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Wennie,
第一次當主管,就來到一個多數部屬都比我資深的部門。而這些人資深卻未被升遷,果然有其原因。對於不積極的人,我真的懶得費力氣。
~Kelly
Dear Kelly,
先來鍛鍊一下「數字力」。著名的「80/20法則」用在組織管理現場,一個組織裡80%的價值是由20%創造,剩下80%的人,只創造了1/5的價值。如果我們的任務是:要提高整體績效,究竟去擠壓Top20%比較有效?還是加強80%的管理比較有效?
如果不牽涉到策略或是架構變革,相同環境之下,不需高深的推論,我們都會回答後者。其一,從60分要進步到75分,比從90分要進步到95分,相對要容易達成;其次,工作者績效能領先,一般都進行過積極主動地自我要求,績效中等的工作者則有較大進步的餘裕可供優化。
道理這麼明白,但當我們回到工作現場:年底剩下一個月還落後20%業績,你有5個部屬,你會如何分配這個業績搶救行動?多數的經驗,最能幹的人總還是被要求扛得最多。為什麼?因為對主管來說,他們溝通起來快,而且比較可靠。簡單說:這樣對管理的人來說比較方便。於是,許多管理者常說的「能者多勞」,其實是在美化「勞逸不均」這個管理的問題。
許多清楚的道理,卻無法落實到工作現場,多半都有些「人為因素」糾纏其中,能否解套?就得看管理道行高低。
我的工作最迷人的部分,就是有機會遇見高手,並向他們請益。11月號的《經理人》月刊中,我們訪談了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薛明玲,他率先改革業界許多行規,例如,所長的產生,以共識代替選舉;終結、清算合夥人退休金制度,減輕未來接棒的團隊財務負擔。我們問起,如何讓他的價值觀貫徹到多數同仁的思維中?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對於同仁,要勤於指導、敢於要求。」
勤於指導、敢於要求,多麼清爽的八個字!我們一定都有這樣的經驗,組織裡頭那些因為主管懶得指導,連基本動作(例如開完會之後將會議室復原)都做不到的同事;還有那些假借尊重、實則不願扮黑臉的主管,讓他的同事一再破壞組織紀律,帶給其他人痛苦。
做一個專業經理人,指導與要求是管理工作最基本的動作,卻也是最嚴格的門檻,跨得過去,才有機會讓自己經由管理工作得到成長的力量。它的困難,不是膽量、也不只是專業實力,而來自於我們的志氣、我們看待自己的高度。
勤於指導,於是我們專注於解決方案的思考,所以戒掉「懶得管」的毛病;敢於要求,於是我們必須精益求精,讓自己能做為部屬的表率,所以讓自己擺脫「當好人」的困境。
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八個字,一個組織才能具備「公正」這個基本條件,在這個基礎上,績效才有可能自發性的啟動。
~Wennie
林文玲/《經理人月刊》《數位時代》總編輯長。因為擔任財經記者啟發對組織行為的高度興趣。先後曾任電腦家庭出版集團總經理、遠見雜誌群總經理。
出自 經理人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