受《TechCrunch》採訪時表示: 「Stitch的定位是協助使用者快速完成初步的迭代設計,然後他們可以此為基礎繼續深化。我們希望讓下一階段的設計思考或軟體建構過程,對大眾而言變得極其簡單且易於上手。」
經《數位時代》實際測試,要求Stitch生成「音樂串流網站」的UI設計,並且功能要與Spotify對標,約莫5分鐘過後,就可以得到包括首頁、搜尋頁面、音樂庫,以及播放頁面的設計方案。
AI輔助編程風潮湧現,Stitch定位清晰搶佔市場
Stitch的問世,正值AI輔助程式開發蔚為風潮之際。所謂的「氛圍編程」(Vibe Coding),即利用AI模型生成程式碼進行軟體開發的模式,正受到越來越多開發者的青睞。
目前,已有多家大型科技新創公司積極投入此一新興市場,其中包括開發出Cursor的Anysphere、Cognition公司以及Windsurf等。
就在上週,OpenAI也發表了名為Codex的新型輔助編程服務。而昨日Microsoft(微軟)在其Build 2025開發者大會上,亦為旗下的GitHub Copilot編程助手推出了一系列更新。
科雷維奇進一步補充,雖然Stitch的功能相當強大,但其並非旨在成為像Figma或Adobe XD那樣功能完備的專業設計平台。
她透露,Google計劃在I/O大會後不久,為Stitch增加一項新功能,允許使用者透過截取欲修改物件的螢幕截圖,並直接在截圖上註記修改需求,即可快速調整UI設計,進一步提升開發效率。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李先泰
資料來源:The Verge、Tech Church、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