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ursquare對於顧客忠誠計劃最大的缺點就是不知道消費者是誰、不能確認消費以及消費的金額,缺了這三樣中的任何一樣,消費者分析都將不完整。依現在的機制設計,要作弊太容易了,我試過到某一個餐廳門外(在你定位點方圓500公尺,任選一家商店都行),按check in,系統還是會判定「我真的在店內而且有消費」,但事實上我只不過路過而已!! foursquare要如何改善? 在做法上只要在foursquare的軟體產生一個QR Code,就可以記錄持手機的人是誰,店員對著手機掃瞄就能將資料納入,結合POS系統,誰/何時/何地/金額/品項一應俱全,如果再將消費記錄上傳到foursquare的雲端,你手機上的foursquare重新載入後就會自動更新你最即時的消費狀況,如此一來,對於這個資料庫的運用將會充滿想像...。
這不是我天方夜談,之前寫過的星巴克隨行卡,就是類似的運用。當然跨不同商店,參與的店家是不是都願意上傳資料、消費者是不是願意將手機當做會員卡來用,這些都還有待考驗。
無論如何,實體零售業的會員卡與虛擬社交平台的組合,打開了新的商業模式,除了顧客忠誠又更積極地向外拓展。這樣的模式我相信會越來越多,也會結合的越來越好,但這樣的做法也不是萬無一失。
Social advertising 最為人所垢病的就是「我為什麼要平白無故、沒有代價的幫某個品牌背書打廣告、為品牌所利用」,除非這是由我主動真心推薦給朋友,而不能只因為我做了某一個動作(可能只是玩了個遊戲),就自動幫我在網路上,一副「我就是品牌死忠支持者」的到處宣傳。這次有了對價關係的案例,或許會開啟一個「你在social media上的一句話都可能轉換成為有價」的時代,只是切莫太過商業化或被玩過頭,這樣的結果,又會回到一切都是"廣告"的惡性循環。這就不是我所樂見行銷的未來啊!
PS.最近有越來越多的社交平台都跟地圖連結(包括google search手機版的near me now),目的都是為了「虛擬與實體結合」舖路,創造更多收入的來源。只是,短時間在台灣還不容易看到這個市場出現,因為這個模式還牽涉到social media平台,以及可以連上facebook或foursquare這類地圖社交平台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度(目前foursquare只有iPhone/Android/Palm三個手機作業系統)。雖說如此,就行銷的角度,這個發展還是值得觀察。
資料來源:米卡的行銷放肆
文章出處:http://www.jabamay.com/2010/01/blog-post_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