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老農靠著科技的協助,不僅讓台灣最尋常的農作物甘薯,成為全家便利商店年銷800萬條的「夯蕃薯」人氣商品,年產值更突破上億元。
來到全台三大甘薯產地之一的台南新化區,隨處可見路旁的小攤販正叫賣著甘薯,剛採收完的外表還沾著些許泥巴,看起來格外新鮮,來到這裡的大小遊客們也邊逛街邊品嚐著剛烤好的熱呼呼甘薯。
當地的台南甘薯產銷班已有悠久歷史,156位班員中,大都是平均已經6、70歲年紀的老農,但是卻能創造出台中以南生鮮甘薯契作面積450公頃、年生產量約2萬公噸的驚人成績。換算下來,這些甘薯田大概是11棟台北101疊起來的總地板面積。
它們不僅被外銷到日本,也賣給國內頂呱呱及知名大賣場、麵包店和鹹酥雞業者,更成為全家便利商店年銷800萬條的「夯蕃薯」人氣商品,同時建立「瓜瓜園」品牌,年產值突破上億元。究竟這些老農是怎麼辦到的?
流程雲端化帶動升級
改變的最大推手,是來自一位不到30歲的七年級生。邱裕翔目前是台南甘薯產銷班研發部經理,同時也是產銷班班長邱木城的兒子。他將農業結合科技概念,導入****iPad****平板電腦,開發「iYam****田間管理系統」,讓產、製、儲、銷生產流程管理雲端化,使傳統農業再升級。
大學念食品相關科系的他,因為愛玩音樂和一群好朋友們組了樂團,但畢業後大家各自分散在台灣各地,常湊不出共同時間面對面練習。於是他先想到用視訊開會的方式,後來甚至用雲端文件分享的功能,「大家只要把自己譜好的曲放上網路,另一人再根據其他人的版本做修改,誰改過、改了哪些地方都知道,仍然能完成一首歌。」而「雲端練團」也激發他對農業有了不同的想像。
邱裕翔表示,當時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地瓜田四散各處,而且沒有清楚標示,導致管理不易。以前的農民只需管理好一、兩塊屬於自己的田,但對現今管理者而言,一次要找幾百公頃中的某一塊,就變得有點困擾。「往往透過農民口述,轉個彎、跨區過條溪、往前走幾步後,便已經分不清誰是誰的田了,更別談如何掌握田地資訊,」他笑著說。
對巡檢員來說,有這麼多塊田要去現場看,光找路就是個問題,沒有門牌又沒有識別物或特別標識哪一區,一個上午頂多只能看三塊田,速度其實很慢。後來他從車用導航得到靈感,「我只要按一下就知道回家的路了,那可不可以運用在尋找甘薯田?」邱裕翔表示,現在巡檢員可隨時將田間資訊上傳至雲端,即時存取資料,除了加速效率,管理面積還比以前擴大三倍。
一開始原本邱裕翔想以App的形式,讓管理者下載到公司配備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中。但朋友建議他,還有許多資料庫尚未建立,如果馬上做成App,光每天針對不同版本持續更新內容就沒完沒了,因此他先請朋友幫忙開發成一個系統平台。
簡單來講,在這個田間管理系統上,除了可查詢某地區有幾筆田地、是哪位農民種的資訊外,也能以****Google Maps****介面呈現它們的詳細座落地點,透過實際的地政資料和網路地圖做結合,清楚標記出每一塊田的大小範圍。或直接以田地的經緯度記錄定位,再透過路線導航精準找到田地位置。也能一次巡檢多塊地加到導航裡,告訴你所有的路徑,從這個點到這個點要怎麼走。
建立歷年資料庫
此外,該系統也能從每個人的名字去查田地的最新種植資訊。例如某農民今年種兩塊地,地段在哪邊、水源是來自哪裡、土壤屬於什麼性質、是自己的地還是承租、面積大小、種苗品種與數量等。
甚至想要查詢這塊地前後幾年的資料也不是問題。比方這塊田三年前種了什麼東西,將栽種過程進行交叉分析,找到最佳的施作因應,以科學化的管理,彌補栽種農作物可能面對的不穩定性,還能找到讓產品口感更佳的方法。三年後若要再用這塊土地種東西,便比較能有個基礎參考標準。藉由資料庫記載,「從種苗、栽種、採收、分級、加工到銷售,種出來的品質是我最需要的、最符合市場需求的,透過數據分析去控管,整個成本上幾乎比以前少掉一半,」邱裕翔說。
而要將傳統看天吃飯的農產品,和全年無休的便利商店做結合,供貨量與穩定的品質,在面對劇烈的氣候變遷時,就成了需要克服的一大考驗。
「像現在氣候都很不穩定,以前我們都還可以用農民曆去推算,也不會差太多,但現在不行,風雨說來就來。」舉例來說,倘若希望小條的甘薯多一點,他可以隨時動態調整舊有的種植變數,「記錄這種東西若沒辦法轉化成有用的參考訊息的話,就會浪費掉。」
隨著務農人口漸漸老化,邱裕翔希望將來可以有更多年輕人願意進來這個產業。他用一種更珍惜的態度保留前人經驗,要讓甘薯產業能永續發展下去。
**瓜瓜園如何用雲端管理甘薯田?
****1.****開發「iYam****田間管理系統」
****2.****建立田地與作物資料庫
****3.****將地政資料與網路導航結合
** 資料來源《數位時代No.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