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心。所。欲】社群時代點擊與曝光的意義
【隨。心。所。欲】社群時代點擊與曝光的意義
2012.11.13 | 行銷

一般來講,我們常用 Web 技術的演進來看待所謂的分水嶺,於是,傳統的 HTML 靜態頁面,大致上被歸類為 1.0 時代,隨後有了 Javascript、CSS,被廣泛地定義為 1.5 時代,在此之前,Web 的頁面仍然是以「頁」為單位在變換及計算。

到了 Web 2.0 時代,諸如 Ajax 之類的 Javascript 應用,在不切換頁面的前提下,大幅改善了使用者的體驗。當然,這只是很單純的從 Web 技術的演進的劃分法,實際上到底如何區分,沒有太大的價值。

(Photo by Francisco Javier Argel , CC )

之所以一開始先提到 Web 的演進與更迭,跟本文中想談主題有關:在不同時代演進中,點擊與曝光的實際意義。

Web 2.0 時代點擊的意義

「點擊」(clicks)在 Web 1.0 ~ Web 1.5 時代,對於網站而言是有意義的,因為大部分的網站內容都以「頁」為單位,每一頁裡會有許多連結,每一個點擊便可能引導使用者「消費」另一頁內容,因此,幾乎所有的網站都專注在產生更多的曝光數 — 因為網站經營者知道曝光數可以轉換成實際的營收。

「點擊」隨後更創造了市值最高的網路公司 Google,也成為網路行銷中很重要的衡量指標,更是孕育許多網路行銷公司,創造出極高產值的名詞。

可是,到了 Web 2.0 時代,點擊的重要性還是如此嗎?似乎不全然。

在 Web 2.0 時代以前,網路的內容基本上仍然依循傳統媒體的方式被產生居多,因此,經由入口網站接收資訊是一種常態,這種內容的產製絕大部分仍依循「篩選 編輯 產生」的形式存在,缺少受眾的回饋(feedback)。

然而,在 Web 2.0 時代後,各種基礎建設日益完備,每個人存取網路及利用網路的「權限」扁平化後,「個人」在網路中的「節點」(node)角色越來越重要,每一個人都可以是內容的「製作人」,可以透過產生內容,獲得其他人的回饋,並產生更多的延伸。

不過,在「消費」(或稱「消化」)內容之前,使用者都在哪裡「發現」這些內容? 不外乎是透過這幾個管道:入口網站、資訊網站(例如:新聞網站)、社交網站、Email、即時通訊工具。

由於「個人」的重要性提高,因此,入口網站的重要性也相對的降低,而社交平台的誕生,更使得以往形同孤島般存在的「部落客」(內容產生者)及長期在各種社群論壇存在的意見領袖,有了一個可以獨立成為意見門面的空間,任何人都可以在社交平台上「設攤」,接受網路群眾的「消費」(或朝貢?)及回饋。

網路使用者在瀏覽網頁時,「內容」本身佔了一般網路使用者很多的時間,因為消化內容本身即需要時間。因此,當一頁「內容」在社交平台上被消費時,會隨著使用者在社群中的影響力以及人脈圈的大小,產生不同程度的擴散效應,2008 年在舊金山成立的新創網站 Klout 便是藉由使用者在不同社交網站發表的內容,將其所產生的影響量化成一個特定的指標。

但是,這樣的量化指標只能看出一個內容被使用者消化後所產生的漣漪,並無法看出其真正的質量 — 在社交網路強調「人脈」的概念,單靠人脈關係,所產生的點擊跟曝光率,是否會轉換成真正的動作呢?

事實上,你可能會發現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因為真正熟識的朋友,彼此間的興趣與喜好並不同,所以由人脈關係延伸所產生的內容的點擊與曝光關係,很可能虛有其表(點擊率很高、大量被散佈),卻不見得有一定的效用(轉換率),而產生真正的價值。

這個盲點是許多現今在社交網路投入廣告及行銷經費的公司 [1 所始料未及的,因為裡頭牽扯到太多太複雜的人際脈絡與偏好間的關係,至今仍然沒有一個極為容易被接受且理解的公式。

一點點關於網路廣告的歷史

最早的顯示廣告 [2 是美國一家叫 Prodigy 的 ISP 率先在對所有訂戶顯示的頁面上出現的,同期間最大的 ISP 叫 CompuServe 。Prodigy 的母公司為 IBM 及知名的美國連鎖百貨公司 Sears,Prodigy 對所有 ISP 訂戶宣傳 Sears 銷售的商品,由於商品需要視覺的刺激,所以 banner ad 便這樣問世了,但仍然沒有實際的商業模式。

隨後是 HotWired,Wired 雜誌的網路版網站,首次在 banner ad 上套用了商業模式,開始銷售廣告。

HotWired 的首任 CEO Rick Boyce 係來自傳統的媒體產業,對於「閱覽率」(或稱為曝光率) [3 的定義可以想見會來自傳統媒體的媒體採購習慣,這是為何初期網站在銷售網路廣告的實際營收,單純是依賴網站可以產生多少瀏覽次數而定。

不過,隨後在有 Internet 商業化之父之稱的 Ken McCarthy [4 的指導下,HotWired 開始發展出一種在同樣是沿襲傳統廣告的每千次曝光成本( CPM ,cost per thousand impressions)的指標下,可以被量化(可被追蹤、可被點選)評量的效度指標:「點擊率」( CTR ,click-through rate),計算出網路使用者在觀看一個媒體(網頁內容)時,實際瀏覽與產生的實際行動(clicks)間的比例 — 所以廣告主可以除了知道自己的廣告被看了多少次以外,還可以深入瞭解被「多少人」、「點擊了多少次」。

這算是第一次正式把網路上的行銷定義得比較容易被習慣傳統閱覽率報告的廣告主所接受,也可以讓各方網站經營者認同的方式。而後來發展出的點擊計費( pay-per-click )模式,很多人也認為是由 Ken McCarthy 所第一個提出。

隨後除了曝光率以外,GoTo.com(後來更名為 Overture ,隨後被 Yahoo 併購)開始將這種點擊計費的模式應用到其搜尋結果中,提出了 pay-per-placement 的模式,透過一種 Bid * Quality Score(CTR) = Ad Rank 的公式來計算廣告的排名,然後由廣告主來競標的方式銷售廣告。

之後 Google 的 AdWorld 提出了不同的演算法( PageRank )也同樣採取類似的方式銷售廣告,為此,在 Google 上市前,還引起了 一番訴訟 ,隨後並與 Yahoo 達成了和解,支付一筆和解金及部分股份。

在部落格上又是怎麼一回事?

前陣子我寫了「 創業者的心術:為什麼你要相信運氣 」這篇文章,看到統計報表上出現一些很有趣的數字,剛好可以跟各位分享一下。

下表綠色線表示正常的瀏覽量,紫紅色表示搜尋引擎、機器人等程式前來「爬文」,紅色則代表各種前來攻擊主機或是企圖投放垃圾訊息(spam) 的流量。

由於剛發表的文章在網路上屬於「新鮮的內容」,所以會吸引正常流量以外的流量前來「拜訪」,例如圖一所示的搜尋引擎及垃圾訊息。

再來看看實際到訪的人數。在圖二中,三個顏色同樣代表來自三個來源的「人」數(unique visitor)。 從這個圖看起來,這個數字更驚人了 — 你會突然發現,光是用部落格做實驗,實際上一篇新的內容所吸引的流量、到訪人數,以前面提及的增加曝光率等於創造營收的角度來看,大概佔了一半以上都不是「有貢獻度的流量」。

圖三的分布圖說明了一切。很驚人嗎?

實際上,把時間拉長來看,這個比例會隨著距離內容初發表的時間的距離而逐步遞減。 亦即,隨著內容在網路上存在的時間越久,其對非「正常人」利用的價值越低,便不需要一直前來「爬文」或「攻擊」了。

但是對「正常人」來說,價值如何呢?很巧的是 — 一樣。隨著時間的增長,其效益是遞減的。所以假設兩個月後再看同一份統計報表,你會發現同一篇文章每天只會剩小貓兩三隻前來瀏覽。我的經驗是文章發表後的前三天是「熱門時段」,之後就完全像是被打入「冷宮」了。

社交網站上又是如何?

我們再來看看在社交網站的狀況。

圖四是我在 Facebook 上的粉絲團曾經發表的 一張圖 ,圖的作者是我一位奈及利亞籍的漫畫家朋友 Mike Asukwo 的大作。

這張圖發表的時候,我的粉絲人數只有 200 人左右,但實際經過這 200 個人擴散出去顯示在他們的朋友圈,被看到人數(reach) 為 1,630 人,但實際上引起他們感興趣點進來看這張圖的,則有 2,556 人。而實際上進來回應、按讚,或是再轉分享出去的,則有 1,036 人。

這些數字在 Facebook 上有其原有定義的意義,不過,你可以計算出到底這樣的點擊跟曝光,實際產生了什麼效益了嗎?

在這張圖發表的一週內,實際上我的粉絲團新增的人數不到 20 位。假設我發表這張圖的目的是「為了增加粉絲團人數」,那麼這便會是一個失敗的行銷。我想這多少與 通用汽車 的例子有些許的雷同之處。

隨著 Web 時代的向前演進,點擊與曝光的意義受到了很大的挑戰,越來越個人化的網路服務,追求的其實是更深入,更具目標性的具體凝聚力,與其增加空泛的點擊與曝光,滿足於數字的提升,如何從產生真正目標族群所感興趣的內容或服務更顯得格外重要。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支極度諷刺的影片。作者特別拍了這樣的影片,同時也成立了一個假網站,告訴所有受眾「在網路上,要多少點擊都可以花錢買得到」,諷刺在網路上的「以點擊為主的行銷」的荒謬之處。

附錄/附註:

[1]General Motors to Stop Advertising on Facebook

[4] 1994年,Ken McCarthy 召集了業界的菁英,探討 Internet 的行銷與商業化,在座的包括 Netscape 的創辦人Marc Andeerseen 以及許多媒體人,包括 HotWired 的 CEO 以及 O’Reilly Media 的前身 O"Reilly Associates 的創辦人Ed Niehaus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1994 年的影片記錄 或是 Ken McCarthy 整理的影片中的演講稿文字

轉自隨。心。所。欲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現在進行式的新彰化-走進2025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看彰化如何轉譯城市設計!
現在進行式的新彰化-走進2025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看彰化如何轉譯城市設計!

台灣設計展已自10/10起正式開展,展期至10/26於彰化市、鹿港鎮、田中鎮及田尾鄉等地開展,其中將設計手法運用在城市治理與公共政策亦是此次展覽的重要核心。設於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的《圓未來之行》,以清晰脈絡梳理彰化的城市發展,並將彰化縣政府當前如何以均衡及複合的設計,將城市規劃中的「交通」、「建設」、「生活」三面向呈現進行中與已完成的政策成果,並透過互動裝置與參與機制,邀請民眾共同參與城市治理。讓我們一同走進展場,觀看這些政策如何以設計的語彙被轉譯為可理解、可感受、可參與的日常溝通。

交通路網連結城市脈動,居民日常與幸福共行

交通路網是城市的縫線,是均衡發展的骨幹,路網密密織入、層層堆疊,將生活的點點滴滴串成同一張布面。於《圓未來之行》的「轉譯之間」,我們以交通破題——〈彰化交通脈絡透視圖〉以多層透明壓克力承載各級路網,透過疊印與透視產生視差,清楚呈現城市交通的經緯關係與節點密度;〈脈動彰化:空間發展藍圖〉則以光為媒介投影於城市模型,演繹彰化未來的重要軌道規劃與重點核心發展區域的建設願景,沿著大埔截水溝的堤岸風景前行,輔以東西南北向的完善路網,八大生活圈的樞紐轉運站串起城鄉間的交通脈絡,引擎發動,感受彰化這座「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節奏與脈動。

彰化1013_2
〈脈動彰化:空間發展藍圖〉以光雕投影演繹彰化的未來規劃。
圖/ 彰化縣政府

建築與空間疊加複合,跨齡共生,城市共享

建築是城市的骨架,新生與既有的空間疊加再生,乘載著居民歷史記憶的老屋經過修繕,化身文創基地、創業場域與周邊社群連結,〈時光新生所〉記錄著重獲新生的老屋翻開世代新頁的重要時刻。

彰化1013_3
〈時光新生所〉透過翻牌互動比對老屋今昔差異,喚醒封存的時光。 (示意圖)
圖/ 彰化縣政府

隨著城市蓬勃成長,為能回應隨之增加的跨世代居住需求,〈宜居共築所〉展示共居的設計實驗成果,伸港基地首創青宅社宅共居基地,回應居住正義、社區韌性等多重城市課題,也讓彰化青年可安心回鄉成家。

彰化1013_4.jpg
〈宜居共築所〉展示伸港全國首創青宅社宅共居基地。 (示意圖)
圖/ 彰化縣政府

在新生的城市建築中隱藏著許多設計巧思,〈未來綠學園〉邀請民眾以擴增實境方式探索鹿江國際中小學這座綠建築的永續設計,校園本身也是環境教育的最佳教材;〈無形設計所〉則透過電控薄膜揭開日常表象下的設計智慧,鹿港洛津國小的操場、地下停車場身兼蓄洪池機能,同時承擔運動、停車與防洪安全三重角色,風雨時成為守護社區的暗線,平日則回到居民的生活日常。

宜居生活源自安心信賴,健康照護與共融設施完備,滿足全齡需求

生活的幸福感,來自各世代都能感到被照顧、被守護的安心與自在。〈全齡照護網〉以大型 LED 牆面呈現全國首創的長照大樓,將托嬰、長照與社會福利整合為一體,成為在地支持網絡的核心據點,也成為最貼近民眾需求的務實設計成果。〈活力共享場〉把運動帶回日常,呼應彰化「八大生活圈運動館」計畫,邀請觀展者當場伸展、啟動身體;各地共融公園則以「共融遊戲」回應跨齡需求,透過無障礙動線與共融遊具,包容不同能力與世代,在〈無界共融園〉票選最期待的共融遊戲場主題,邀請民眾攜手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共融新天地。

彰化1013_5.jpg
〈全齡照護網〉展示整合式長照大樓提供各年齡層的完善照護服務。 (示意圖)
圖/ 彰化縣政府

到《圓未來之行》一同書寫新彰化的現在進行式

民眾是主詞,是這座城市的主角,既感受也形塑城市;交通作為連接詞,串起人與城市,連接起可能性;建築是名詞,乘載各式機能,讓各種需求的滿足具備指向的所在;而生活化為形容詞,傳承著文化底蘊,透露著溫暖照護與人情味。至於動詞,正是此刻我們發生的行動。

彰化1013_6.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邀請大家一起來參訪《圓未來之行》,欣賞彰化三百年的城市紋理。
圖/ 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長王惠美表示,「現在進行式的新彰化」是一個正在被書寫的長句,此刻的每一次到訪、每一次參與、每一次選擇都影響著城市的發展。她強調,《圓未來之行》不僅是一場體驗活動,更象徵著縣府與民眾攜手共創城市願景的過程,邀請大家一同參與,書寫屬於彰化的未來篇章。
展覽資訊

【彰化縣政府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