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育成台廠40載,產業大老談創新也談變革的勇氣
工研院育成台廠40載,產業大老談創新也談變革的勇氣
2013.06.10 | 科技

四十年來,台灣經歷了許多不同階段的經濟發展,勞力密集、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創新密集,在不斷蛻變與轉型的過程中,工研院在驅動台灣各產業發展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也培育了無數產業人才。

近日,工研院特地將歷年來協助企業轉型、升級、再進化的經驗,收錄40個精采案例,集結為《跨產業談創新:從變局到新局》一書,並邀請台中精機總經理黃明和、碩禾電子材料董事長陳繼仁、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台泥董事長辜成允、晶元光電董事長李秉傑、鐿鈦科技董事長蔡永芳、全家便利商店協理蕭大誠等產業代表舉行新書發表會。

我們都需要突圍的勇氣

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一開場便有感而發地表示,從1973年工研院一成立的時候就在想如何幫助產業界,「以前還送這些博士們去海外學技術,一開始是成立聯電、後來有台積電、世界先進,慢慢地我們逐漸從科技產業延伸,再把台灣更多產業納進來。」

綜看現在40年後,台灣電子產業如何轉型?蔡清彥認為,前瞻研發且進行跨領域合作很重要,「過去是研發後再技轉,這樣的模式已經太慢了,例如工研院現在於研發階段,便密集與產業界連結,同時將研發、商轉、量產的速度提前,甚至過程中也扶植許多新創公司成立。」

台泥董事長辜成允則表示,「雖然台泥是很傳統的水泥業,但我們把環保能源變成公司的長期戰略,而台泥也在工研院協助下,進軍綠能電池產業,或是將生產過程中的廢熱發電、將二氧化碳與水泥製程結合利用碳補捉節省能耗。」

他認為,工研院有人才、資金與時間,也有很多科專技畫,「像台泥這麼老的傳統產業都能與工研院合作,我相信有更多的新創企業也可以與工研院合作。」辜成允觀察,一間公司其實可用跨產業的知識和技術去整合出完全創新的商業模式,並不一定要全部都是自己來做。

研發能量開枝散葉

全球第一大LED磊晶廠晶元光電董事長李秉傑指出,「真正的創新是要有意義的創新,這要對大家有影響的,首先,對產業對客戶有影響,先去想終端客戶有哪些問題,先用一個方式去解決這些問題。」

(圖說:晶電董事長李秉傑表示,今年LED整體產業Q2會比Q1好3成,接下來連續三個月已看到明顯的拉貨力道和需求,而晶電今年底前也預計規畫總產能將增加25%。攝影/劉建宏)

舉例來說,LED科技產業現在要與傳統照明的人合作,但他們對半導體不懂,晶電的解決方案是,讓這燈具廠只要把燈絲換成LED線就好,解決他們在應用和使用上的困難,同時也擴大了LED在市場上的滲透率。

李秉傑認為,台灣著重分工,但這樣還不夠,要看整個產業鏈,不能都只解決了短暫的差異化就滿足,對一間剛創業的公司來說,一定要從長期來看,把未來的輪廓先畫出來,就會先決定你現在的思維要怎麼去做,一個系統性的布局,先鎖定未來可能型態,當然口袋也要深,仍得要有一些資金做後盾。

他回憶,當年晶電團隊剛從工研院出來,他們這群人只會做研究,於是就被先關在工研院的育成中心待了一年好好上課,被教一教,先閉關練練功再說,當時李秉傑的全心全力都在想量產和蓋工廠,但等工廠蓋完可能產業變動已經很不一樣了,工研院則提供了許多技術、市場策略的輔助。

「以前我們做紅、黃、藍光,但不會做綠色,綠光就交給工研院,我們策略規畫最初也做得不好,當時可能覺得夠,但後來包括紅、橙、黃綠藍所有的可見光顏色我們都會做,現在產能是全球第一大。」

產業育成最佳推手

太陽能導電漿龍頭廠,碩禾董事長陳繼仁則是早年出身工研院材料所,他1989年進入工研院,一開始從事磁性材料的開發,經過二、三年歷練接了新實驗室的主任,不僅跑客戶、了解客戶、也提供技術和售後服務給客戶。

碩禾原本是屬於母集團光碟片大廠國碩旗下的公司,「我記得以前我剛開始創業時,接的是一些光儲存媒體和被動元件的專案,選擇最上游最冷門的東西來做,就是被動元件裡要用到漿料,雖然當時是用在不同的領域,但這提供了我在第二次創業時很好的想法。」

因為過去的經歷,讓陳繼仁有了更多創業想法和市場經驗,自此國碩有了好的開始,碩禾電子材料分割獨立上市後,不僅成了太陽股的獲利王,股價也是不斷飆高,當年更創下,公司成立時間最短就上市掛牌的企業,這才讓大家知道原來有漿料這種東西。

他鼓勵不論是現正在創業,或未來有計畫創業的人,「跨領域的技術整合很重要,因為能協助我們開發出不一樣的想法,而另一個則是技術+服務的整合,要把很多服務的概念加進來,而不是只有單一的技術為主而已,但前提是,你仍必須以技術為基礎,但之後要想辦法以服務為導向,這絕對是未來台灣在產業發展上要去思考的地方。」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