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新聞短評】 核電廠比搭飛機還安全?
【一週新聞短評】 核電廠比搭飛機還安全?

本周最引人注目的新聞,除了世界棒球經典賽(WBC)台日大戰創下平均12.92%的收視率──代表有260萬名觀眾守在電視機前觀戰──之外,大概就是3月9日的廢核大遊行了,根據《蘋果日報》報導,全台灣北中南東、總計有22萬人走上街頭。 

關於「要不要核能」的爭議,在網路上可搜尋到的意見有很多。我稍微查了一下正反兩方的意見,其實不外乎以下幾種在鬼打牆:

  反對核能 支持核能
安全 核電廠很危險。專家說很安全,那是1970年代的舊研究,早被廢除了。 (專家說很安全我才不信) 專家說核電廠比搭飛機還安全。而且新的核電廠有全新的安全設計。 (專家說的你都不信,你要信誰?)
環保 核廢料無法處理,不環保。 不用核電用火電,火力發電排碳也一樣不環保。
效率 若加上廢爐、處理核廢料的成本,核能發電成本遠超過目前估計,其實一點也不划算。 核電發電成本最低,最有效率。而且台電的核能發電成本,有把處理核廢料估計進去了。
經濟 願意漲電價,此外可以節約能源,來彌補廢除核能減少的發電量。 不要漲價,而且電力變貴,台灣經濟就會差,未來大家還不是一起吃苦。

ps.這裡純粹比較「支持/反對核能」雙方,不處理「我支持核能,但反對核四」的意見。大概沒人會相信核四(如果有的話)是一個可以安全運作的發電廠(嗯……除了台電本身啦──我想麥當勞也很堅持自己的餐點非常健康)。 

扯遠了,我們回到表格裡。有關核能的環保、效率、經濟議題,正反兩方都提出很多意見,我們暫且置而不論。不過我心裡始終有個問號縈繞不去,就是「核能發電到底安不安全?」這個問題。 

白話來說,一聽到「核電廠很危險」,大部分永和派(擁核人士最新的網路稱號)會告訴你:專家說,發生某某災難的機率是幾千萬分之一(或幾百萬分之一、幾十萬分之一,總之是很大分之一就對了),比你搭飛機還安全,比你買樂透中獎的機率還低,所以不用擔心。說核電有多恐怖都是騙你的,不信專家你要信誰? 

聽起來挺有道理的。 

然而,除了重複引用「核電廠比搭飛機還安全」的這個比喻之外,我們並沒有真正去了解「某某災難」的定義是什麼(核電廠爆炸?爐心熔毀?還是……);以及「幾十萬百萬千萬分之一」的機率,到底是怎麼來的,詳細的數字又是多少? 

其實,目前所有關於核能電廠的安全評估,最早的資料來自於1975年,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一份名為「WASH-1400」的報告(參考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WASH-1400;此外還可以下載報告原文,這是用打字機打的報告,十分懷舊)。 

這份研究計畫是由麻省理工教授Norman Rasmussen主持,運用系統安全工程分析方法,花了70個人一年的工作量完成。報告中估計,一座反應爐運轉一年,發生「爐心熔毀」的機率大約是200萬分之1,差不多和一個人活一輩子被隕石砸死的機率相等。 


圖1:著名的WASH-1400報告,也是「核電廠比搭飛機安全」的故事來源。

不過這份報告很快引來許多批評。1976年,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就發表了150頁的文章來批評WASH-1400報告,包括它沒有估計到人為因素、低估系統運作的複雜性等等。而在1979年,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也宣布,不再支持或背書WASH-1400的任何一項結論。 

此後,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又分別在1982、1991年進行了核能電廠的風險評估(參考連結),把安全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因反應爐事故直接死亡的機率要在2000萬分之1以下」「因事故造成的癌症死亡率要在500萬分之1以下」。但不久後又再度宣布不再為這些標準背書,理由是「採用過度保守的分析,以致於無法應付劇烈災變」,因此正在研擬最新的核災風險估計,但直至目前,還沒有任何結果。 

現在我們知道,真正的專家,對於目前核能電廠的安全是沒有任何保證的。那些百萬分之一、千萬分之一的機率,不再有任何單位提供背書。 至於台灣呢?1999年,台電在「核四再評估會議」所提供的分析資料顯示,現存的三座核電廠可能發生爐心熔毀的機率,平均是每萬爐年有3.3次;而核四的安全標準將會是「每10萬爐年發生1次爐心熔毀」。 這個數字到底可不可信?自從1956年第一座商業核能發電廠啟用以來,至今57年(目前全球有435座反應爐在工作中),其中就發生了3次爐心熔毀事件:車諾比、三哩島、福島──那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分之一的機率,為什麼變成3/57? 

《黑天鵝效應》書中引用了一個故事:拉斯維加斯賭場的「風險控管」,通常是專注在避免被賭客大贏錢,由於賭場內所有遊戲的勝敗機率都可以算出,只要控制好「大鯨魚」級的百萬賭客,其他小賭客的輸贏不過是九牛一毛。引此,賭場裝備了電影般的監視系統,好好監督賭客的一舉一動,防止詐賭。 

然而,其實賭場的風險遠跟它的業務無關。有史以來,拉斯維加斯發生的4大賭場損失,分別是:

1.一名無可取代的演員,在主秀中被老虎咬成殘障,讓賭場損失了一億美元左右。直到出事之前,沒人懷疑過這隻老虎會反撲跟它睡在同一間臥室的主人,賭場甚至觀眾保險,卻沒有為這為演員保險。

2.一位承包商在飯店擴建工程時受傷,卻對和解條件非常不滿,因此企圖把賭場炸掉,在地下室的柱子放置炸藥。

3.賭場員工因為某個完全無法解釋的理由,把必須交給國稅局的表格壓在自己的抽屜裡,賭場逃漏稅持續了好幾年卻沒人發現──直到某天收到吊銷執照的命令,最後付了一筆龐大的罰款了事。

4.賭場老闆的女兒被綁架,老闆為了籌措贖金,違反賭博法盜用保險箱裡的鉅額金錢。 

造成賭場最大損失的事件,往往是在賭場的「風險評估」之外。而且,這些重大事件造成的損失金額,遠遠超過模式內風險的1000倍以上。依照核電廠的規格設計,爐心熔毀的機率是幾萬分之一。然而,我們該怎麼估計「某個毫無理由逃漏稅的員工」或「電廠組員被綁架」「包商報復放炸藥」的風險? 

如果我丟一枚公平的硬幣(意思是正面、反面的機率各一半),連續99次都出現正面,我問:「第100次出現反面的機率是?」專家會告訴你:「機率是50%,因為你已經假設這是公平的硬幣,而且每次投擲都是獨立事件。」賭徒則會說:「你要不就是在鬼扯,要不就是笨蛋,才會相信50%這種事。這個銅板一定動過手腳,這不可能是公平的遊戲。」 

專家只在框子內思考,賭徒幾乎完全在框子外思考。我不知道核電廠究竟多安全,但我能肯定,那機率絕對比十萬、百萬、千萬分之一,大上非常多。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投資不再靠感覺,大戶豐App用數據打造紀律投資術
投資不再靠感覺,大戶豐App用數據打造紀律投資術

在物價節節高漲的年代,想要確保退休後的生活品質,不能只靠儲蓄和保險,必須做好投資理財規劃。然而,投資最難的挑戰,其實不是掌握市場波動,而是如何抵抗人性的誘惑,看漲時急著追高,遇跌又容易慌張停損,原本的投資紀律往往在情緒波動中被徹底打亂。

為了協助民眾克服這道難題,金管會推動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aiwan 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TISA),透過制度設計降低理財投資門檻,引導民眾進行長期且規律的定期定額投資。而永豐金證券的大戶豐 App則讓這條路走得更輕鬆,藉由簡單易用的操作介面與功能設計,及定期定額的手續費優惠,營造一個友善的投資環境,幫助投資人輕鬆養成穩定理財的習慣,也讓「紀律投資」能夠真正成為日常理財的一部分。

資產配置多樣化,打造理想的退休理財組合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認為,退休理財規劃不能只追求資產成長,更應重視資產的穩健性與持續現金流,因此資金不能只放在單一商品上,最好同時配置在多個不同商品,像ETF搭配主動式基金,就是相對理想的退休理財組合。

ETF雖然具有低成本與有效追蹤大盤的優勢,但容易受到市場波動影響。而退休理財就像一場數十年的長跑,很難預料這段旅程中可能發生哪些大環境變化,此時主動式基金的價值便顯現出來,藉由專業基金經理人的專業與操盤經驗,不僅可以主動發掘被市場低估或具有高成長潛力的投資標的,當面臨重大環境變動時,也能快速調整投資策略、有效降低衝擊,並與ETF的被動追蹤策略形成良好互補,讓投資旅程更加穩健。

然而,對多數投資人而言,即便了解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在實際操作上仍常遇到難題。根據劉柏甫的觀察,目前民眾在基金投資上普遍有3大痛點:首先是市場基金琳瑯滿目,投資人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挑選。其次是難以精準掌握進出場時間。三為容易忽略手續費、管理費等潛在投資成本對長期投資報酬率的影響。

針對這些痛點,永豐金證券透過大戶豐App的創新功能與貼心設計,協助投資人逐步化解困境。「大戶豐不只是交易工具,更是陪伴投資人累積財富的虛擬夥伴,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一步步達成理財目標,」劉柏甫強調。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
圖/ 數位時代

6大分類,輕鬆找到心儀的基金

主導App開發的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資深經理黃亮喻進一步說明,大戶豐App如何幫助投資人篩選基金商品及掌握進出場時機。

在選擇基金商品時,投資人除了參考由TISA基金委員會嚴選的TISA級別基金,也可以透過大戶豐App提供的6大分類機制,再搭配個人投資偏好,快速 縮小範圍,找到喜歡的投資標的。例如,看重基金長期表現的投資人,可以選擇「連年正績效」分類,鎖定近2至3年持續表現良好的基金,若是對市場波動較為敏感,則可選擇「穩定超耐震」分類,篩出資產規模超過5百萬美元且過去3年波動度低於8%的基金。

智慧加減碼創新設計,量身計算每檔基金的加減碼區間

當投資人找到心儀的基金後,下一個要面對的難題就是,該在何時進出場?如何避免買到最高點?大戶豐 App 內建的智慧加減碼功能,可以輔助投資人做出更精準的決策,讓交易不再憑感覺。

「智慧加減碼雖然不是新機制,但大戶豐App的設計邏輯卻與市場普遍做法不同,」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強調。

很多數位平台的智慧加減碼功能,都是直接套用特定比例,例如下跌 5% 就建議加碼、上漲就建議減碼,這樣的操作邏輯雖然簡單直覺,卻忽略基金本身的差異性。事實上,市場上的基金種類相當多,標的可能涵蓋美國、新興市場,或是股票、債券,不同產業的操盤邏輯也都不一樣,如果以單一標準來套用所有基金,勢必會出現偏差,間接影響長期投資績效。

為了讓客戶能夠真正累積個人資產,大戶豐 App跳脫既有框架,根據每支基金的歷史表現與波動幅度,量身計算加減碼區間,當基金淨值進入「加碼區」或「減碼區」時,就立即推播通知,提醒投資人第一時間檢視是否需要調整部位。

「智慧加減碼功能自 2025 年 7 月上線以來,已吸引超過 1.5 萬人使用、累積超過6萬次的使用頻次,甚至還有客戶運用此功能找尋強勢基金,成功提升投資紀律。」劉柏甫分享,不只優化投資效果,更有助於建立長期投資紀律,原因在於,智慧加減碼是經過數據分析而得出的客觀建議,能夠幫助投資人克服「追高殺低」的人性弱點,以更理性、更科學的方式判斷是否需要調整交易策略,讓投資人能夠在市場波動中能夠穩健操作、從容應對。

「大戶豐App的核心目標,是讓客戶能夠真正累積個人資產,」劉柏甫指出,這不僅體現在智慧加減碼功能的創新設計上,更展現在實質的費用優惠中,透過定期定額的手續費優惠,降低潛在投資成本對長期投資報酬率的影響,鼓勵更多民眾及早加入退休理財的行列。

從投資小白到高資產客戶,滿足每一位客戶的投資需求

此外,永豐金證券亦關注高資產客戶的財富管理需求,規劃相應的數位金融服務。例如:開放在App線上申購境外結構型商品,讓專業投資人不必倚賴傳統專人服務,可以直接在線上完成交易,提高交易的彈性與便利性。「永豐金深信,數位財富管理平台不應僅服務投資新手,而是要讓每一位客戶,無論資產規模大小,都能享受到便利且專業的數位化服務。」劉柏甫強調。

永豐金證券團隊致力將專業投資化繁為簡 ,透過大戶豐App的數據智慧與創新功能,助您輕鬆養成理財紀律,
永豐金證券團隊致力將專業投資化繁為簡 ,透過大戶豐App的數據智慧與創新功能,助您輕鬆養成理財紀律,穩健累積資產 。
圖/ 數位時代

展望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強化大戶豐App的服務深度與廣度,納入更多金融產品,為客戶帶來一站式的數位投資體驗。同時,也將引入更多AI智慧功能,透過人機協作,提供更貼近個人需求的理財服務,朝著成為客戶身邊最值得信賴的「數位理財顧問助手」目標邁進。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